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巧用對比,回答會變得更有效 >

巧用對比,回答會變得更有效

張太太想要買一個電飯煲,來到商場。走進第一家店面,銷售人員熱情地招呼了她。張太太看中一款電飯煲,但是看到價格,她說:「價格太貴了!能不能便宜點?」

銷售人員說:「不貴啊,我們的產品有6大優勢,採用進口研發技術,節能好,賣這個價格一點都不貴。」

張太太搖了搖頭,說:「不就是一個電飯煲嗎?賣800多元還不貴?算了,我還是到其他家再看看。」

於是,張太太走訪了幾家店面,不是看不中,就是價格不滿意。

當她走到一家店面時,幾乎打消了要買電飯煲的念頭。這家店中的銷售人員同樣熱情地招待了張太太,但並沒有像其他店面的銷售人員那樣為她介紹產品,而是提了幾個問題。

銷售人員:「很冒昧地問一下,您家裡平時有幾個人用餐?」

張太太:「平時也就四五個人用餐。」

銷售人員:「那您一天通常做幾頓飯?」

張太太說:「平時上班離家遠,也就晚上做一頓飯。」

銷售人員:「我建議您嘗試一下這款最新式的電飯煲,這款電飯煲可以連接移動終端,您在早上出門時將米放好,下班前,在單位用手機就可以遙控蒸飯,回到家就能吃了,這會給您省去許多麻煩,與同類產品相比,功能更強大,價格也就差一二百塊錢。」

張太太有點動心,問道:「價格方面還是太高了,能優惠點嗎?畢竟只是個電飯煲。」

銷售人員:「優惠肯定有,但是這款產品本身已經是促銷價格了,所以只能給您在其他產品上優惠,店內其他產品如果您有需要,可以給您打個5折,您看怎麼樣?」

結果,張太太不僅在這家店面花1000元買了個電飯煲,還購買了計劃外的另一件產品。

在回答中巧用對比,可以讓你的論斷更加可信,讓你的觀點更加鮮明。上述的案例中,第一位銷售人員只是強調產品的優點,卻沒有讓張太太明確感覺到產品到底貴在什麼地方,而最後一位銷售人員,卻巧妙地通過提問瞭解了張太太的需求,通過簡單的對比,成功推銷出了自己的產品。

同樣,任何場合、任何領域的問題,也都可以巧用對比的方式來回答,這會讓你的答案與眾不同,也會讓你的回答更加有效。比如:

有人問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區別?」

亞里士多德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我吃飯是為了活著。」

如果亞里士多德只是回答「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就很難達到這種強烈的對比效果,亞里士多德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方法來作答,不僅凸顯了自己與平庸之人的不同,也體現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用對比的方法來回答問題,需要掌握以下3個關鍵點:

1. 對比對像要用熟悉的。回答的問題涉及陌生事物時,為了讓聽者更好地明白,最好用一個較為熟悉的東西作為對比對象,通過對比來彰顯事物的特性。例如:

問:「太陽有多大?」

答:「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

2. 對比要保證合理性。首先,對比雙方要屬於同一範疇;其次,對比雙方要表現出相反或相對的性質。如果對比不符合這兩點,那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對比,也就不具備較強的說服力。例如:

問:「你家洗髮水賣200元,也太貴了吧?」

答:「有什麼貴的,一輛汽車還幾十萬、上百萬呢!」

通常,聽完這樣的回答顧客立刻就被氣走了,兩種不屬於同一範疇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沒有可比性,正確的對比方法應該拿同類洗髮水作對比。

3. 對比後做出適當分析。對比後做出明確分析和評價,並得出結論,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效的回答。例如:

問:「為什麼我做一個產品只需要一天,賣出去卻需要一年?」

答:「時間換一下,用一年做產品,你的產品一定會一天就能賣出去!」回答後,可以繼續這樣解釋:「想要出精品,就要下功夫,決不能為了追求產品數量,而放棄產品質量。」

這樣的回答就完整了,既有對比,又有解釋,將其中利害關係分析得很透徹,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得很清楚,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對比式回答。

思維訓練

小張乘坐火車到達某地給小王送貨,本來說好小王來接小張的,可是這天火車提前到站了,所以小張就一個人開始往小王住的地方走。30分鐘後小張迎面遇到小王,小王接過東西,沒有停留就掉頭回去了。當小王到住的地方時發現,這次接貨回來的時間比平時早了10分鐘。那麼,請問這天的火車比平時早到了多長時間呢?

(答案見附錄1.5.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大與小,是與非,貴與賤,等等,這些概念都是相對的,如果單獨拿出來描述某物很難給人準確的形象,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在聽者心中產生具體的形象。將對比運用到回答中,就是通過這種事物的對立性,體現出是非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