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變答為問,將問題還給提問者 >

變答為問,將問題還給提問者

小林應聘某企業的工程師,面試進入了尾聲階段。HR對小林的表現還是比較滿意的,就在這個時候,HR問小林:「你瞭解我們的企業文化嗎?」

小林也是有備而來,面對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心中暗道:「真應該感謝這個面試官,這又是一個給自己加分的機會。」小林在來面試之前,對企業的發展戰略、產品、市場、企業文化等都通過網站進行了瞭解。

事實上,小林的瞭解也僅限於表面,真正回答起來,他感到了問題的棘手,想要從管理方面入手,但很難說清楚,又不能說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還要來應聘呢?小林只好選擇了「瞭解一些……」這樣的回答。

沒想到,HR繼續追問:「你都瞭解些什麼呢?隨便說說。」

小林盡力回憶關於創新方面的知識進行高談闊論,HR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最後打斷了小林,說:「時間差不多了,今天的面試就到這兒吧!」

然後,HR在小林的面試記錄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作為工程師,對不清楚的事情信口開河,這一點需要用人部門特別注意。」

面對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呢?首先,還是要遵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對於不瞭解的領域,一定不要瞎說;其次,採用虛心求教的方式,將問題重新拋給提問者;最後,反客為主,變答為問,繞過對方的問題,給對方提一個問題,讓對方陷入被動。

1927年,浙江省某縣選錄縣長,朱懋祺前去應考,順利通過筆試之後,朱懋祺成功進入到最後的面試。面試過程中,主考官朱家驊一言不發,靜靜觀察考生回答其他兩位考官提出的問題。

面試即將結束時,主考官提出了一個刁難性的問題:「《總理遺囑》朝會、紀念周都要誦讀,無不爛熟,請你回答,一共有多少字?」朱懋祺知道這是一個脫離常規的問題,而且自己根本答不出來,既然答不出來,不如「以難制難」,於是反問對方:「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寫,也已爛熟,請問總共多少筆畫?」

朱懋祺的回答引起了朱家驊的賞識,當即錄用了朱懋祺。其他考生回答「不知道」,雖然回答的是實話,但從回答中難以體現出他們的敏捷的思維能力。

對於類似難題,如果提問者本身沒有惡意,我們不妨用友好的態度向對方請教,先不說自己不知道,而是反問對方。例如:「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請問你知道嗎?」

需要注意的是,在變答為問的時候,反問的問題最好是對方問你的問題,這樣才具有威懾力。如果你的反問與原話題無關,一方面,對方會感到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問題沒什麼難度,對方回答出來了,最終難題還是會落在你的身上。

思維訓練

從前有一個地主,他雇了兩個工人甲、乙給他種玉米。其中,甲擅長耕地,但不擅長種玉米;而乙則相反,他擅長種玉米,但不擅長耕地。地主讓他們種20畝地的玉米,讓他倆各包一半,於是工人甲從北邊開始耕地,工人乙從南邊開始耕地。甲耕一畝地需要40分鐘,乙卻得用80分鐘,但乙種玉米的速度比甲快3倍。種完玉米後地主根據他們的工作量給了他們20兩銀子。請問,倆人如何分這20兩銀子才算公平?

(答案見附錄1.3.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請記住,當有人提出尖刻的問題嘲諷你,你馬上尖酸地回答他;有人毫無理由地看不起你,你馬上輕蔑地鄙視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馬上加倍證明你更厲害;有人對你冷漠,你馬上對他冷淡疏遠。如果你這樣做,你討厭的那些人就輕易地將你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而這才是「敵人」給你帶來的最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