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名師講堂 >

名師講堂

集中思維訓練法——打破慣性,放飛思維

「你參加賽跑,追過第二名,你是第幾名?」如果你的回答是第一名,那你就錯了,因為你追過第二名,你只是取代了第二名的位置,因此正確答案是第二名。

答錯了別氣餒,再看這道題:「你參加賽跑比賽,你追過了最後一名,你是第幾名?」如果你的回答是倒數第二名,你又錯了,最後一名怎麼追?

仔細想想,題目本身並不難,為什麼你會答錯?其實,這都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此類題目本身就是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來設置,很容易就會被帶入思維的誤區。想要讓各種難以回答的問題變得不難回答,我們就要向自己的慣性思維發起挑戰,通過訓練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

慣性思維又稱作思維定式,所謂思維定式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看到「××公安局長率領幹警破獲一起××案件」的新聞時,潛意識中公安局長這一角色一定是男性,如果新聞中繼續報道:「這位女局長……」你一定會發出驚歎,問為什麼,這就是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當然也有積極的作用,但對我們思考問題的限制同樣明顯。有這樣一個著名的試驗:「將6只蜜蜂與6只蒼蠅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窗戶。」結果怎樣呢?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它們力竭倒斃;而蒼蠅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就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離了。

蜜蜂基於出口就在光亮處的思維方式,想當然地設定了出口的方位,並不停地重複這種「合乎邏輯」的行為,由於這種思維定式,導致它們無法逃脫。而蒼蠅對所謂的邏輯毫不留意,卻憑借四下亂飛找到了出口,並且成功逃離了瓶子。

慣性思維是怎樣形成的呢?人們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習慣等使人形成可認知的固定思維傾向,進而會影響後來的分析、判斷,這便形成了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最大的缺陷就是讓人擺脫不了已有束縛。如果想要提高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衝破思維定式開始。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則打破慣性思維的故事:

清朝時期,在通山縣有個叫譚振兆的人,小時候家裡比較富裕,父親給他定了親,親家是同村的樂進士。後來,譚振兆的父親去世了,譚家開始家道中落,樂進士便想悔婚。

這一天,譚振兆去拜見岳父。樂進士對他說:「我做了兩個鬮,一個寫著『婚』字,另一個寫著『罷』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兒嫁給你;拿到『罷』字,咱們就退婚,從此譚樂兩家既不沾親也不帶故,兩個鬮你只看一個就行了。」說完就把鬮擺了出來。

譚振兆心想:這兩個鬮分明都是「罷」字。他立刻拿了一個鬮吞在腹中,指著另一個對樂進士說:「你把那個鬮打開看看,若是『婚』字,我馬上就離開,咱們退婚;若是『罷』字,那就說明我吞下的是『婚』字,這門親事算定了。」

樂進士沒想到煞費苦心製造的騙局卻被譚振兆識破,沒辦法,只好把女兒嫁給譚振兆。

想要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就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而改變思維習慣的過程無疑會非常艱難,我們可以從集中思維訓練法開始練習。集中思維主要是運用邏輯思維,在發散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選擇、判斷,綜合得出結論,具體步驟如下:

1. 用發散思維思考,然後將思考中產生的想法,用卡片寫下來,每張卡片上寫一個。

2. 對每張卡片進行分析,把內容相關、聯繫比較緊密的卡片放到一起。

3. 對內容相似的卡片的內在聯繫進行仔細思考,形成新的想法,追加上去。

4. 反覆整理卡片,進行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5. 通過這樣不斷調整,不斷思考,我們的思想就會從發散思維時的不同方向,逐漸指向一個方向,進而指向一個中心點,直到我們滿意為止。

畫龍點睛

想問題時,思維一定要開闊,給出答案之前,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給出一個最優的答案。人的思維是無限的,當我們面對一個看似無法回答的難題時,自己一定要明白,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定式所致,只要我們能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往往越難回答的問題,越會催生出精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