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改變慣性思維,把握回話先機 >

改變慣性思維,把握回話先機

蕭伯納有一次因脊椎疾病住進了醫院,需要從腳跟上截一塊骨頭補到脊椎上來。手術完成以後,醫生想多撈一點手術費,就說:「蕭伯納先生,這可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新手術啊!」蕭伯納一聽,就明白了醫生的意思,笑著回答說:「那好極了,請問您打算給我多少試驗費呢?」

每個人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內在的動機,只不過有的問題動機很明顯,就顯現在問題中,而有些問題,動機隱藏得很深,需要仔細地思考才能體會到。面對提問,回答者的選擇很多,想清楚提問者的動機是回答問題的關鍵,這就要求回答者要具備多元化的思維。

蕭伯納的反擊幽默機智,正是建立在他聽出醫生話中動機的基礎上,率先出擊,從而佔據了先機。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妨學習一下蕭伯納的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用心辨別提問者的動機,先於對方提問,佔據主動,不要等到被對方接二連三的問題逼到牆角時,再疲於應付。

小張是公司的技術員,深得老闆信任。有一次,老闆想安排小張和自己一同去美國出差,結果想要跟老闆一起出差的人很多,一時間這件事成為公司熱議的話題,業績比小張好的員工也有不少,這讓老闆的壓力很大。

這一天,老闆當著大家的面問小張:「小張,你英語口語很不錯,對吧?」

小張沒多想,謙虛地回答道:「哪裡哪裡,我英語口語很一般。」

小張話音剛落,其他同事紛紛自薦:「老闆,我的英語口語很好!」「老闆,我的口語不錯,溝通完全沒問題!」

小張猛然醒悟,原來老闆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然而,自己這個回答等於將機會拱手讓給了別人。事實也是如此,最後老闆將機會給了那位「口語很不錯,溝通完全沒問題」的同事。

很顯然,上述案例中,小張並沒有體會到老闆提問的真正目的。小張的回答雖然中規中矩,卻答非所問,結果導致自己錯失機會,也很有可能就此失去老闆的信任。說到動機方面,比老闆的問題更難回答的,就是回答女人的問題了,下面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1. 女人問:「你更愛過去的我,還是現在的我?」

這個問題的動機不是讓你做選擇題,而是考驗你對她的愛,期待你給她一個安心的答案,甚至是暗示你,現在她內心對你缺乏安全感。如果不知道對方的潛在動機,這個問題無論你怎樣回答都是錯的。

2. 女人問:「你和別的女人在一起,也是這樣嗎?」

看到這個問題,先不要忙著發誓。雖然這個問題的動機看似就呈現在問題表面,如果只忙著發「你在我心中是獨一無二的」「你在我心中是無可取代的」之類的誓言,那麼,同樣的問題再問一遍,你該如何回答?其實女人在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潛在的動機是想問你有沒有把她放在心裡。

因此,單純從問題表面,很難聽出對方的動機,這個時候,不妨結合對方說話的表情、語氣等信息來分析對方的動機,明白對方到底是什麼心理,這樣既能搶佔先機,又能避免答非所問造成的尷尬局面。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沿著對方提出問題的表面,即不要按照慣性思維來思考。

思維訓練

有一個人在一個森林裡迷路了,他想看一下時間,可是發現自己沒帶表。恰好他看到前面有兩個小女孩在玩耍,於是他決定過去打聽一下。不幸的是,這對奇怪的姐妹有一個毛病:姐姐上午說真話,下午就說假話,而妹妹與姐姐恰好相反。

迷路人上前詢問:「你們誰是姐姐?」

胖的說:「我是。」

瘦的說:「我是。」

「現在是什麼時間?」

胖的說:「上午。」

瘦的說:「應該是下午。」

迷路的人這下迷糊了。請問她們誰說的是真話?

(答案見附錄1.3.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人的思維是有動機的,只有當你在某方面有動機時,思維才能得到開發和運用。因此,想要鍛煉自己的思維,就要以產生行為活動為內動力。對於每一個問題,我們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聯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激發思維,並逐步形成知識脈絡,提高回答問題的能力。

實際上,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就在於要使思維脈絡清晰化。一旦思維脈絡的重點理清了,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就像英國流傳著的這首民謠:「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失一位將軍;損失一位將軍,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