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讓人把話說完,切勿武斷下結論 >

讓人把話說完,切勿武斷下結論

一位媽媽帶著她4歲的兒子,陪同父親一起去春遊。

兒子對媽媽說:「媽媽,我口渴了!」

媽媽從包裡拿出兩個蘋果,對兒子說:「你一個,給外公一個。」

沒想到兒子將兩個蘋果拿到手後,分別咬了一口。

媽媽心裡很不是滋味,狠狠地瞪著兒子。

「媽媽……」兒子有話想說,媽媽立即打斷,嚴厲地說:「我平時怎麼教育你的?你怎麼可以這樣自私?」

兒子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想要說話卻不敢,小嘴緊緊地抿著。

外公看到後,拉著孩子的手,微笑著問道:「乖孫子,告訴外公,你為什麼將兩個蘋果都咬上一口?」

孩子滿臉童真地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外公。」

外公臉上笑開了花,母親既為孩子的懂事感到驕傲,又為自己剛才武斷地下結論感到羞愧。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犯過類似這位媽媽的錯誤,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武斷地下了結論,結果反而是自己錯了,不僅造成場面上的尷尬,還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這種錯誤總是重複上演,有些人將其歸結為「我這人性格直,有啥說啥,容易得罪人」。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等人將話說完就武斷地下結論,這種行為其實是自己在沒有聽清問題時,就已經在主觀上認定了對方觀點是錯誤的,然後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對方進行打斷、批評,瞭解事實真相後,又感到後悔。因此可以說,我們學會說話只要幾年,而懂得沉默卻要幾十年。

認識到錯誤,並能及時道歉很值得稱讚,但這種稱讚並不表示你可以重複犯類似的錯誤。回答問題時更是如此,一定要等提問者將問題和觀點陳述完整後,再決定如何回應對方。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說得越多,反而錯得越多,不如學會閉嘴,學會傾聽。

在大多數人的習慣意識裡,溝通就等同於語言交流。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古德曼對溝通卻有著不同的論斷,這就是著名的古德曼定理。古德曼定理並不是否定談話的溝通效果,而是從心理學角度辯證地看待溝通,也就是指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溝通理解為有聲的會話,很多時候,先聲奪人最容易使溝通陷入尷尬的困境。

傾聽之所以在回答過程中必不可少,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 回答問題之前,你是提問者的聽眾。如果在提問者沒有闡述完觀點之前,你搶先回答,誰來當聽眾呢?倘若沒有聽眾,那麼,提問與回答也就失去了意義。

2. 回答問題需要思考。回答問題之前,如果沒有時間用來思考,就很難領會提問者的話語內涵。

3. 回答問題前的傾聽,是消化問題的過程。回答問題也需要領悟,傾聽是消化別人觀點的最佳途徑。

那麼,學會傾聽為什麼這麼難呢?專家指出,傾聽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需要放棄自己的立場,完全進入對方的世界。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放棄自己的立場,這就必然會導致傾聽變得困難。例如:

太太說:「某鄰居剛換了一輛轎車,唉!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換一輛新車?」

先生想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想了想還是忍住了,因為他在努力學習傾聽這門藝術。

太太接著說:「算了,看你現在的收入……估計也沒希望。」

先生終於按捺不住:「什麼叫沒希望啊?你是千里眼啊,以後的事你怎麼能知道……」

上面的對話中,儘管先生已經努力傾聽,終究在傾聽時,他還是下意識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場。生活中,儘管我們總是說自己在聽,但我們只是在頭腦中思考在對方提問之後我們要說的內容,而不是真正去聽對方說什麼,這也是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的時間學會閉嘴的原因。

練習傾聽技巧時,無論對方的提問有多麼荒謬可笑,無論你是不是不理解甚至是厭惡對方的提問,你都要學會忍住辯駁的衝動,只能給出反饋式的回答。那麼,什麼是反饋式回答呢?舉個例子:

某人抱怨工作時間長、加班多、收入低,而且領導脾氣不好。

反饋情緒的回答:「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價值沒有被重視,挺生氣的?」

反饋含義的回答:「你是不是覺得挺不公平的,收入和能力不成正比?」

反饋內容的回答:「你們公司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是不是不太好啊?」

思維訓練

上刑場前,國王對預言家說:「你不是很會預言嗎?你怎麼預言不到今天你要被處死呢?我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預言一下今天我將如何處死你。你如果預言對了,我就讓你服毒死;否則,我就絞死你。」

但是聰明的預言家的回答,使得國王無論如何也無法將他處死。請問,他是如何預言的?並嘗試分析原因。

(答案見附錄1.2.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在明知對方需要的是傾聽而不是建議的時候,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反駁,那麼再好的回答技巧也沒有用處。雖然這個習慣看上去不難改變,但要做到其實很難。說到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從思維習慣上入手,克制自己,當傾聽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你回答問題的能力就會發生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