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 第三章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

第三章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筆記讓讀書成果一目瞭然

本章介紹的是讀書筆記五步驟中的「3 讀書」和「4 記錄」兩步。所以接下來要講的不再是收集和記錄信息,而是正式著手製作讀書筆記了。這可以說是筆記讀書法中最精彩的部分。

聽說要寫讀書筆記時,你可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我以前也寫過,但是太麻煩了,堅持不下來。」

「這也太費事了吧?」

「做這種事有意義嗎?」

也許說到讀書筆記,你會想到那種為寫論文做準備的研究筆記,整個本子上擠滿了字,光是看著都讓人打瞌睡。但其實讀書筆記並不只有這一種,還有比較平易近人的類型,比如:

2013 年 8 月 5 日,我讀了《○○○○》。這本書比我想像中有意思。

如果寫得這樣簡單,就更容易堅持下去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說「讀書筆記絕不是這麼膚淺的東西」,但是我認為,就算是這樣簡單地記筆記,也一定能讓你有所收穫,因為把讀書筆記堅持下去才是寫讀書筆記最基本的要求。

至於能否得心應手地做好讀書筆記,進而熟練地參考記錄過的筆記,都是堅持寫讀書筆記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後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切都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

再以剛才的「一句話讀書筆記」為例,這句話並沒有給我們多少信息,除了讀書的日期是 8 月 5 日、這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以外,什麼也看不出來。但是,正是這句話的存在,讓這次讀書成了一次看得見的體驗。

別看只是簡短的一句話,寫和不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讀書愛好者,他曾在隨筆中這樣闡述讀書筆記的作用:「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毫不誇張地說,只有堅持下去,讀書筆記才能發揮作用。讀書時應該時刻記得這個目的,正確地對待寫讀書筆記這件事。

讀書筆記改變讀書方法

當你決定以寫讀書筆記為前提去買書、讀書的時候,對讀書的認識也會發生巨大的轉變(見圖 3-1)。

圖 3-1 目的不同的讀書方式

人們經常說「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親手寫文章的好處比口頭敘述要多。

舉個例子,我在我的讀書法裡介紹了一種「摘抄+感想」的組合方式。書寫的確是一道很費時間的工序。誰也不想在結束了繁重的工作之後還要再趴在桌子上抄兩三個小時的書。所以,寫讀書筆記應該盡量從簡從速,盡量縮短記述的篇幅,但也要全面地反映文章的精髓。

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既簡略又全面呢?

為了寫出精練而深刻的讀書筆記,你應該在讀完一本書以後認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頁哪一行,思考怎樣撰寫讀書筆記,然後嚴格地篩選需要摘抄的內容,盡量提煉自己的感想,爭取用最短的語句表達深刻的含義。

「這部分和那部分講的雖然是同樣的內容,但剛才重讀的時候感覺這部分更容易看懂。」

「這一頁講的雖然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但如果去掉這部分就沒法承上啟下了。」

「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摘抄了這一句,其他內容都不用再抄了。」

當你像這樣一邊思考一邊選擇要摘抄的文章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多讀幾遍,尤其是對還沒有讀懂的部分。在不斷思考、不斷重讀的過程中,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讀過三五遍了。

如果某些內容你實在理解不了,或者沒有興趣,就沒必要寫在筆記本裡了,只要略讀一下就好,不要鑽牛角尖。積極地「跳讀」和「速讀」,保持張弛有度的節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書的精華內容上。

就這樣,讀書的目的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讀書的重心也自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

從一句話開始

寫讀書筆記也是有竅門的,簡單來講,就是要徹底地專注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讀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而不是模仿評論家的做法,學習、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語句才是最重要的。反過來說,如果有些信息對自己來說無關緊要,那就乾脆丟掉。讀書的重點是自己認為哪些內容重要,並將其徹底消化。從這一點來看,寫在讀書筆記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話。因為有的書可以讓人學到很多東西,也有的書「雖然大部分沒什麼意思,但有幾頁確實能給人很大啟發」。這不是語文考試,沒有必要去拚命思考「筆者想要傳達什麼」,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內容就好了。

在記錄感想的時候,不要寫一些揣測的或者外來的想法,而是要寫下自己的心聲,也就是感受和想法,這樣會讓讀書筆記更有內涵。哪怕是一句話,只要寫的是發自內心的語句,那麼這次讀書筆記就是有意義的。

補充一下,書寫這一動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義。舉個例子,讀完冒險題材的紀實文學以後,就會想在讀書筆記裡寫上「這個人真厲害」。你拿起筆時,會想到「等一下,不寫上這個人是哪裡厲害、為什麼厲害的話,下次再讀到這句話時會看不懂吧」,於是你會這樣寫:

作者的體力和精神承受力都太強了。普通人在失明後一定會感到絕望,就算他比一般人強壯,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很難生還。為什麼作者可以如此堅強?

本來只想寫一句話,卻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腦兒地寫了下來,並由此展開思考,讀書筆記就這樣充實了起來。

所以,即使感覺自己沒什麼可寫的,也要先拿起筆來寫寫,說不定就有驚喜在等著你。

無法堅持做筆記的原因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堅持做讀書筆記呢?這就是我建議使用專用的筆記本的原因之一。讀書筆記就像日記一樣,一旦停止就很難恢復,如果擱置了很久,重新開始做筆記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牴觸感。

我上小學時,街邊的公園每年暑假都會組織做廣播體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參加,就可以在卡片上蓋一個印章。看到厚紙片上羅列的紅色印章,心情就會一片晴朗。相反,如果紙片上全是空白格,就會感到很不愉快。印章雖小,卻帶來了很大的動力,這是無法用理論解釋清楚的,或許是一種本能反應。而讀書筆記也有同樣的作用。

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現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頻率放慢了,就會讓人感到失去樂趣。同理,幾天不記讀書筆記,再翻開筆記本的時候就會覺得提不起精神。但是,寫讀書筆記比積累印章的難度要小多了,就算只寫一句話,也能讓人感覺充實。

準備好專門用來寫讀後感的筆記本,每次讀完一本書後才需要打開筆記本做讀書筆記。所以只要不是一天讀一本書,讀書筆記的利用率是很低的。為了能堅持寫讀書筆記,在讀書過程中做些應變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時間,就嚴格篩選要摘抄的段落,或是貼上標記代替記錄,這些都是初級的解決方法。更高明的辦法是利用坐地鐵或公交車的一些空閒時間,拿出便利貼寫寫對正在讀或已經讀完的書的感想,貼在筆記裡。

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為了堅持寫讀書筆記而走形式主義。不管採用什麼方式,都要踏實地寫筆記,並真正理解書的內容。

鞏固印象的筆記

在說明具體做法之前,請讓我闡述一個觀點:做好讀書筆記,會讓自己對書中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

在寫讀書筆記這個前提下,讀書方法會發生改變,你會進入主動尋找書中「打動人心的內容」的工序。「工序」一詞可能會讓人覺得很死板,但這正是寫讀書筆記的必要步驟。

「這部分我已經瞭解了,再大致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這部分內容很新穎啊,我要仔細讀一讀。」

一邊尋找,一邊劃分好「部分」,按照不同的方法閱讀。我把這種方法稱為「尋讀」,就跟「跳讀」「泛讀」一樣,是一種自成一派的速讀法。

想更有效率地騎自行車,就要掌握竅門,根據路面的傾斜度更換大小不同的齒輪。讀書的時候也一樣,在較難理解的部分換上低速齒輪認真品讀,而在較容易的部分就用高速齒輪快速瀏覽,這種邊讀書邊「更換齒輪」的讀書方法不僅不會造成疲勞,還能有效地縮短讀書時間。

所以說,讀書也可以是一項「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工序」。不僅能去掉多餘的細枝末節,還可以自然地調動起抱著目的去讀書的意識。已經在購書清單環節中培養出來的自主意識,可以在閱讀環節中再次得到發揮,圍繞「為什麼讀這本書」重新展開思考。

寫讀書筆記可以達到的另一個效果就是加深記憶。關於這一點的具體過程,我會在日後的內容裡說明,在此只簡單解釋一下。

筆記讀書法需要我們進行讀書、畫重點、寫讀書筆記三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閱讀。這種多次閱讀留下的印象肯定會比普通的閱讀深刻好幾倍。如果是親手摘抄,效果會更好。

做記號的三個步驟

為了更有效率地寫讀書筆記,應該邊讀書邊提前做好寫筆記的準備,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讀過後記不起精華在哪個部分。在動筆之前,如果看到書上什麼標記都沒有,會不知道該在筆記本上寫什麼。所以,在讀書階段就要在書上做一些簡單的記號,為寫讀書筆記做準備。

在書上做記號的方法有很多種。在閱讀的同時在文章上畫線,還要用多色筆做記號,這樣一心兩用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在拿起筆的瞬間,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會被分散。而且,如果沒有筆就不能讀書,那麼讀書也就失去了「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識」的樂趣。

那麼應該怎樣做記號呢?我建議實施如下「篩選程序」,分階段把最重要的內容篩選出來:

1 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2 重讀

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見圖 3-2)。

圖 3-2 分階段把最重要的內容篩選出來

3 標記

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接下來,再讀一遍3中的內容,把最後還是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像這樣經過慎重思考後再在書上畫線,還可以避免書中出現各種無意義的線條,最後連原文都看不清。如果日後想再看一遍那篇文章,可以徑直去找書中做好記號的部分。如果沒有找到,就擴大搜索範圍,先去找折起兩角的頁數,還沒有找到的話就找只折起一角的。

利用書籤邊讀邊寫

閱讀很厚或有難度的書,或是在旅行時對閱讀感覺煩膩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同時進行以上123三道程序。這個時候,為了能區分每道程序中斷的位置,需要用到書籤。

具體做法如下(見圖 3-3):

·準備三枚書籤(通讀書籤、重讀書籤、標記書籤)

·在「1 通讀」一步中斷時,夾好「通讀書籤」

·通讀到某一部分時,開始「2 重讀」程序,記得在中斷時夾好「重讀書籤」

·中斷「2 重讀」 程序以後,開始「3 標記」程序,中斷時夾好「標記書籤」

·三枚書籤都夾在書裡以後,就可以準備寫讀書筆記了

圖 3-3 邊閱讀邊做筆記

使用這樣的三枚書籤,在閱讀的同時就不再需要鋼筆或鉛筆了。

讀書的時候專心讀書,要做記號的時候再拿起筆來。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感覺膩了,就返回前面的內容重讀或是做標記,這樣就有了多種閱讀方式。

以我為例,我在地鐵裡站著的時候會集中精力進行「1通讀」。如果有了空座可以坐下,就開始「2 重讀」和「3 標記」程序,根據當時的情況隨時變更讀書步驟。

巧用標記區分對像

我一般會用黃色的三菱拉線筆來畫線,這種鉛筆是我在板阪元所著《思考的技術·繪畫的技術》一書中看到的,至今依然愛不釋手。鉛筆使用起來最方便的一點是它的筆尖不會像螢光水筆一樣易干,而且這種彩色鉛筆即使在文字上寫寫畫畫也不會覆蓋住文字,黑白複印後也看不出來。

不過彩色鉛筆的缺點是比普通鉛筆粗,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筆帽,所以在需要攜帶的時候,我一般會拿馬克筆或圓珠筆的筆帽來蓋住筆頭。

可以用以下不同的畫線方式對標記的對象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

·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如果筆記本上畫的線條太多,重讀的時候會影響心情,所以最好盡量少畫線,具體例子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倭國不只是與朝鮮半島往來,也開放了與中國直接交流的途徑。由此可見,在日本列島的文明化中,存在著朝鮮和中國兩種外交途徑,兩者複雜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和王權》吉村武彥/巖波新書)

像這樣使用不同的符號做標記,既可以省去連續畫多行直線的工夫,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線條區分不同的意圖,方便重讀時理解符號。

「蔥鮪火鍋1式」讀書筆記

做好標記後,可以暫時把書堆放在桌子上,準備有空的時候做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以下三項信息: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這三個要素足夠讓你想起「原來那個時候我讀過這本書」。如果你還沒有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從記述這三個要素開始。如果你想多補充一些內容,或是想讓這次讀書體驗更加深刻,我推薦你嘗試後面講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這是個讓你將讀過的好書銘記於心的妙方。

除了上述三個要素,也可以加上以下兩個要素。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接下來就可以著手寫讀書筆記了。

第一步就是按照前面所說的,寫上六位數的日期,內容要用大一些的字體,寫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換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個段落之間留兩行空白,寫起來會更輕鬆,還便於日後重讀、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寫評論。首先,重讀一遍用筆做過記號的內容,嚴格篩選出自己認為可以多讀幾遍的部分。經過五六遍的反覆閱讀,最後篩選出的內容不會太多。

接著,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之所以把這種讀書筆記取名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因其摘抄和評論並存的特徵,正如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係一樣。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

把「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落實在紙面上,就是如下格式:

〔080715〕《決定人類未來的 50 件事》/傑西卡·威廉姆斯/草思社

○自殺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為抑鬱。(P180)

☆作者說,世界上的自殺者比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多。人類在戰爭年代會死亡,在和平年代也會死亡,真是不容易。

○所謂奴隸,就是被剝奪了人權的人。即使是這樣,奴隸社會中也存在對待奴隸人性化的情況,奴隸們在飢餓或者生病的時候是可以不工作的。但在現代社會,奴隸就是一次性的財產,被賤買賤賣。

☆以前的奴隸是長期僱傭制,而現在的則是因為抵押貸款而被人身買賣。為了事後不留麻煩,奴隸們被送去做合同工或零工,被任意驅使。一個人活在世上,最不可或缺的到底是人權還是金錢呢?

「○」後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後面則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看到不同的符號就能知道後面的是自己的感想還是作者的表述,這種區分方法很明確。如果這樣做,重讀的時候就不會分不清是摘抄還是評論了。

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是為了在摘抄以後,趁著印象還鮮明寫下自己的感想。要是等摘抄完所有文章再去從頭開始按順序寫評論,一定會忘記之前看文章時的感想。就像每做完一道數學題都要馬上對答案一樣,自己的思考也需要立即落實到紙上。

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東西,寫幾句「好棒!」「什麼?!」也未嘗不可。如果一心想寫得完美,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難下筆。

只要記得重點放在「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文章」和「寫主觀評論」上即可。即使客觀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無法與自己在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那麼再讀多少次也不會有感想。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基本形式,目的是證明自己讀過好書。但是如你所見,這樣做筆記很花時間,我們不可能有精力把所有讀過的書都做成這種形式的讀書筆記。所以我們還可以根據對作品的重視程度改變筆記的寫法。

比如像「文件整理技巧」一類的純實用技巧書,可以不去摘抄,而是只標記「☆」並總結要點。如果是小說等休閒讀物,可以直接分條書寫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想。

說句老生常談的話,只有把讀書筆記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所以,要選擇對自己來說比較方便的筆記方法。

在精力不允許時,可以一邊省略一邊把「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摘抄和評論一口氣寫完。如果還是覺得不夠快,就直接記下書籍資料,也就是把書名、作者和出版社寫在筆記本上。即使記錄得很簡單,也可以讓這次讀書體驗給自己留下鮮明印象。

也許你很想踏實地做讀書筆記,可是抽不出時間。面對這種情況,可以把這件事分成好幾次來完成。關於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就算分散在幾個地方,只要是在這本筆記裡,之後仍然可以通過我將在後面介紹的檢索系統來重讀。

如果覺得「這就是屬於我的那本書」, 就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來記錄吧,這種細緻的處理方式一定會讓這次閱讀成為難忘的體驗。

通過摘抄促進對書的消化

摘抄是很費時間的,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你能嘗試一次。不試試的話,你是無法體會摘抄帶來的驚喜的。

摘抄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

作家井上廈在《書的命運》(文春文庫)中提到,他會在看報紙或書時把有疑問的內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號筆記本裡。為了方便參考,還會寫上出處和頁碼。「這樣的筆記本,我一年能寫完五六本。神奇的是,如果附上編號,你甚至能知道這段內容在哪一本書的哪部分。正是因為寫過,你才能記住。所以,雖然只是把文章按原樣抄寫一遍,但這是效果最好的記憶法。」

也許你會覺得沒必要抄寫,可不可以只寫要點?要知道,想總結出完美再現作者意圖的要點是很困難的。試一試就知道,總結要點比抄寫原文還需要動腦,更容易讓人產生疲勞心理,所以還是抄寫原文的好。

摘抄不需要多加考慮,只需要抄寫原文就夠了。而且,因為作業量=字數,很容易估算摘抄需要的時間。如果只寫要點,日後重讀讀書筆記的時候就會感到迷茫,「這到底是引用原文還是我自己的感想呢」。

摘抄的第二個好處就是,這樣做可以加深理解。

在摘抄的過程中,你很容易發現作者經過反覆思考、藏在文章裡的機鋒。雖然寫得太詳細容易脫離本書主旨,但這種發現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和積累。

最後讓我來介紹幾個可以讓摘抄變得更順利的小竅門。首先,抄寫時要盡量減少視點的移動。如果書和筆記本的距離太遠,很容易在視線轉移的過程中逐漸忘記自己要寫的內容。還有,為了防止寫串行,可以在想要抄寫的內容上貼好便利貼再抄寫,或是直接把筆記本疊在書上,讓書離筆記本更近一點。還可以用大號的別針或鎮紙等固定好書籍,這樣即使不小心把書合上了也不用擔心。

尋找最具代表性的語句

只有讓自己感動的段落才值得摘抄,比如遇到以下的的情況時:

「第一次看到這種描述,可以把那種感覺表現得那麼好。」

「原來還有這種看法!」

「這種說明讓人信服。」

「這種表現太酷了!」

「雖然不太懂什麼意思,但還是覺得挺棒的。」

重點是,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至於其他的內容,不管是客觀來講很重要的段落,還是作者想強調的部分,只要沒有共鳴,都不用摘抄,畢竟那種內容只要看看目錄和前言就懂了,其他人會在博客或亞馬遜書評裡替你總結好的。帶著主觀的心情去讀書,是學者和編者都沒有的、只屬於普通讀者的特權,應該放心享受才是。

另一方面,選擇摘抄段落時,不是找讓人覺得「理應如此」的文章,而是覺得「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

讀過一本書以後,對書中內容感同身受固然讓人心情愉悅,但這也代表這次讀書沒有給你帶來新東西。相反,如果一篇文章顛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認識發生動搖,在抄寫和重讀的過程中仍然會讓人信服或是感覺震撼,這種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了,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經過嚴選文章來減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實在太長,就選擇其中一個段落摘抄。找出代表這篇文章的關鍵句或者抽出關鍵詞,削減不需要的部分。幾個月後重讀時再看到經過提煉的摘抄段落,雖然一瞬間看不太懂,但是幾秒鐘後就會反應過來,這樣的摘抄效果是最理想的。

如果只看摘抄還是不懂,可以參考前述例句「作者說,世界上的自殺者比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多」,在☆記號後面的評價欄做好補充說明。

篩選關鍵句的工序本身也是一種重讀。篩選關鍵句,就是在文章中找到所有語句圍繞的中心句,而找到最能代表這次讀書體驗的語句是最理想的狀態。舉個例子,同樣是比喻,把一件事比喻成下棋和打棒球在人心中引起的共鳴是不同的,這就全靠你的主觀選擇了。

抄寫太長的文章太麻煩,但又找不出合適的關鍵句的時候,可以把小標題抄下來。小標題是作者或編者傾注了相當多的心血提煉出的語句,可以將其當作最具代表性的語句摘抄下來。

還有,如果在一本書上做了很多標記,那麼在寫讀書筆記之前還是暫時將其放置一段時間吧。即使是讀完後認為受益匪淺的書,過一段時間以後也會變得「不過如此」,需要摘抄的內容也會隨之減少。

正因如此,放置一段時間後仍然經得起考驗的文章,才真有價值。

激發思想的火花

製作「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需要你在摘抄文章以後一定加個☆符號,並在後面寫上自己的評論。

也許你會問,既然都已經摘抄過了,就沒必要特地把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也寫上吧?你可能覺得如果寫上自己的評論,好不容易提煉出來的書中精髓會被自己的文字干擾,影響讀書的心情,但我覺得這一點無所謂,自己當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摘抄這一段文章的原因和自己當時的想法才是日後值得參考的貴重資料。而且,把作者的話與自己的話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機會。自己的評論可能只有「真棒」之類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語句,但也可以通過這件事來正視自己的不成熟,從而養成不管是什麼想法都立即寫下來的習慣。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存好讀書過程中獲得的思考,防止與好點子失之交臂。所以不管是多簡陋的一句話,都應該轉化成語言,踏踏實實地落實到紙上。

好主意不會憑空出現。不論是什麼想法,都一定是對某種刺激做出的回應。所以,只有看到一個名為「好書」的好球飛過來,我們才能打出那個名為「好主意」的絕妙擊球。

這樣看來,讀書時獲得的感想正是原創思考的源泉。

舉個例子,讀過《上兩年班就辭職》(山崎元/幻冬捨新書)以後,我是這樣在讀書筆記裡做摘抄的。

○正如 2007 年浮上水面的「次貸危機」造成了海外大型證券公司市場信用急劇下降,如果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出現了不正之風,造成的後果大多很嚴重。功利主義就是一種放大風險的裝置。(P47)

針對這樣的內容,我寫下了如下評論。

☆既然不管損失 10 億日元還是 100 億日元,橫豎都是死, 身為上班族的投資者會選擇賭成功後報酬多的,也就是 100 億日元的那個選項。所以功利主義是誘發賭博經濟的起因。

「功利主義=危機擴大裝置」這一說法,只要理解了書中內容就能明白。也就是說,這只是現學現賣,但是讀了這些,再像下文一樣寫評論,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也引發了亞洲的通貨膨脹和美國等多國的泡沫經濟現象。這樣看來,難道功利主義不止會招致危機,還會製造泡沫嗎?如果功利主義這樣根深蒂固,那麼從長遠來看,豈不是會導致泡沫經濟連續發生?所以也有人說,泡沫經濟就是美式功利主義和金融經濟的結局。

姑且不論這個學說正確與否,這篇評論就是以這本書為契機而發散出的「自己的原創思考」。

亞瑟·叔本華在《論讀書》中寫道:「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雖然我們不必做得那麼決絕,但讀書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讓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車」。

既然已經被書帶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上,那麼接下來的路多少也要依靠自己的思考來走完。具體來說,就是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來做摘抄、寫評論。這樣的一本讀書筆記,是以書為媒,創造出了屬於自己思想的舞台。

剪報式讀書筆記

目前為止,我介紹的都是「寫出來」的讀書筆記,接下來我要說說「貼出來」的讀書筆記。這種讀書筆記就是把下列「與書相關的東西」收集起來,結合讀後感等內容收藏起來的筆記方法(見圖 3-4)。

把書腰和信息卡片貼在讀書筆記裡。貼上不同的紙片不僅會讓筆記看起來更豐富,還會因為接觸到了「實物」而印象深刻。

製作剪報式讀書筆記時不可或缺的就是書腰。書腰的外觀設計和摘抄的關鍵句都是很有特點的。重讀的時候看到筆記本裡的書腰,你會自然地回想「這樣特別的書腰是哪本書的呢」,接著就會想起書的內容了。

圖 3-4 剪報式讀書筆記

·書腰:把書腰剪裁成適合筆記本的形狀後粘貼在筆記本上。書腰上不僅印有提示書中內容的關鍵句,還有作者的照片等信息,貼在讀書筆記上可以加深印象。

·信息卡片:卡片上印有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等書籍信息,可以節省抄寫時間。

·書籤:每個出版社的平裝書或新書中都可能夾著不同樣式的書籤。在書名旁邊貼上書籤會很醒目。

·其他:也可以把夾在書裡的廣告、宣傳單等與書相關的部分剪下來粘貼在筆記本裡。

還有,在旅途中買到的書有時會貼有當地書店專屬的卡片,這些有特色的卡片都可以撕下來貼在筆記本裡。日後重讀筆記時,可以通過這些實物回想起買書的地點和情形。

這些「紀念品」會陪伴你走過從買書到讀完的整個過程。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就已經讀完了,可以把火車或飛機票也貼在筆記本裡,以此來提醒自己讀這本書時的地點和場景。

正如在電影院看電影比在家裡要印象深刻一樣,採取這些行動後,你一定會對書的內容印象更深刻。

像這樣利用一切相關事物記錄與書的交流過程,可以加深大腦對讀書體驗的印象。回想起來的概率增加了,針對書中內容的思考也會因此增加。

複印粘貼以備重讀

出人意料的是,把書中的內容複印下來貼在筆記本裡也有不錯的效果(見圖 3-5)。

為了寫好讀書筆記,要嚴格篩選需要複印的一頁。複印件便於閱讀,方便養成閱讀習慣。複印件的字體和排版也更容易讓人回想起閱讀時的場景。

圖 3-5 把書裡的內容複印下來粘貼好

在書中做完標記以後,挑選一兩處內容複印下來並裁剪好,再把剪報粘貼在筆記本裡,最後在旁邊寫上評論或做標記,這樣做並不會費多少工夫,卻把書中的字體、排版和頁面佈局等元素都原封不動地留在了筆記本裡,更加深了你對書的印象。

有時,你在用完參考文獻的複印件後會當場扔掉,那樣未免太浪費了,應該貼在筆記本裡。也許你會問,這樣偷懶不太好吧,難道不應該抄寫下來嗎?但是你試著做一做,便會發現這也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如果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粘貼上最喜歡的書裡最有意思的幾頁內容,心情也會跟著明朗起來。其次,複印件會比手寫件更便於閱讀,便於養成「一取出筆記本就翻看幾頁」的閱讀習慣。

讀書的時候,要注意認真用筆做記號、寫評論。如果已經用圓珠筆做過記號了,那第二次標記就用簽字筆,或者根據閱讀次數更換畫線的種類,這樣就能一眼看出貼上去的文章讀過的次數了(見圖 3-6)。

與手寫摘抄不同,粘貼複印件更便於用鋼筆或馬克筆進行標記,這也是複印件的一大優點。每次重讀都可以留下不同的標記,日後可以通過標記的種類得知自己對文章的興趣深淺。

圖 3-6 不同的重讀標記

那麼,怎樣選擇需要複印的文章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最貼近這本書主旨的一頁。這一頁,正是這本書裡最具代表性的一頁。 比如,我最近讀了三島由紀夫的隨筆集《為了年輕的武士們》,這是本很有深意的書,因此我做了十幾處標記,但最後貼在筆記本裡的複印件只有一頁。

那一頁的內容是三島與福田恆存的對談,關於死亡,他是這樣說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把對死亡的覺悟掛在嘴邊,總讓人感覺有些虛偽。」這句話最能體現三島由紀夫的作家天性,也暗示了他日後自殺的結局。

如果像這樣自主地選擇「能夠代表這本書的段落」,那麼在重讀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一頁連鎖式地回想起這本書的其他內容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只需要讀短短幾行字就可以引發各種各樣的思考,是不是很有效率呢?

重讀書評以加深思考

寫完讀書筆記以後,如果筆記本裡有這本書的書評,建議重讀一遍這篇書評。

假設幾個月前你在看過書評剪報後買了一本書,這幾天剛剛讀完。採取「蔥鮪火鍋式」或「剪報式」筆記法做完讀書筆記以後,可以重新往前翻閱筆記本,找到之前的書評重讀一遍。

讀書筆記是自己和書的對話,所以不需要別人的觀點,但如果在做完讀書筆記以後重讀書評,就可以參考「第三方的觀點」,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這次讀書體驗。於是你會發現,「原來對自己來說有著某種意義的書,在這個人眼裡是這樣的」。

當你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觀點上的差異,就可以在讀書筆記裡補充一些內容了。我甚至還會把筆記本裡的書評重新複印一遍貼上去,雖然內容有些重複,但是更方便參考。

讓我舉個現實的例子來說明吧。

幾個月前,我在瀏覽《讀賣新聞》時,看到齊籐美奈子的連載《名作背後的故事》裡提到了岡倉天心2的《茶之書》,當時就覺得「幾年前我好像讀過這本書,當時很受觸動,不如再看一遍好了」,於是我把報紙上的連載剪了下來。

隔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開始重讀這本書了。這次我把重點放在了第四章「茶室」上,並展開了寫讀書筆記的工作。

○人無法同時傾聽多首音樂,這是因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

☆只有不斷地削減和精煉,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核心。「一絲多餘的東西都沒有」其實是一種奢侈。(P59)

○實際上我們常常因為虛榮心過剩、過度表現自己而苦惱,有時候連退一步只做到自愛都覺得索然無味。

☆這句話真妙。通過在茶室(空間)裡倒茶(行為),使自己擺脫了自我意識。日本人的精神文明在鐮倉和室町時代簡直到達了頂點。

直白地說,我是為了讓混亂迷茫的心平靜下來才開始讀《茶之書》的,摘抄完文章以後重讀書評時,卻意外發現自己讀這本書的方法是錯誤的。

比如,針對《茶之書》一書結尾千利休3切腹的場面,齊籐是這樣抒發自己的感想的:

最後的茶會之後,千利休穿上白色壽衣詠唱了辭世的詩句。「汝來吧,永世不朽之劍!見佛殺佛,見鬼殺鬼,汝將開闢出汝之道路。」然後,「利休臉上浮現出微笑,去往未知的天國」。

這也太酷了吧!

啊,確實壯烈,但這本書裡寫過這樣的片段嗎?我重讀了一遍《茶之書》,發現作者真沒這麼寫過,有的只是兩句簡短的絕唱:

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以此劍,祖佛共殺。

利休臉上浮現出笑容,隨即命赴黃泉。

出於好奇心,我重新研究了書評,發現原來是翻譯的不同(《茶之書》以英語撰寫)造成的。齊籐的書評是參考講談社學術文庫版的《茶之書》而寫的,而我讀的是巖波文庫版。

但我還是好奇為什麼這首辭世詩會被翻譯成「汝來吧,永世不朽之劍」,讀過巖波文庫版的解說以後,我發現利休的詩句中的「力圍希咄」是一種感歎詞,相當於「哎呀」或「怎麼回事」,這樣的譯法也有道理,這讓我對英文版原著充滿了好奇,還想讀一讀講談社學術文庫版的翻譯。

看來讀這本《茶之書》,不止能領略茶中蘊含的精神,根據閱讀角度的不同,還可以認識利休和岡倉天心這些為了「美」而付出生命的人物——通過書評,我脫離了我習慣的角度,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本《茶之書》(見圖 3-7)。

圖 3-7 比較自己的感想和書評

由此可見,對比書評和自己的感想,可以讓後者變得不那麼絕對化。所以,只要把書評報道保存好,多讀幾遍,就可以享受多重的讀書體驗。

經過時間積澱的精華

按照剛才的步驟做好標記的書,可以先在桌子上放置一段時間後再做讀書筆記。只要堆放在桌子上,那些圖書自然就是提醒你寫讀書筆記的定時器。如果讀完就放進書架,恐怕過一陣子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如果需要寫讀書筆記的書積攢了好幾本,該怎麼辦呢?

舉個例子,有一本書已經讀完半年多了還遲遲沒有著手做筆記,該怎麼處理呢?先別覺得懊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可是件幸運的事。因為讀完一本書的時間越長,在讀書中產生的感情變化就會越模糊,你就越能冷靜地看待書中的觀點。

所以,寫讀書筆記時不要在意這本書已經被放置了半年,而要更加關注那些依舊魅力不減的內容,摘抄、複印那些你仍然覺得很棒的文章,寫上過了半年以後你又想到的事。 這些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積澱才能做到的。

這樣一來,也許你當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畫出了十處以上自認為不錯的內容,一段時間後就會變成兩三處。按照剛讀完時的感動程度,寫這本書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需要一小時以上,而過一段時間後只需要十五分鐘就能輕鬆解決了。

儘管如此,沒處理的書堆得太多還是會造成心理壓力,而且放在桌上也會很礙事。為了不積攢太多未做讀書筆記的書,還是規定自己每週做一次讀書筆記比較好。

筆記塑造生活

讀書筆記是與書交流過的證據。一般來說,把書放上書架就代表自己已讀過這本書了,但做過讀書筆記以後,即使手邊沒有書,也可以留下與書交流過的證據。

如果沒有重讀一本書的計劃,可以通過重讀讀書筆記來重拾對這本書的瞭解。

可以這樣說,只要在寫「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時把書中重要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統一總結在筆記本裡,就沒有保存原書的必要了。如果日後想讀那本書,就可以拿出讀書筆記來重讀。

我每年都會處理幾次舊書,把不用的書扔掉,藏書就不會擠占生活空間。《書齋曼荼羅》(磯田和一/東京創元社)一書用形象的插畫表現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讀書愛好者們如何對待不斷堆積起來的書籍——有人把書鋪在地板上,踩著書籍生活,確實很有意思。

這裡我推薦用讀書筆記來減少藏書量。如果有些書真的令人愛不釋手,或是需要經常重讀,可以放在家裡取放方便的書架上,不必丟棄,只留下真正的好書。丟棄其他書籍時,你會有一絲不捨,因為這可能是你與這本書最後的訣別。所以,至少要做好讀書筆記,在想起那本書的時候才能有所慰藉。

讀書體驗比書本身更重要。

請找到那本能夠成就自己的書。失落的時候,走投無路的時候,那本書都會成為自己的心靈支柱。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很多書塑造了現在的我,但如果一定要挑出一本,那本書就是法國哲學家阿蘭的《幸福散論》。

作家北方謙三先生曾經寫道,去旅行的時候,他會在行李裡塞上一本自己已經讀過的很有意思的書。理由很簡單,就是「很想把這本書帶在身邊」,仔細想想,這樣做確實有道理。

我們需要一些能與自己長期共處的書,比如旅行時想讀的書、難過時想讀的書,而尋找它們正是我們平時讀書的目的。等精神上感到挫敗後,再去尋找能讓自己振作的書就來不及了,所以平時要多做筆記,把能讓自己煥發精神的書記錄在筆記本裡,這樣才能有備無患,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問題時才能及時得到幫助。

通過寫讀書筆記,你就可以找到一本「讀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書,給自己堅實的心理支撐。

我在書架的一角開闢了「愛讀之書區域」,這裡放著對工作有幫助的實用技巧書、值得參考的優秀文集、令人心曠神怡的文藝作品、幫助梳理心情的哲學書,還有煩惱的時候閱讀會為你提供啟示的勵志書。平時讀書的時候,不斷尋找能放進這片區域的書也是一種樂趣。


1 即蔥段金槍魚火鍋,是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製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於配菜而非調料。——譯者注

2 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美術家,「亞洲一體論」建立者。——編者注

3 日本茶道鼻祖,因觸怒豐臣秀吉被勒令自殺。——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