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 第二章 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 >

第二章 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

購書清單是一份無形的財富

筆記讀書法的第一步,就是選購真正想讀、應該讀的書,也就是之前介紹的五步驟中的「選書」和「購書」。

在具體說明以前,請先想像你平時買書的情形,可能大多是在通勤或上下學途中順便去趟書店買到的。我想,當時的狀況是這樣的:喜歡商業書籍的人會去商業書籍區,喜歡小說的人會去文學書籍區瀏覽。可是你偶然看見新書書架、攤開的暢銷書和促銷用的海報,被令人目不暇接的書名、廣告詞和包裝所吸引,於是就不知不覺地捧起了書。在確認好目錄、前言、後記和作者資料後,你看了一眼價格就走向了收銀台。

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熟悉呢?

如果一開始就用上購書清單,購書流程會變得完全不一樣。購書清單就是格式如下的一張白紙。平時看到不錯的書,就可以在這裡填寫下面三類信息。

購書清單

1 書名

2 作者名

3 出版社名

以這三個信息為線索,就可以實現「指名購買」了。去書店以後要做的事情很簡單:翻開目標書籍,決定要不要買。這就是購書的確認工序。

如果喜愛的書籍並沒有多到需要特意記在紙上,可以在筆記本裡找出一個明顯的位置,比如最後一頁,用來列清單。

雖說通過查找書的 ISBN 碼來找書會更精確,但一般來講只要知道了書名、作者和出版社,就足以找到那本想要的書了。至於後面的備註欄,可以補充一些類似「絕版」「來自……的推薦」或「工作參考資料」的信息。

不管是在瀏覽報紙和雜誌廣告時還是在書評、地鐵廣告、書籍的卷末廣告和新書發行的傳單裡發現了好書,都要隨時記錄下感興趣的信息。只要養成這個習慣,就再也不會出現「之前好像發現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可是不記得叫什麼名字」的情況了。

那麼,為什麼要把列清單的過程也作為讀書方法的一部分來說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

列出讀書清單→在書店確認→購買

遵循這樣的步驟入手書籍,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了。通過在清單上書寫這一動作,可以確認自己此次讀書的目的。比如購買小說或紀實作品時,會考慮是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氣氛中、瞭解本書的作家還是為了分析最近一段時間的文學走向;比如購買商業書籍時,則會考慮是為了要以後運用到工作或者興趣愛好中、方便傳授給他人、提高自身涵養還是為了能夠立即付諸實踐。

像這樣帶著理由去讀書的意識,也會影響閱讀速度。

如果是上司指示你去讀的一本書,那麼大致地瀏覽一下、瞭解大體內容,只要能回復「我讀過了」就足夠了。相反,如果一本書可以解決自己一直在煩惱的問題,或是它的主題讓自己非常感興趣,那麼就可以多花點時間,踏踏實實地閱讀了。

所謂讀書的動機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點」。即使拍攝同樣的場景,聚焦於面前的花朵和聚焦於遠處的建築,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讀書也一樣,抱著不同的目的閱讀同一本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過記錄掌握選書主動權

製作購書清單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它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會買些根本不讀的書,根本原因就是衝動購買。總是想著「這本書或許有用」「這方面的知識一定要有啊」,不知不覺就拿起書走向了收銀台。

這個時候不應該過於衝動,要仔細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想讀」。特別是對待暢銷書的時候,更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非讀這本書不可。可是,如果毫無計劃地站在書店的書架前,很容易就會失去判斷力,無法冷靜選購。

為了能夠更有主動性地選擇書籍,重要的是事前一定要做好計劃。即使是確認過目標書籍後決定不買,而是帶走了放在旁邊的某本書,也比一開始就沒有目的性地購買好多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購書清單並不只是單純的「購物備忘錄」,而是為了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

列購書清單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在不斷列表的同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不管是誰都做過這樣的事:早上看到報紙上的廣告裡有感興趣的書,就會把書名記下來,晚上下班的時候順便買回家;但是他們沒有重視看電視時引起自己興趣的話題、網絡上有趣的研究課題、書上建議讀者深入瞭解的學說,看過沒多久就忘了。

「想讀讀關於日本酒的小論文。」

「不知道有沒有深海生物的圖冊。」

「如果這個人物有評論性傳記的話,我想看看。」

其實這樣的想法,更應該一個不剩地收集起來。而這就是第一章提到的第一種筆記方法——隨想筆記。

看歷史電視劇的時候就隨時把感興趣的登場人物寫下來,聽廣播的時候馬上記下現場報道的地名,把感興趣的一切都記下來,就能在隨想筆記上積累不少內容。幾天後再去書店看看相應的書架,或者直接在網上找相關的書籍,說不定就能發現真正想讀的書(見圖 2-1)。

圖 2-1 從收集信息到購買的流程

並不是只有在書店的書架之間漫無目的地瀏覽,才能與想讀的書來一場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時要多注意尋找與書相關的信息,這樣很有必要。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購書清單。拿著這樣一份清單去書店,要做的事情就會一目瞭然。

首先,找到清單裡列的那些書。其次,看到實物後判斷要不要購買。最後,排除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不需要、沒必要讀的書,只選擇自己真正想讀、有必要讀的書購買。

如果讓我不看清單就去書店選書的話,我推薦選擇歷史或者西方思想等學術性較強的書。這種類型的書不會讓人產生「一定要買」的衝動,可以冷靜購買。

如果把買書模式分為兩種,那麼一種是利用充足的時間瀏覽書架上的圖書,一種是在下班途中按照清單指名購買。與其被書的腰封和廣告吸引,一時衝動買下不一定會讀的書,不如經過沉著冷靜的自主思考,主觀地選擇圖書,這樣更能在讀書時獲得滿足感。

通過列購書清單、做隨想筆記這樣的事前準備,我們就可以在書店裡徹徹底底地掌握主動權了。

在實體店購書印象更深刻

我想很多人看到標題都會問:「難道在網上買書不好嗎?」

我跟所有人一樣,也會去網上的書店,但我只會在網上購買內容已知的書,對於看到書名或主題就頭腦一熱想買的書,我幾乎不會在網上下單。所謂「內容已知」,是指讀過這套叢書之前出版的幾本,或者曾經在書店翻看過該書,或者該書是人盡皆知的名著或經典作品,或者自己曾經多次讀過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相反,如果是完全不瞭解的作者出版的書,或是第一眼看去讓人無法理解作者身份或主張的書,以及看過內容簡介和目錄後依然無法理解內容的書,我只有在實體書店看過實物後才會買,因為如果書名與內容不符,或是文風讓人無法接受的話,最後還是讀不下去,那這次購物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試想一下,如果每次去書店都只找清單上的書,接著考慮是否要買,或是跟同架的書比較之後再買,會不會更有可能買到一本能讓自己讀完的書呢?而且,特意跑去買書這一動作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比如自己心儀的那本書太貴了,每次去書店都猶豫不決,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買下來;比如知道買太多書肯定會讀不過來,為了讓自己更有動力,每次只買三本……

在實體店買書的種種體驗,都會被忠實地記錄在自己與那本書的故事裡。瀏覽書架的時候,就會想到「因為這本書太貴了,我曾經來看過很多次,最後終於買了,果然是值得的」「這本書總是賣斷貨,那時候是我打電話讓書店幫忙留下才買到的」,這樣回憶起了與書相遇的點點滴滴。

所以說,在實體書店購買的書,會給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對書本身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對書中內容的記憶。

列購書清單的訣竅

購書清單,就是一份有別於筆記本的專用表格。

我會把購書清單用 A4 紙打印出來疊好,收納在筆記本裡(見圖 2-2)。以前只是把感興趣的書名寫在筆記本的最後一頁以供參考,後來感興趣的書越來越多,一頁紙根本寫不下,於是開始使用專門的表格。這樣做的好處是,就算原來的筆記本用完了,也可以拿出表格粘貼或者直接夾在新的筆記本裡。而且,去書店選書的時候,只要帶上印著表格的一張紙就可以了,輕鬆無比。

圖 2-2 使用單獨的紙張或便利貼作為購書清單

為了方便在看到想讀的書時能馬上把書名填在清單裡以防遺忘,我不管去哪都會隨身帶著筆記本。

有時候想法實在太模糊,只能想到 「我想讀關於……的書」,我會先把這個想法籠統地寫在隨想筆記裡,再在日後憑這句話在網絡上檢索符合內容的書名,最後記在購書清單上。

如果對書的需求比上面的想法更具體,比如,看電視時對某位學者或作家的發言很感興趣,忽然想到「好像有本書講了這位老師還在做普通職員時的故事」,那麼即使這種想法不夠清晰,也可以直接寫在購書清單裡。

把具體的讀書需求寫在購書清單裡,比寫在筆記本上更方便日後調查書名。

在這裡,讓我介紹獨創的購書清單製作方法。這套方法姑且只是作為參考,沒必要全部吸收,如果你有更好的主意,也完全可以改成適合自己的格式。

首先,寫下書名之前,要在開頭做如下記號。1

·單行本:T

·系列叢書:B

·新書:S

·雜誌:Z

·其他,例如 CD、DVD:C、D

這樣按照不同類型區分書籍是有原因的。因為在日本,叢書和新書在書店裡都有專門的書架(見圖 2-3),與其為了找書到處兜兜轉轉才找到目標書籍,倒不如有的放矢,直接在同一類型書架上找完所有想要的書更方便快捷。

圖 2-3 日本書店的書架

正如前面所說,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只要按照「書名」「作者」「出版社」三個要素檢索購書清單上的書籍,一般都能找到目標書籍。把這三個要素和表示類型的記號整合起來,就會是以下這種記法:

B《西鄉與大久保》/海音寺潮五郎/新潮

S《日本姓名史》/紀田順一郎/文春 267

T《3 小時秒變「專家」的獨家秘籍》/佐佐木俊尚/PHP

事實上,用漢字記錄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也很麻煩,可以用首字母概括,如以下的日本出版社:

講談社:KD

集英社:SE

新潮社:SC

文藝春秋:BS

這就是「首字母縮寫法」,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來改造這種標記方法。

日本書的單行本因為體積很小,除非是特別受歡迎的暢銷書,不然很難在書架上找到,所以有必要詢問店員或使用搜索引擎進行查找。在將單行本列入清單時,要更注意正確書寫書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尤其是小規模出版社出版的書,不然找書會很費力。

日本大型出版社出的叢書一般是直接陳列在所屬出版社的書架上的,如「角川文庫」「竹萬文庫」等,按作者名字的首字母順序擺放。所以在記錄叢書時,至少要將作者的姓氏記下來,即便是只記了首字母也會為查找提供方便。

至於新書,也會按出版社分類,陳列在「巖波新書」「講談社現代新書」等出版社專屬新書書架上。

不過購書清單有個缺點,那就是在使用幾個月後,感興趣的書會越來越多。列在清單裡的書目一增加,就會出現一些拖延很久都沒有買的書,為了徹底清理這些讓人沒有閱讀熱情的書,偶爾要大刀闊斧地對清單進行縮減。

在線清單的優缺點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也可以利用數碼產品對購書清單進行在線整理。這樣就算一時無法拿出筆記本,也可以利用智能終端看到購書清單了(見圖 2-4)。

圖 2-4 用智能手機看「心願單」

即使出遠門,也可以用亞馬遜的客戶端看到與電腦上一樣的「心願單」。

雖然有很多 APP 可以管理用戶現有的和希望入手的書籍,但是附加功能太多,而我們只需要列出想要閱讀的書目這一個功能,因此這些 APP 讓我覺得很不方便。

我經常用的是在線書店亞馬遜的「心願單」。這項功能很簡單,就是在亞馬遜檢索到想要的商品並點擊收藏。只需點擊檢索出的目標書籍,就可以把這本書保存在清單裡。

如果已經瞭解過書的內容,就可以直接購買收藏在清單裡的書了;而對不瞭解內容的書,則需要像剛才講的那樣,去實體書店確認過實物之後再決定要不要買。在這方面,智能清單跟紙質的購書清單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出遠門,也可以通過同步功能在亞馬遜的客戶端上看到購書清單。每本書都有專業的官方介紹,因此書籍信息也很全面。

另外,只要在瀏覽器裡添加「對其他網站開放心願單」功能,就可以把在其他網站上找到的書籍、商品及相關信息都放在亞馬遜的「心願單」裡了。不管是報紙、網站介紹的書籍,還是在維基百科上查到的人物資料等,都可以收藏到「心願單」裡,在智能手機上顯示。

舉個例子,在網上閱讀歷史專欄時會想,「不如在日本史分類裡找找這個人物的評論性傳記吧」,決定以後不需要特意去亞馬遜找書,而是直接將這個人物的資料收藏在「心願單」裡即可,真是出乎意料地方便。這種方便的在線清單,適合能在家或辦公室裡頻繁接觸網絡、直接在線檢索到圖書的人群。

但是,購書清單的智能化也有缺點,那就是清單會變得很長。因為收藏起來很輕鬆,很可能幾個月就會超過 100 冊,所以要去書店完成確認會很有難度。這樣的話,購書清單反而發揮不了作用了。

所以,剛開始列購書清單時還是選擇手寫更好。雖然比較花時間,但也會因此更認真地篩選可被列入表格的書籍。而且書寫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你對書名和作者的印象。

指名購買的威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相信你已經在購書清單上寫下了一些書名,可以去書店買書了(見圖 2-5)。

圖 2-5 帶著購書清單去書店

把感興趣的書名寫在購書清單上,再去書店確認實體書。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好不容易去了一趟,卻什麼好書都沒找到」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有一次充實的購書體驗。

確認好清單上的書以後的情況一般分為兩種:如果覺得「這本書不買也行」,就把書名整個劃掉;如果買下了,就在旁邊標上「已買」。

去書店查找並依次確認清單裡的書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會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好在大型書店一般都會有購物籃,可供顧客把找到的書都放進籃子裡逐冊核對。

買完想要的書後,在回家的路上把清單上的書目全都標記好,那種舒暢的心情是無以言表的。在以後的日子裡,就連在上班時看到購書清單,你都會想「今天下班我就去書店把這部分書全買下來」,想著想著,工作就更有動力了。

一般來說,去書店的需求分為以下三種:

1 想讀書,但還沒決定好讀什麼

2 尋找某一特定領域、系列或作者的書

3 想讀某本特定的書

如果是以前,你可能在1、2兩個階段就急著想去書店看看了,比如想見識海外生活就去「紀實文學」書架,想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去「外語學習」書架,等等。

以英語教輔為例,從正統輔導書到速成訓練,市面上的圖書數不勝數。如果不事先做好調查就直接站在琳琅滿目的書架前,一定會不知道該選哪本,找到能真正派上用場的那本更是難上加難。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完成1、2兩個步驟,直接以3的狀態去買書,最大限度地把實體書店利用起來。

做好學英語的準備以後,可以在去書店之前先在亞馬遜之類的購書網站上檢索一遍,選中幾本感興趣的書加入購書清單。有了這一步,就可以直接拿出清單判斷哪本書更值得買,再也不用擔心會在實體書架前迷茫了。這就好比購物之前先瞭解冰箱裡的庫存,列好清單再去買,大大縮短了在超市裡閒逛的時間。我們都懂這個原理,卻很少在買書的時候也想到這個方法。

購書清單就是這樣提高買書速度的,尤其在買新書時體現得更為明顯。近些年,時間至上的商務人士之間開始流行閱讀新書,因此新書的出版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從學者編著的「心靈雞湯」轉向了商務書籍和實用技巧書。這些新書價格合理、便於攜帶,是讀者廣泛閱讀的合適對象。

在把新書列入購書清單的同時,一定要試著標注序列號2。序列號就是根據不同的出版系列(或書名)制定的、代表發行順序的號碼。很多新書在上架時並不是按照領域或拼音順序,而是按照這個序列號陳列的。

書店在陳列新書的時候,一般都是一股腦將其擺在新書書架上,只憑作者名很難找到目標書籍;這時,書名和序列號就成了重要的線索(見圖 2-6)。舉個例子,之前說過的「S《日本姓名史》/紀田順一郎/文春 267」在購書清單上的序列號就是「267」。其他例子如下:

S《鎮魂:吉田滿與他的時代》/粕谷一希/文春 436

S《讓對方「聽進心裡」的說話之道》/池上彰/KDG1620

S《學習日本經濟》/巖田規久男/竹萬 512

圖 2-6 用序列號檢索新書

在備註感興趣的新書時,將系列名和序列號都標注上會更便於找到目標書籍。因為新書是按照號碼排列的,如果找不到那個序列號,就說明這本書缺貨了。

如果想要大致瞭解特定領域,如「中國經濟發展」,只要在網上書店裡檢索關鍵詞「中國經濟」,再把暢銷新書按照以下格式列入購書清單即可。

這就是所謂「叢書」,出版社發行的各類新書所屬的系列的名稱。一個出版社有時會同時出版若干套叢書,比如講談社的新書就把幾套叢書命名為「講談社現代新書」「講談社+α新書」和「講談社 blue backs」,以此來區分出版物的門類。

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新書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出版系列名。只知道作者名和書名但不知道系列名的話,要找到目標書籍也是需要費一番工夫的。至於叢書,書店會根據出版社和作者名的拼音順序陳列,所以就算各類信息不太明瞭,查找起來也不會太費勁。然而新書就不同了,只能和單行本一樣用書名或作者名來檢索。

不過,如果有了「系列名+序列號」,就連書名和作者名也不再必要了。

○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書

文春:588/469/312

中公 L:247/66

中公:1897

集英:0315A

竹萬:559/163

PHP:178

巖波:新赤 601

不需要書名和作者名,只需要一張標注著序列號的清單,就可以放心地去書店的新書架上找書了。

所以,當你心血來潮,忽然對英語學習、昆蟲捕捉、機械化、勞動相關問題或地方經濟重建等領域感興趣時,可以通過上述方法列好購書清單,去書店把心儀的新書買回來,輕鬆而準確地打開一扇全新的智慧大門。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

為了篩選想看的書,還要打開電腦去網上檢索,實在是有些麻煩。時間一久,還不如直接去書店翻找更快一些。

選擇圖書,重要的是看平時收集的信息,要經常豎起敏感的天線。平時提高了敏感度,就算沒有特意去找,也能在日常生活裡收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這樣積累下去,想讀的書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去網上搜索。

這樣考慮可能更容易理解:潛水艇有「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兩種聲吶系統。主動聲吶系統是靠自身發出聲波的反射狀態來進行計量的,而被動聲吶系統則是靠接收其他船隻或潛水艇發出的聲波來活動的。也許你覺得主動聲吶聽起來更厲害,但得到廣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動聲吶系統。

人類也是,最先貫徹的應該是「被動聲吶」,也就是通過報紙、雜誌、書籍和電視等途徑,盡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把感興趣的書名或主題都寫在筆記本上的隨想筆記裡(見圖 2-7)。

圖 2-7 收集信息的方法

其間,如果在報紙上看到了自行車通勤這個話題,感覺很有意思,就可以直接在亞馬遜上搜索關於自行車的書;如果迷上歷史題材小說,就去問問熟人有沒有推薦的;如果對朝鮮政策有興趣,就去書店瀏覽一下「國際政治」書架。

當然,除了被動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還可以根據需要主動收集一些信息,比如電視上播的美國新電影讓你燃起了冒險的慾望,那就可以在筆記本上寫「想讀一讀冒險題材的紀實作品」,有空的時候去網上找找這方面的書。

不管你對一件事有多關注、多感興趣,如果不馬上記下來,很容易就會忘記。所以就算是一句話也好,把主題或關鍵詞寫下來,說不定就能讓你邂逅好書。

我們經常說「要對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隨時記錄下來,也只會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小想法。瞬間的思考就像沸水裡的氣泡,只會出現一瞬間。如果馬上把想法記下來,就算字跡再潦草,也比什麼都不記好得多。以後看到這段筆記,可以從這個小小的想法展開思考,說不定能得到一個絕妙的創意。

因此,除了隨身攜帶以外,請在家裡的每個房間裡、枕邊、包裡、上衣和褲子口袋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地方都準備一支筆吧,這樣想到什麼都能馬上記下來。

做好萬全的接收準備,你的天線自然會越來越敏感。只要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擔心沒有東西可以放進去。

讓清單和筆記本聯動起來

如果在報紙和雜誌的書評裡看到想讀的書,在把書名列入購書清單的同時,把那篇報道也貼在筆記本裡吧,這是為了在看完書以後還可以通過這篇報道回想起當初買下這本書的契機。

把書評貼在筆記本裡保存好,除了更方便閱讀以外,還能在剪報的同時直接寫上自己的評論,這樣在重讀的時候還能看到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的思考。我除了書評以外,還會把雜誌或報紙上刊載的「○○老師選擇的十本書」和「想知道△△的人應該看的書」等欄目也做成剪報,貼在筆記本上(見圖 2-8)。

把年表、圖表和照片等你感興趣的內容都貼進筆記本保存起來。雖然有些內容第一次讀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有些籠統,但做成剪報以後重讀幾遍,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

問題意識或好奇心都可以成為找書的契機。為了培養好奇心,你需要積極地把報紙上的報道利用起來。跟傾向於迎合用戶意向的網絡不同,報紙的優點在於你總能在上面發現意想不到的信息。

圖 2-8 讓清單和筆記本聯動

在剪報的同時,可以直接把非常感興趣的幾本書放進購書清單。如果覺得還有幾本書需要考慮購買,可以再參考一遍筆記,挑選出合適的書追加到清單裡。

這樣做剪報,即使購書清單上的書全都買好了,也會源源不斷地有新書補充進來。最重要的是不要放走任何與讀書相關的信息——「讀書信息」不只是讀書筆記和購書清單這麼簡單的事。採訪報道、國際新聞、友人的推薦和大街上看到的景象等,都是與找書有關的線索。而收集這些線索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採訪」一樣,需要不斷地接納和吸收。

日常筆記或報紙剪報→購書清單→讀書→重讀筆記或剪報

這種過程的目的是讓書中內容變成自己智慧財產的重要一環。幸虧我們有筆記本,這些工序都變得簡單了。

找到能幫助自己找書的「樞紐書」

有樣東西是購書清單上的常客,更是我最可靠的好幫手,那就是「書裡推薦的書」。讀過新書的讀者應該知道,每個領域的入門書籍最後都會附上參考文獻一覽。我會首先在這裡尋找感興趣的書,甚至在讀書期間,在文中看到「作家○○老師所著的《××》中這樣說」的表達,都會把書名記下來。

但是有一點很讓人煩惱,去書店很少能買到參考文獻裡的書,即使是古典名著類也有很多無法在店內買到,所以在去書店前還是先在網上確認一下比較好。

經歷過多次找書體驗後,我就能越來越多地在書裡找到想讀的書了,而且,比起廣告和書評裡介紹的書,這些在書裡找到的書讀起來更有意思。因為廣告畢竟是出版社的宣傳工具,而書評的首要目的則是登載在刊物上,兩者多少都會有些誇張的描述。

每家媒體都會以周或月的頻率在連載裡推薦一些適合自己定位的書,可是這種連載介紹的都只是某個時期內的暢銷書或者符合該媒體主題的書,而並非經典好書。

然而作家每年出書的數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在書裡介紹的書一般都在作者手裡經歷了重重篩選,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書。以讀過的書為起點接觸更進一步的研究主題,可以引發連續閱讀的過程、促進知識的體系化,這種讓讀書永不結束的過程實在是太珍貴了。

另外,有像「為○○準備的讀書嚮導」這種書名的指導類圖書也會介紹很多有用的書籍,可以多加利用。如果只是看一大堆推薦列表可能會有些無聊,無法堅持閱讀,在這裡我推薦多看看讀書隨筆,其中的介紹不長不短,剛好適合閱讀。

我把這種可以不斷引領我找到其他書的書稱為「樞紐書」。「樞紐」指車輪的中心,世界上重要的換乘機場都會被稱作「航空樞紐」。以這本「樞紐書」為基準開始找書,讀書的範圍會不斷擴大。

瞭解報紙的出版習慣

在本章的最後,讓我來詳細介紹如何閱讀書評。

在日本,書評內容會因出版單位不同而不同,都是文化部和由學者、評論家和作家等人組成的書評委員會負責的。不同媒體的書評委員會由不同的成員組成,選出的書自然也不盡相同。

那麼,在形形色色的書評中,如何才能找到「讓你的天線敏感起來的書」呢?

有一種方法是判斷報社的編輯方針。比如《日經新聞》是經濟類報紙,所以會更多地選擇經濟類、商務類的書籍;傳統色彩很強的《產經新聞》則會以太平洋戰爭和日本史為重心;《朝日新聞》或《讀賣新聞》的原則是照顧到每個領域,重視版面平衡。

如果覺得從報社的風格來看無從下手,還可以從評論者入手:在書評委員會的成員中找到跟自己口味相近的人,以後買報紙就專門買刊載了這位評論者文章的。

要判斷自己與評論者的口味是否相近,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各類報紙過去數周的書評版。可以去書報亭買各類主流報紙,好好比較評論者的不同。當你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值得關注的書評連載時,就會主動期待每天的報紙。

現在就把報紙或雜誌裡感興趣的書評做成剪報,貼在筆記本裡吧。在剪貼、重讀的過程中,你自然就會發現更多與自己口味相近的評論者。

認真研讀報刊書評

閱讀書評也是有相應技巧的。首先,閱讀書評不能像瀏覽廣告一樣草草讀過,要對感興趣的內容仔細研讀幾遍。報紙、雜誌等紙媒體具有易保存性,其一大好處正是可以無限「熟讀」。

我偶爾也會在報社的網站上看看書評,但實在是讀不下去。有調查報告指明,「網絡用戶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只會在每頁上停留幾秒鐘」,我也一樣,瀏覽網上的書評時會不自覺地跳讀,想到「啊,今天介紹了這本書」的時候已經翻到下一頁了。由此可見,網絡是個不適合熟讀的環境。相反,紙媒體則適合花時間慢慢熟讀。

如果我沒有時間在家裡閱讀,就會把書評那一頁剪下來放在包裡帶走,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利用空閒時間仔細閱讀,把感興趣的內容貼在筆記本裡,在值得關注的書評下面畫好重點線,寫好評論。

在買好書讀完以後,建議拿起筆記本重讀一遍這本書的書評。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對評論者的想法和自己過去的想法進行比較,幫助自己針對書的內容進行更多的思考。

書評還可以幫助理解。書評是寫給沒有讀過某本書的人的文章,所以會先說明這本書的概要,之後的內容就是評論者的感想了。所以只要讀懂前半部分,就能整理出這本書的主要框架或故事梗概。

把書評貼在筆記本裡,隨時拿出來讀一讀,能既方便又快捷地獲得信息(見圖 2-9)。像這樣利用筆記本認真研究書評,一定可以發現更多想讀的書。

圖 2-9 把書評貼在筆記本裡熟讀

請把感興趣的書評收集在筆記本裡。在做記號和反覆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之前忽略的內容。在讀過書評所介紹的書後重讀一遍書評報道,再與自己的感想進行比較,會讓讀書的意義更深遠。


1 這一系列為日本國內使用的記號。——編者注

2 這是日本出版界通行的標注方法。——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