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 筆記應該保留到什麼時候 >

筆記應該保留到什麼時候

每當提起筆記的時候必定會提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筆記應該保留到什麼時候」。

我也經常被別人問到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根據我的觀察,在麥肯錫,「丟棄派」和「保存派」各佔一半。

順便說一句,我個人對於用來整理思考的筆記屬於「丟棄派」。因為為了解決問題而使用的思考筆記在問題解決之後就已經沒有再次使用的價值了。

當我們積累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問題的經驗之後,在遇到問題的同時就會在大腦裡自然而然地產生出「筆記思考」,因此就算沒有過去的筆記也一樣能夠應對各種情況,建立起解決問題所必不可少的「思考整理工具」。

當然,將自己整理思考時製作的筆記保留下來,經常翻閱一下也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在積累解決問題經驗的過程中,經常翻閱過去的筆記,或許可以找到解決眼前問題的靈感。

在「解決問題的筆記術」中最重要的問題,不是保存還是丟棄筆記,而是在動手做筆記的時候,能夠多大程度激發思考的活躍度。

以某位麥肯錫的前輩為例。

他為了驗證自己建立的假設,對用戶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對 100 名用戶提出同樣問題的過程中,只問到最開始的三四個人時他就已經認識到「假設是正確的」。

當然這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前輩,但他為什麼能夠這麼快就得出確定的結論呢?因為他在提問的時候,不只聽取對方的回答,還會觀察對方的目光、語調、動作等「反應」。於是他發現對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回答的人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當我們做用戶調查的時候,必須搞清楚對方做出的回答「是不是真的」。比如對方回答說「這個挺好」,我們需要搞清楚究竟是真的挺好,還是迫於無奈的回答,因為這兩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完全不同。

因此,他在做用戶調查的時候會將對方的反應也寫在筆記上。這樣一來他使用筆記時思考自然會變得非常活躍。

將用戶的回答寫在筆記本上,也分為單純的「記錄」和邊思考邊記錄,這兩種記錄的性質完全不同。

一名優秀的咨詢顧問的筆記上一定充滿了活躍的想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僵硬的筆記。也正因為如此,筆記和問題往往是一對一的,所以當一個問題解決之後,與之相對應的筆記或許也結束了其本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