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 製作容易被大腦接受的筆記 >

製作容易被大腦接受的筆記

假設這裡有兩本筆記,筆記裡的內容是一樣的。其中一本筆記每一頁都寫得很滿,而另一個筆記卻在每一頁都留有餘白。

那麼,大家認為哪一本筆記在思考的時候閱讀起來更方便呢?

或許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留有餘白」的那一本吧,這是很自然的直覺。

但是,仔細想一想,因為筆記裡的內容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獲取到的信息應該也完全相同。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容易被「大腦」所接受的筆記和讓「大腦」感覺到抗拒的筆記呢?

麥肯錫的某位前輩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觀點,他認為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或許是由日本人的「空間感」所導致的。

在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有一種「余白之美」。西洋的審美意識主要關注具體能看見的部分,與之相對,日本人擁有對「空白」與「時間」的獨特審美。

「寫滿的筆記」和「留有餘白的筆記」的例子

比如在京都的「龍安寺石庭」之中就有非常著名的「枯山水」日本庭院。

所謂「枯山水」,指的是明明沒有水,但卻用砂礫和小石頭仿造成水的模樣,利用石頭的紋理來表現水的流動,營造出美麗的水流和自然的景觀。

日本人對於這種審美意識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而且在凝視這種余白之美的時候,可以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加深入。

事實上,筆記也是一樣,因為留有空白,大腦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出進一步探求的慾望。如果不留空白將文字寫滿整個頁面,那麼大腦只會單純地解讀這些信息,導致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更深入地思考。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在筆記上留白就顯得非常重要。余白的地方也不只是為了用來做記錄。

在我還是一個職場新人的時候就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因此直到現在我在寫筆記和做表格的時候都會留有大量的余白。麥肯錫的畢業生們提交的資料往往會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因為他們都養成了留有餘白的筆記術這種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