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 將思考和時間都變成自己的夥伴 >

將思考和時間都變成自己的夥伴

大家平時有注意過自己使用筆記的目的嗎?

在本書中為大家介紹的麥肯錫流筆記術中,筆記的最大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如果將「解決問題的筆記術」做更進一步的分解,可以導出使用筆記的「3 個目的」。

首先第一個是「整理思路」。第二個是「與別人共享信息和想法」。第三個是「作為製作資料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個目的中,都存在使用筆記達成目的=提高筆記思考的質量和取得結果的「技巧」。

目的 1 將想法整理成目錄

只存在於自己腦海中的思考,處於一個近乎混沌的狀態。由於人類本身就具有非常優秀的能力,會將一個信息和想法與許多經歷和感情以及由此獲得的相關信息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不會只將其停留在理論的狀態。

比如「我最近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意。但是,想出點子時的狀態我記得清清楚楚,最關鍵的創意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了!」這類的情況十分常見。

在這個時候,不要只用大腦思考,而是應該打開筆記本,將筆和紙變成思考的時間機器,將零散的思維碎片整理起來,從而找回被遺忘的靈感。

用手將自己腦中的想法寫在筆記本上,使其變成能夠看得見的「目錄」的作業是必不可少的。

在現場調查或者會議時做的便簽和記憶,不管時間軸還是理論,往往都處於零散的狀態。我們必須在筆記本上將這些零散的內容整理出來,通過做成目錄使其更加便於理解。

說起目錄或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百科辭典或者說明書中的「索引」,但這裡所說的做成目錄,更類似於將電子郵件的收件箱分類成「工作」「私人」「工作中」「工作完成」等文件夾的概念。

就像郵件需要清晰地分類一樣,如果大量的信息都亂七八糟地混在一起,那麼想要從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和需要思考的信息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當我們用筆記整理信息的時候,可以按照「時間」「地點」「事實」「意見」等目錄將信息分類,這樣我們管理信息時就會更加得心應手,同時還可以隨時檢查是否有遺漏。

首先我們需要進行「思考的往返活動」,所謂「思考的往返活動」就是將第 2 章中介紹過的時間軸和「Where(問題所在)」「Why(原因)」「How(對策)」這一發現問題的本質,以及「結論(假設和 Issue)」「現狀的事實與根據」「解釋與意義」的概括筆記形式都重新整理成目錄,通過這項作業來整理自己腦中的思路。

通過將想法寫在筆記上和腦海中的往返活動,可以將零散的思考與記憶結合起來,找回重要的靈感和想法。

目的 2 與他人共享信息和思考方法

當我們需要和別人共享解決問題的信息時,什麼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假設有下面這樣一段記錄:

【主題】如何使會議更加活躍

·會議時間太長

·製作會議資料成為了負擔

·會議很無聊,是對時間的浪費

·在會議室內無法連接公司網絡

雖然筆記本上的內容是這樣寫的,但如果直接將這些拿給別人看,肯定會有人提出「你究竟是想說什麼事情」。

在麥肯錫,不管面對任何事情,大家都有一個習慣就是針對這個事情提出「So What(發生了什麼?)」「Why So?(這是為什麼)」這種關鍵性的問題(關於本質的追問)。

在與別人共享筆記中的內容時也一樣。

即便是落在書面上的文字信息,如果沒有整理結構而是直接拿給別人看,那麼對方就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理解這份信息的內容。

因此「思考的分割」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你只需要將寫在筆記上的內容分成「事實」和「意見」兩種即可。

事實

製作會議資料是一種負擔

會議室無法連接公司網絡

意見

會議時間太長

會議很無聊,是對時間的浪費

如果將「會議時間太長而且很無聊,是對時間的浪費」這一「意見」作為事實看待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出現「應該縮短會議時間或者乾脆取消會議」的判斷。

但這只是某人的主觀感想和意見,並不是事實。也就是說,在這些「意見」之中並不存在能夠使會議更加活躍,解決問題的本質的 Issue。

將「事實」與「意見」分開的筆記例子

將注意力放在「事實」上就會發現,確認大量的資料浪費了會議的時間,無法連接公司網絡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在會議室也能夠使用公司網絡的話,那麼需要資料的時候就可以隨時連接到相關的項目內容並進行檢查。

這樣一來,製作會議資料的負擔減輕了,而且會議的內容也會變得更有創造性,「時間太長」「很無聊」等意見或許也會發生改變。

目的 3 作為資料的基礎

對於解決問題的筆記術來說,在筆記上寫字不是目的,提出能夠解決問題的具體成果才是目的。

另外,製作資料並不是「將材料和信息整理到一起就行了」,而是必須以這個製作資料為出發點,展開解決問題的行動,這樣才有意義。

比如「以提高銷售效率為目標」這一結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明天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樣做究竟能不能夠取得成果?如果找不到具體的行動和根據,那麼「以提高銷售效率為目標」就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標語」和「口號」罷了。

利用筆記整理思路和深入挖掘想法之後,接下來就應該在筆記上寫出「這樣做就能夠取得理想結果」的行動和根據。

另外在作為資料基礎的「筆記思考」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要以自己想要說的內容為主體,而應該以「能夠讓對方接受的內容」為主體。

也就是說不要站在「傳達」的角度思考,而應該站在「接受」的角度來思考。

有時候你提交的資料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這是因為你的資料沒有遵循「一個圖表、一條信息」的原則,結果讓對方很難明白你究竟想要說什麼。

所以在製作資料之前的階段,就要時刻提醒自己「為了讓對方接受應該總結出哪些要素」,並且以此為前提使用筆記。

這也與你提交的資料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息息相關。

為了提交出能夠說服對方的資料,就必須讓對方「對你的主張一目瞭然」「對你的主張感興趣」「認為你的主張沒有錯誤」。

因此在麥肯錫,專家們都利用「PTI 視點」來總結資料。

P 就是「person(想要傳達給的人)」,T 是「timing(能夠傳達的時間)」,I 是「interest(對方的興趣)」。

向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傳達最有效?從一開始就要時刻意識到這一點,對解決問題的故事線進行調整,那麼你的資料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