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說課1:折磨讀者的秘密 > 36 黑暗之心 看不見的第三個河岸 >

36 黑暗之心 看不見的第三個河岸

在雨下得特別厲害而持久時,倒是有一些愚昧的講法,說我父親聰明如諾亞,因為預知有一水災將來臨,所以已建好了一艘應變的船。

——羅沙《第三個河岸》

在「因果」那一堂課裡,我們曾提及「不可能」和「不太可能」

之間的區別,這次我們直接以小說來講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首先是「不太可能」的小說。

「不太可能」是用來對比「不可能」,但單獨講這個詞時,比較精準的說法應該是「不可思議」。

所謂「不可思議」,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無法想像,難以理解。含有神秘奧妙,出乎常情之意。」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個「神秘、出乎常情」的小說《第三個河岸》:

主角是一名少年,我們姑且稱之為 K。某天,K 的父親突然買了一艘船,隨後一個人划著船,來到河的中央,從此不回家了。沒有人知道 K 的父親為什麼這麼做,有人認為他瘋了,有人認為他像諾亞一樣,預知了什麼,但終究沒有任何說法得到證實。就這樣,K的父親在河的中央一待就是數十年,時間久到全家都搬走了,只剩下已變成中年的 K 依舊住在原來的地方,守著他的父親。

有一天,K 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對著河的中央大叫:「父親,你在那兒待得夠久了。你已經老了,回來,換我替你待在那兒。就是現在,我要上那條船,我要替換你。」一開始,K 非常激動,然而當他看見父親真的朝他而來時,他的心情轉而震顫不已,並且嚇得逃走了。之後,再也沒人看過 K 的父親,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關於情節的部分,可以說的,我都已經說完了,只剩下小說結尾處,K 的一段內心獨自。乍看之下,一點也不重要,實際上卻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線索,引述如下:

在這一次挫敗之後……我只是一個不該存在的個體,一個必須要保持緘默的人。我知道為時已晚。我必須要留在沙漠裡抹拭我的存在,而且盡力縮減我生命的長度,但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將我帶去……

故事全部說完了,你一定覺得莫名其妙吧,這個故事到底傳達了什麼啊?

有人是這樣解讀的:超現實的情境,卡夫卡式的人物,通過河上漂流的父親,岸上呼喊守望的兒子,傳遞出人類孤寂和疏離的訊息。

(陳黎語)

也有人是這樣理解的:這是在寫許多父親與家庭之間的關係,那種被家庭束縛,又百般無法將自己整合進家庭的窘境,是一篇帶有寓意的魔幻寫實小說。(宋澤萊語)

作為一個讀者,這樣的說法或許已經夠了,但作為一個創作者,你最好知道得更多、更深入,所以我們必須追問下去:小說為什麼叫「第三個河岸」(或「河的第三岸」)? 一條河不是只有兩岸嗎?

那個看不見的第三岸究竟在哪裡?

再繼續追問下去:小說結尾處,兒子的內心獨自為何特別提到「沙漠」——我必須要留在沙漠裡抹拭我的存在。

其中,最令人疑惑的莫過於父親莫名其妙地買了一艘船,然後把自己放逐到河中間。

聰明的讀者,你的腦海裡開始浮現一點什麼了嗎?

有時候,當你從某人身上尋不著任何答案時,那麼請把視線移開,到他的週遭看一看、找一找,是否有那麼一個相似的人存在?如果有的話,答案很可能就藏在這個人身上。

首先,我們將父親與兒子各自「出乎常情」的事件詳列如下:

一、父親因為○○,所以自我放逐到河裡。

二、兒子因為背叛了父親,所以□□。

然後,利用自序裡提及的「比例式」(1:2=3:6),得到如下的關係式:

父親:○○:自我放逐到河裡 = 兒子:背叛了父親:□□

看出來了嗎?父親「過去」的○○密碼藏在兒子身上,而兒子「未來」的□□密碼藏在父親身上。雖然作者沒有告訴我們,父親為何自我放逐到河流中間,但所有我們應該知道的事,作者一件也沒漏,只不過他讓它發生在兒子身上。

懂了嗎?因為父親和兒子一樣,在人生的某個重要時刻,犯了一個可怕的「惡」,雖然這個惡在法律上無罪,而且沒有第三個人知道,但他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此後,那個惡會一次又一次地回頭來找他們。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會說服自己「那不是罪,而是人性的弱點」,但在某些神秘的時刻,他們會低下頭,伸出雙手,放棄抵抗。

於是,父親自我放逐到河流中間。至於兒子,他已經許諾給「沙漠」了,只不過那個神秘的時刻目前還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