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說課1:折磨讀者的秘密 > 31 三的妙用 兩片吐司中間的牛肉 >

31 三的妙用 兩片吐司中間的牛肉

天還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還蒙在霧裡。

鳥兒沒醒,雞兒沒叫。早啊,還很早呢。可父親對兒子說:「到時候了。」

——彭見明《那山那人那狗》

企業界有一種管理方法叫「三明治批評法」,也就是當你要指正對方的錯誤時,不要理直氣壯地說出來,最好通過「先表揚,後批評,再表揚」三個步驟,一種類似三明治的迂迴批評法,否則一旦引起對方反彈,再怎麼一針見血的批評也沒用。

換句話說,真正要講的事只有一件,但為了達成某種效果,而使用不同的手段,反反覆覆講好幾遍,我稱之為「三番兩次」創作法。

「三番兩次」這個詞指的是多次、屢次的意思,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平凡不起眼,但到了優秀的小說家手裡,它卻變成了妙用無窮的創作技巧。

就我印象所及,最常使用三番兩次技法的是《西遊記》,以「孫悟空三戲金銀角大王」為例。話說,唐僧師徒又遇到妖怪了,這次的妖怪叫金角、銀角,法術中等,不過擁有一樣非常厲害的寶貝:

紅葫蘆。只要打開瓶口朝地,大叫對方的名字,對方一應聲,就會被吸進去。然後,只要貼上一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封條,不用一時三刻,對方就會化成一攤血水。

孫行者(孫悟空)從山神口中得知葫蘆的厲害,於是故意把自己的姓名顛倒過來,假扮成孫行者的弟弟「者行孫」向妖怪叫陣,他心想世上根本沒有者行孫這號人物,所以就算他應了聲也不會怎樣,沒想到他一應聲,立刻「咻——」的一聲,被吸進葫蘆裡。原來,不管是真名還是假名,只要應了聲,就會被吸進葫蘆。

但孫行者,不只逃了出來,而且還把葫蘆調包了。隨後,他假扮成孫行者和者行孫的弟弟「行者孫」,手裡還拿著正牌的葫蘆向妖怪叫陣。他還瞎扯,自己手上的葫蘆是對方葫蘆的老公,妖怪當然不信。

於是兩人對賭,不論誰叫,對方都得應。妖怪先叫,行者孫應了沒事。妖怪嚇壞了,還因此相信了孫猴子的鬼話,葫蘆老婆怕葫蘆老公。隨後,換行者孫叫了,妖怪一應,就被吸進葫蘆裡了。

先是孫行者,然後是者行孫,最後是行者孫,三人為同一人,三番兩次地戲弄妖怪,雖然情節近似,但每次的核心都不一樣(一、聽說葫蘆的厲害;二、目睹葫蘆的厲害;三、轉個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效地把葫蘆的神奇鋪陳出來,同時也把孫猴子愛惡作劇的機靈本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以上,我稱之為「復沓」式的三番兩次。另外還有一種「三明治」

式的三番兩次,以大陸小說家彭見明的《那山那人那狗》為例。

老郵差在山裡送了半輩子的信,如今要退休了。退休的主因是經年累月的跋山涉水,把膝蓋搞壞了(患了關節炎)。接替職務的是老郵差的兒子,郵路長達兩百多里,山路崎嶇,雙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來回至少得走上三天,所以老郵差的最後一次任務就是帶著大黃狗,領著兒子實地走一遍。

一開始,兩人講不上一句話,因為山高路遠,所以老郵差長年不在家,連兒子出生了,他都不知道。因此,老郵差和兒子極度不親,所以簡單來講,這趟旅程就是父子倆相互理解的過程。

故事最後的場景發生在橋上,老郵差在橋的這一頭,兒子在橋的那一頭,大黃狗就在兩人的中間。

陪兒子送完最後一次信,老郵差就退休了,但他的狗還硬朗著,還可以繼續送信。於是老郵差叫大黃狗跟兒子去送信,幫他帶路,跟他做伴……就像這些年來,它一路陪著自己那樣。

然而不管老郵差怎麼溫柔地抱著狗的頸根,像對小孩子一樣對它說:「跟他去吧,他需要你……」大黃狗就是不願意跟兒子走,因為它認定的主人是老郵差。最後,老郵差一個轉頭,就逕自往回走,狗也嗷嗷叫地跟在他身邊往回走。

這是第一次。

走著走著,老郵差突然彎下腰,撿起地上的一根棍子,朝狗屁股抽去。大黃狗痛得汪汪叫,這才朝橋的那邊奔去(注意!不是朝兒子的方向奔去,雖然兩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這是第二次。

打了忠心耿耿的大黃狗,老郵差心底難受啊,他不捨地閉上眼睛,喉頭哽咽。不久,他覺得膝蓋骨的地方,有一股熱氣直撲,睜開眼睛一看,大黃狗又回來了,它正舔著老郵差的膝蓋骨,主人受傷的地方。

老郵差俯下身,從口袋裡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淚,喃喃地說:

「去吧!」

這是第三次。

三番兩次之後,人與狗之間的情感已經來到滿水位了(僅靠表面張力撐著),是該收的時候了,否則一不小心,水就會溢出來,變成濫情。

於是小說家不再囉唆,一句簡短有力的結尾——於是,一支黃色的箭朝那綠色的夢裡射去——就將小說結束。

黃色的箭是忠心的大黃狗,而綠色的夢是老郵差心心唸唸了大半輩子,而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山林。

察覺到了嗎?人狗之間的情感水位之所以能夠迅速攀升,重點在「第二次」。一個不友善、不應該、不可能的打狗舉動(情感的折返點),反而有效地凸顯了老人與狗之間的情感,它才是兩片吐司中間的牛肉,情感最豐厚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