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說課1:折磨讀者的秘密 > 09 敘事 誰來說故事最好 >

09 敘事 誰來說故事最好

他的鞋子、衣服全都濕透而且冰冰冷冷的。

他們簡直猜不透,在這麼可怕的夜晚,他到底上哪兒去啦?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閱讀小說的時候,讀者接收到的信息全是通過小說中的敘事者而來的。所謂敘事者,就是說故事的人。敘事者知道多少,讀者就跟著知道多少。所以同一個故事,往往因為敘事者的不同,而有了迥異的面貌。試著回想各說各話的《羅生門》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在小說中,敘事者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故事的走向。

上小說創作課時,我常常口述一個簡單的故事,然後請學生一一上台轉述我剛才說的故事。由於每個人說故事的語氣,以及著重點不一樣,以至於同樣一個故事,在不同人的口中,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我最常說的簡單故事是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簡述如下:

故事主角有三個人,分別是年輕女孩喬安娜和蘇,兩個一心想當畫家的女孩。另一個是樓下的鄰居,默默無聞的畫家,老人伯曼,雖然年紀一大把了,但還是一心想畫出一幅偉大的傑作。

故事一開始,喬安娜染上死亡概率高達九成的肺炎,如果想活下來,非得有堅強的求生意志不可,然而喬安娜偏偏覺得自己就像窗外的老常春籐,等上面的葉子全部掉光時,就是她生命的終點。

這一天,蘇想畫一幅關於礦工的畫,於是請老伯曼充當她的模特兒。在畫圖的過程中,蘇把喬安娜的狀況說給老伯曼聽。老伯曼邊聽,邊看著窗外只剩下幾片葉子的常春籐,然後邊流眼淚,邊責罵喬安娜的愚蠢。這時,蘇完全不知道老伯曼已在心裡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了。

經過一夜的風雨,隔天喬安娜醒來,窗外的常春籐只剩下最後一片葉子了,她相信最後一片葉子很快就會掉落,而她會在同一時刻死去。然而又過了一天,最後一片葉子仍然頑強地高掛枝頭。喬安娜被最後一片葉子頑強的生命力激勵了,她說:「一定有什麼東西讓最後一片葉子留在那兒,好讓我知道我是多麼邪惡。不想活也是罪過啊……」

決定堅強活下來的喬安娜果真慢慢康復了,但這時卻傳來一個噩耗,住在樓下的老伯曼患了急性肺炎去世了。原來,窗外那片葉子是假的,它是老伯曼在真的葉子掉落的那一天晚上,冒著風雨畫好掛上去的——老伯曼終於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偉大的傑作。

《最後一片葉子》是典型的歐·亨利小說,主題完整而明確,結局帶著強烈的意外性,既有教育的意味又有閱讀的趣味,因此時常被拿來當作高中生的閱讀教材。

但我舉這篇小說為例,表面上是因為它的故事性強、人物簡單(三位),容易說明,然而真正的關鍵是因為它的「資訊不對等」。

關於真假葉子的秘密,三位主角知道的程度剛好完全不一樣——老伯曼百分之百知道,蘇大約知道個五成,而喬安娜則完全不知情。

如果以老伯曼為敘事者,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故事肯定和喬安娜完全不一樣,一個充滿了全知的同情與仗義,另一個則是充滿了未知的憤世與驚奇。但如果以蘇為敘事者呢?介於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從蘇口中說出來的故事就會十分接近我們現在看到的小說家歐·亨利的版本——先是意外,然後理解,最後感動。

誰來當敘事者最好?知道最多秘密的人,還是完全不知道的人?

又或者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人?

表面上,看似介於兩者之間的人最好,但這裡的「好」,其實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因為優秀的小說家都有化劣勢為優勢的能力,他知道如何從最不利的敘事者中,找到最有利的觀點。

繼續往下探究,一篇小說不只有多個敘事者可以選擇。事實上,選定敘事者之後,每一個敘事者還有多種「敘事觀點」可以選擇。

就像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一樣,主幹之外是分枝,分枝之外又有側枝……層層且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