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說課1:折磨讀者的秘密 > 10 敘事觀點 我的三稜鏡母親 >

10 敘事觀點 我的三稜鏡母親

黎明前的河水想必是黑沉沉的。

你只在岸上留下了個臉盆,早晨八點鐘,離農場三里遠的地方,放鴨子的社員在河面上發現了你。

——高行健《母親》

一般而言,敘事觀點分成第一人稱「我」、第三人稱「他」,以及全知觀點三種。

所謂第一人稱觀點,就是由小說裡的角色「我」來說故事(分成主角和旁觀者兩種),由我來告訴讀者我所知道的事,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只能描述別人的外部動作,而不能透露其內心意識,因為我沒有那個能力。

至於全知觀點,則是由一個獨立於小說外的人來說故事,有點像是由神來說故事,既然是神,那麼當然無所不知,包括小說裡每個人的外部動作、內心意識,因此讀者也就跟著無所不知。

第三人稱觀點則是全知觀點和第一人稱觀點的綜合體。說故事的人獨立於小說之外(同全知觀點),但只聚焦在某一角色「他」身上,他以外的所有人,只知其外部動作,不知其內心意識(同第一人稱觀點)。

一般而言,因為篇幅的關係,短篇小說大多使用單一固定觀點。

但「世事無絕對」這句話特別適用於小說創作,下面舉高行健的短篇小說《母親》作為反例。

故事很簡單,一如小說的題目,敘事者反覆追憶自己的母親,一個因意外而去世的母親。其中,最令敘事者感傷的是,他沒見著母親的最後一面,不僅如此,連一個廉價的夢也沒有。母親這一走,就是永遠地走了。

然而特殊的是,《母親》的敘事者從頭到尾都是同一人,但敘事觀點卻不斷在我、你、他三者之間切換。列舉如下:

母親,我是你不孝的兒子……這些年來「他」一直在為自己奔波,心中什麼也沒有,只有他自己的事業,他是一個冷酷自私的人。

上面的段落從「……」開始,敘事觀點從「我」變成「他」。

系辦公室的秘書走過來,對他說:「你什麼時候回家?」「已經訂票了,放假就走。」「你」竟然一點預感也沒有。家裡打來了電報,當然系裡老師沒有交給你,他們只是暗示了你快回去,你卻聽不出一點話音?

上面的段落從「你」開始,敘事觀點從「他」變成「你」。

夏天,屍體存放不住,等了你兩天兩夜,在你還在車廂裡晃到家的前一天,屍體就火化了。母親,「我」是你不孝的兒子!「他」心中只有他自己。

上面的段落從「我」開始,敘事觀點分別從「你」變回「我」,隨後又變成「他」。

雖然人稱觀點頻頻切換,但小說讀來卻一點也不受影響,依然流暢自然。事實上,除非是眼尖的讀者,否則並不容易察覺人稱觀點已經悄悄切換好幾輪了。

不同人稱之間的切換是隨機的嗎?當然不是,小說大部分用「我」這個敘事觀點來說故事,這部分很容易理解。但從「我」切換到「他」或「你」時,事實上「我」並沒有消失,只是退到比較靠後、比較高的位置上,客觀地談起當時的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帶著那麼一點自己批判自己的意味。

試著想一想,如果小說從頭到尾都是我責備我、我咒罵我……小說肯定很容易變得矯情。

雖然都是自己,但「你」和「他」其實還是有那麼一點點不同,「他」比較接近一個不在現場的人,而「你」則好像近在眼前。正因此,我、你、他的交錯使用,產生了一種時空的距離感,像是不同時空的自己,在同一時刻追憶自己的母親。

如果人稱的切換只是一次拋接三顆橙子的雜耍,純粹為了炫技,那麼意義就不大。事實上,《母親》這篇小說的人稱變換,不只拉開了敘事的時空距離,更重要的是它豐富了情感的層次和內涵。從今而後,我不再是那個單一的我了,我是我,我也是你,我更是他,而我們的母親,照片上那個扁平的母親,在我你他三人接力追憶的過程中,逐漸隆起,成為一面三稜鏡,折射出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