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說課1:折磨讀者的秘密 > 05 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

05 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他決定不能單憑幻象或是幽靈的話行事。

那也許是出於一時的錯覺,他一定要找到更確實的證據。

——莎土比亞《哈姆雷特》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當小說寫到三分之一處時,小說就會脫離作家的手,自己接力寫下去。這種說法會不會太不可思議?

一點也不!不過精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當小說人物的性格確立之後,那麼他便脫離了作家的掌控,擁有了自己的意志。從此,無論前方有多少條路,他都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哪一條。

所以重點不在三分之一處,那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重點在於何時你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畫出來,讓他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人物的命運,而不是小說家決定了人物的命運。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出租車司機開著車,突然「砰」的一聲,撞到東西了,他不由分說,就從後座抽出鋁棒,氣沖沖地下車,準備找人理論,不過繞著車子轉了一圈之後,只看到凹陷的引擎蓋,以及一根半倒的電線桿,這時他才悻悻然地回到車子上。

簡單幾筆素描,就把一個暴躁、魯莽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上面的小人物距離「性格決定命運」也未免太遙遠了,雖然人物性格活靈活現,但日常生活裡大不了就是撞車開張罰單,或挨一頓揍,把命運這麼大的帽子扣在他的性格之上,也未免太過了。

沒錯,在現實人生中,「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確實過於沉重、武斷,我個人認為適用於這句話的人約略只有五成(其實已經相當高了),天賦、意外,以及其他的可能性佔了一半;但在文學或戲劇裡,這句話幾乎成了定理,原因在於「戲劇性」。小說人物不是你的左鄰右舍,過著日復一日的求學、戀愛、婚姻、工作,重複性高得嚇人的公式化人生。為了戲劇性,小說人物大多處於一個扭曲、不協調,甚至凶險的環境裡。

以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為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猝死,死因不明,隨後叔叔自行宣佈繼承王位,並娶了皇后為妻。一連串令人疑惑的事,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一切都是叔叔搞的鬼。哈姆雷特的母親改嫁當天,父親的鬼魂現身,證實了他的猜測,父親確實是被叔叔害死的。原本應該是個報仇雪恨的故事,卻因為哈姆雷特優柔寡斷的個性,而起了質變。哈姆雷特報起仇來,瞻前顧後,不幹不脆,所以在整個復仇的過程中,他的個性成了最大的阻礙,雖然最後成功報了父仇,卻賠上了自己和愛人的性命。

劇本裡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question.」做或不做(復仇)正是哈姆雷特的困擾,優柔寡斷的性格帶領著他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上來來回回,直至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

事實上,優柔寡斷並不是什麼致命的性格,然而一旦置身於凶險的環境之中,原本不過是自作自受之類的小小倒霉事,就被放大成一樁無可挽回的悲劇。

「To be or not to be」,當小說人物面臨命運的抉擇時,性格便會自動跳出來,在前方引領,走向必然之路,一如下面這個著名的抉擇。

赤壁之戰大敗之後,曹操如喪家之犬般逃到一個十字路口。眼前一條大路,一條小路,大路風平浪靜,小路烽煙四起。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條?「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曹操說完這句話之後,就信心滿滿地走進可疑的小路。小路上,關羽正坐在馬背上,手持青龍偃月刀,等著因為性格如此,於是命運必然這般的到來。

從此,這條小路聲名大噪,它的名字叫華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