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晰表達的藝術:打造高效的職場溝通 > 序言 >

序言

你們都傻了嗎?——抱歉,但當有人突然對我說「講講什麼是清晰明確」的時候,我就是這麼想的。我四處遊歷,為那些西裝革履的精英人士做演講,並不斷地得到對於「清晰明確」這個詞更加準確的反饋。

對於我來講,清晰明確就是簡單的有一說一。當我形成一個觀點並擁有自己的立場時,通過話語的方式來得到他人贊同。更準確地說,是使我的想法被他人所理解。

如果不這樣,開口說話就沒有了意義。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好的,問題出現了——我再重新開始思考。在我的和相反的觀點中進行判斷,要麼保留想法,要麼改變想法。這有什麼特別的嗎?對我來說從來沒有。

清晰明確是不常見的?

21歲的時候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如何清晰明確地寫作》。是的,仍舊是這個話題。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仔細地研究探聽、分析狀況,想得出結論:為什麼有話直說不是理所當然的?現在我明白了:在很多企業中,人們刻意模糊自己的立場,甚至將真實想法隱藏起來。他們喜歡通過各種辦法探聽別人說了什麼,然後再見風使舵。想在這種企業中聽到清晰明確的意見,比登天還難。

清晰明確的溝通,對企業日常業務的作用顯而易見。舉個例子,某位在德甲聯賽球隊工作的先生給我打電話,說他兩年前還在其他公司任職的時候聽過一次我的演講,現在很想邀請我再做一次。我說明了什麼時間可以以及費用是多少。他說,好的,儘管酬金數目並不容易搞定,但他會盡可能給贊助商解釋,並且三個星期內給我答覆。這就是清晰明確,我一開始就表明了態度,這位先生也不必在接下來的事情上繞圈子。

挺棒吧,如果事情都可以這樣的話。不過很遺憾,這是非典型性的。大多數情況下事情就如同下面的這個故事:

一家IT公司的負責人給我打來電話,說想要重新調整其品牌形象並需要意見,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沒有具體的框架。沒關係,我開車過去找他,坐下來討論一切事宜,也包括期限問題。之後我將一份最初的概念草圖及說明通過電子郵件發了過去。接下來卻是如深夜般的沉寂。第一次跟進是14天後:「有什麼問題麼?」「不,一切都很好。您會收到我們的答覆。」第二次跟進是六周以後:「好的,您的電話我們已經收到了,下周回復您。」「啊哈,我們還需要時間。」「是這樣的,負責人病了。」「嗯,我明白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跟進,每次之間總保持著四到六周的間隔。每次都沒有明確的同意或反對。你猜半年以後我聽到了什麼消息?「那個,其實吧,我們現階段對這個項目還沒有預算。但我們確實有非常大的興趣在將來與您合作。我們會和您保持聯繫……」

幸好我的襯衣還算寬鬆,不然這口氣憋在胸口,一定會炸裂開來。構思,溝通,然後長達數月的等待確認,這些是完成一份任務的先決條件麼?如果在我提出構思之後能聽到「我們很抱歉,預計可能會出現如下狀況……」,那就完全沒有問題,我會接受這個狀態並且不會如此緊張。但繞圈子的表達方式則會把我逼瘋。當我平靜下來之後注意到,其實自己已經經歷過太多次這樣的狀況了。在業務圈子裡打聽了一下,每個人,注意,是每個人都回答說:「沒錯!就是這樣!」於是我認識到這是個問題了。

最終我決定:我的下一本書要寫「如何清晰明確地表達」。出版這本書是有感而發,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清晰明確」這個題目意味著什麼?對企業而言,清晰明確與避重就輕各自會產生什麼影響。我講述的是責任和義務,是外部與內部的交流溝通。但請注意:我並不是人際關係培訓師,這也不是本人際關係訓練書。

我寫這本書的用意是,要將以明確、誠實、勇氣、責任和同理心為原則的清晰表達作為企業戰略。

五個清晰明確的原則

只有在開誠佈公的企業文化中,人們才能做到清晰表達。在一個企業中,當人們一致認可開誠佈公的原則時,才可以引發不間斷的思考與交流。如果經營者能夠從企業全局層面思考和交流自己的需求,他才能對企業發展一直保持警覺性與批判性。

與此相反,如果經營者沉醉於自說自話,那麼這個企業將是危險的。大多情況下,暫時不會有風險,可如果人與人之間從不交流,最後將會變成什麼樣?只有當所有人都堅持清晰明確地表達,危險才能在早期就被發現並消除。

清晰明確代表著交流,居高臨下的告知是口無遮攔

我邀請了一些不同行業的精英人士,請他們對於「清晰明確」發表看法。這些看法我會原封不動地羅列出來。但同時,我也會從自己的角度加以解釋。對我來講,清晰明確意味著交流,居高臨下的告知是口無遮攔。

在這個意義上,希望本書能夠激起您與其他人交流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從中激發出不同的意見,並抓住矛盾的實質。就像俗語中所說的那樣:當所有人意見一致的時候,那大多是個謊言。

因此,讓我們保持真誠,開始清晰明確地表達吧!

多米尼克·穆特勒

2015年春

於科布倫茨

我們的目標必須是:整個企業從內向外都要做到溝通清晰明確。

多米尼克·穆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