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全神貫注的方法 > CHAPTER 5「然後呢?」:應對走神 >

CHAPTER 5「然後呢?」:應對走神

90%的時候我們都無法安心專注於眼前的事,這讓我們很難保持內心平靜。但實際上,無論想要實現什麼目標,真正有用的還是擁抱眼前,活在當下。專注於當下意味著,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意識上,你都能專心投入於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總是去想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做完這件事你會有多開心,或者做完這個你就可以得到什麼,你就不可能專心投入。我並不是說不能用目標激勵自己,但如果你總是想著未來,總是渴望未來發生的事,你就會感覺當下的工作是一種折磨,是你為了要做未來某件事而付出的代價,這種心態會極大消磨你的時間,耗費你的能量,不利於你完成當下的事。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在工作中開始幻想未來某件事時,該怎麼辦呢?在此我跟大家分享一個解決方案。當你發現自己有些討厭手頭的工作,開始渴望下一件事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然後呢?」難道你完成手頭這件事,開始做下一件事時,你的人生就會立刻變得完美嗎?你會覺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感到滿足,還是會立刻開始一段新的旅程,並很快討厭這段新旅程呢?你會立刻渴望一個新目標,從而又變得焦慮,希望趕緊完成手頭的工作嗎?問問自己「然後呢?」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它會提醒你,當你的心思不在當下時,你就會錯過這一刻的快樂,這樣你就不會總是有「趕緊做完這個,那樣我就可以……一切就會很完美了!」的想法了。

人類天生就有不斷擴張的衝動,這點已經被寫入我們的DNA。我們想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變得更好,這是人類最大的優點之一。但另一方面,這種衝動也會讓我們總是感覺自己不完美,總是處於掙扎狀態。這也正是我為什麼要把這一章取名為「然後呢?」的原因。如果仔細聆聽自己的內心對話,你會發現,每當你感到不圓滿,感到焦慮,內心充滿渴望的時候,你會想要逃往別的地方,逃往一個自己沒有到達的地方,經歷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或者得到一些自己暫時沒有的東西,比如說一件漂亮衣服,或者一套更大的房子等。

要想完全杜絕這種心態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社會,每天鋪天蓋地的廣告總是在告訴你你的人生有多不圓滿,你多麼需要擁有更多。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要想過上好日子,你總是需要改變一些東西。無論現在已經擁有了什麼,廣告公司總能為你創造出更多的需求。每年各種營銷機構會投入數億美元去研究你的心理,以便讓你渴望更多。

我最近看過一個紀錄片,講的是德國一家大型國際機場設計過程中的心理學應用。該機場把商業零售區放在機場核心區,就像是車輪的軸心。所有航班的登機口都直通商業零售區。設計師發現,所有降落在該機場的航班都是國際航班,也就是說,所有抵達機場的乘客都在飛機上的狹小空間裡度過了一段漫長的旅程,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會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都無法控制,於是一下飛機,就會迫切需要找到控制感——而購物就能帶來這種控制感。

不僅如此,設計師在每家商店的店舖設計上也頗費了一番心思。每個櫃檯的形狀、長度,甚至通道的形狀都是根據市場調研結果設計的。在市場調研過程中,研究人員會專門邀請一些人來充當顧客,他們會給「顧客」戴上裝有攝像頭的眼鏡,讓她們在模擬櫃檯前面走過,以便觀察她們的眼球移動軌跡,然後根據研究結果設計櫃檯。這說明設計師們很清楚櫃檯應該怎樣陳列才能吸引潛在顧客。當然,如果你很清楚這些把戲,那麼它將對你毫無作用,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商家的圈套裡。打個比方,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場在設計一層時會非常用心,其目的就是讓顧客在一層閒逛時迷路,因為每條通道看起來都一模一樣,你可能會問自己:「我剛才來過這兒嗎?」沒過多久,你又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兒。這對商家來說是好事,因為人們在店裡停留的時間越長,購買商品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會購買很多自己本來並不需要的東西。一旦你看穿商家的把戲,這種設計就對你毫無作用了。

這種總是「不圓滿」的感覺或許對商家有用,但對我們有害無益。每天的冥想練習可以讓你熟練地切換到旁觀者視角,你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沉浸於當下,全神貫注地解決當前問題。這種比較超然的視角可以讓你在出現問題時更冷靜地做出反應,而不會太受情緒影響。當你發現自己有些走神時,不妨問問自己:「好吧,即便我已經有了這個東西,或者到了這個地方,或者做完了這件事,然後會怎樣呢?」

你會發現「然後呢?」這個問題能立刻改變你的視角。它會讓你思考:「當我確實擁有這個東西時,我真的會感覺心滿意足嗎?還是我只能滿足一小會兒,一看到其他東西,很快又會有不圓滿的感覺呢?」此時你會發現,你之前已經經歷過很多類似的循環,每次結果都相同。於是你恍然大悟,此時你的這種「渴望」只是暫時的,一旦滿足了這個「渴望」,新的「渴望」又會出現,如此循環,你永遠不會真正滿足。人類天生喜歡擴展,希望不斷提升自己,這是好事,但千萬不要因此總是覺得自己很差勁。每次因為還未實現目標而覺得自己很差勁兒時,不妨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現在一切正常,真是好極了。我可以放鬆一下,做好手頭事,不斷提升自己,享受這個過程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永遠不需要買輛新車,或者外出旅行——有些東西我們確實需要,而且你也應該全力去爭取,去享受生活。而且也不是說絕對不買那些自己不太需要但也能買得起的東西。你可能並不一定要去某個地方度假,但你一直夢想能去那裡看看;你可能並不一定需要某份新工作,但你想要接受一下新挑戰。遇到這種情況時,你需要做的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觀察自己當時的內心活動,並搞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這樣你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一旦改變視角,你就可以變得清醒,不受情緒影響。下次當你發現自己感覺不圓滿時,你就會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專注於當下,於是你可以轉換視角,重新獲得控制權。

反覆練習一段時間,直到這種不圓滿感一出現,你就會問自己「然後呢?」這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會有些費勁,因為你對某件事的渴望可能非常強烈,強烈到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我現在很不開心,只有……我才能開心起來!」這種心態在你心中根深蒂固,改變它需要很長時間,甚至需要成千上萬次的練習。世界上所有人,無論貧富,都會有一種不圓滿感,這很正常。正是因為這種感覺,人類的商業活動才會如此發達,才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廣告。

仔細觀察一下各種廣告,你會發現,廣告商們總是在描繪一幅超出你現在生活水平的畫面。比如說每次打開航海雜誌,我都會看到一些三十幾歲的年輕人駕著一艘價值百萬美金的遊艇,臉上一副「你們看,正是因為有了遊艇,我才會這麼幸福!」的表情。打開汽車雜誌,我會看到年輕的父母們站在自家的豪宅前,給孩子一輛價值45000美金的跑車,好像這是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這些廣告的目的,就是讓觀眾感覺自己正在錯過美好的事物,感覺自己當下的人生不值一提,只有立刻擁有廣告上的事物,生活才算圓滿。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不知不覺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

一位名叫勞拉·戴克(Laura Dekker)的姑娘,曾經獨自完成環球航行,累計航程共27000英里。後來人們根據她的經歷拍攝了一部電影——《處女航》(Maiden Voyage)。因為我很喜歡航海,所以多年來,我對她的故事一直很感興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她的經歷。記得在一次採訪中,她曾說過幾句很有意思的話。她說自己並不關心是否能成為獨自完成環球航行的最年輕女性,也不在意能否打破什麼紀錄。她只希望能夠通過長時間獨處來發現自我,同時她還想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跟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

這次採訪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旅途中發現,不同文化的人所在意的事情完全不同。她曾路過太平洋上一些島國,按照我們所謂「文明社會」的標準,這裡的人們簡直一無所有,但他們卻可以把所有東西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每個人從早到晚都很開心。她問他們,如果突然擁有100萬美金,你們會做什麼?他們回答,我們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什麼都不缺。相比之下,勞拉則來自一個永不滿足的世界,她的同類每天都想著換更大的房子,換更高級的車,賺更多的錢。勞拉發現,原來人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活法,而且這種活法顯然更開心。

她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家附近有一家非常高檔的咖啡館,兼賣早餐。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去咖啡館吃早餐。正在這時,一輛非常昂貴的跑車停到門口,車上下來一家四口,衣著得體,十分光鮮。孩子們大概剛上小學。走進咖啡館之後,這家人在我旁邊的一張桌子上坐了下來。媽媽先問孩子們吃什麼,然後起身走向櫃檯,爸爸則坐在那裡陪孩子。當時孩子們心情不錯,打打鬧鬧很開心。但很快,爸爸就嫌孩子們太吵,大聲訓斥了幾句,讓他們安靜一會兒。看到這一幕,我不由得心生感慨。這位爸爸顯然是位成功人士——什麼都有,我想他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他開著高檔跑車,有位漂亮的太太,孩子們也很可愛。一家四口在星期六早晨去共用早餐,這本應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可他竟然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他穿著昂貴的定製衣服,心情卻很糟糕。當然,事實上我對他的生活並不瞭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他擁有了所有那些據說能讓人開心的東西,卻仍然無法在週六早晨跟家人一起享受一頓美味的早餐。

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願望無法滿足的經歷,所以不圓滿感已經深深植入我們的本性。要想消除這種感覺,我們需要不斷觀察自己的內心,一旦它出現,我們就要刻意調整自己的心態,有意識地改變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記住,練習的心態並不會評判某種行為的好壞。它只在意你是否有意識地通過不斷練習來實現某個目標。只要不停努力,你就成功了。每重複一次,你對自己當下反應的控制力就增強了一分。

簡單的一句「然後呢?」能立刻把我們帶回當下,它會讓我們意識到,一切都是循環,無論我們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自己渴望的事情很快就會被新的渴望取代,與其不斷渴望,不如活在當下,專注於眼前,享受沉浸於當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