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越讀者 > 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 >

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胡適沒有講清楚的一句話

四千五百年前的埃及人,怎麼搬運重量2.5噸、4噸、6噸不等的三百萬塊巨石,建造出高達136米的胡夫金字塔,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過去建築界的主張是,他們在金字塔正面築一道長斜坡,或是搭建螺旋狀斜坡。總之,是由外而內建造的。

2007年3月,有一位法國建築師發表他歷時八年研究出的結果,主張胡夫金字塔是由內而外建造的,推翻了過去的理論。他用電腦設計繪圖,說明了自己理論的細節,也組好了一支國際團隊,只等埃及當局點頭,就將前往實地考察。

胡適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這是為學的一個理想境界,以及到了一個理想境界的人的心得。

但是對還沒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來說,就像是今天的人難以明白那麼雄偉的金字塔到底是怎麼搭建的,這個為學,或是閱讀的金字塔到底要如何搭建出這個重重疊疊的層次,也是一個謎。

為學要如金字塔,「又能廣大又能高」,但至少有一問題是很困惑人的:那到底應該是要先廣大,還是要先高?

其實胡適不是沒有提供秘方。在他談讀書的這篇文章裡,在導出金字塔的那兩句名言之前,還有這麼一段話:

「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覽博。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推他獨尊,無人能及。他用他的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及於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

胡適的金字塔理論,畢竟談的是「為學」。如果是對今天一個走上社會的人,或是在學校裡的少年人,如果不談「為學」這麼嚴肅的說法,而只是在談如何「閱讀」,這個理論能不能同樣適用?

當然適用。但是要先解決一個先決問題。

金字塔理論的開始,是「他用他的專門學問做中心」開始,次第及於「直接相關」、「間接相關」、「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最終是「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

所以,要解決的先決問題是:我們怎麼先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專門學問」當中心。對一個普通讀者而言,如果不用「學問」這個字眼,起碼,是怎麼先找到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當中心。

只有當這個問題解決,閱讀的金字塔理論才能為我們所用。

那怎麼找到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

如果你大學讀的科系是你自己根據自己興趣而選擇的,或是雖然並非如此,但是大學四年讀下來,你對自己的科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不需要另作解釋。

但如果不是,那就是下一篇文章要談的了。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在密林中開不出第一條通往溪邊汲水點的路徑,一切探索都持久不了。

置身於今天這麼多書籍、期刊、如此多部落格、網站等等形成的世界,如果要你形容自己的處境,會怎麼形容呢?

我的形容是: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知識的濃密森林中,對東西南北的方向都搞昏了。

知識是一座密林,網絡的出現,使得密林更加深邃。

一個想要探索這座密林的人,總免不了下列的挑戰:

一、能在密林中開出一條路。

二、能隨機地採擷些奇花異草,卻又不至於妨礙到自己的開路工作。

三、逐漸能對這座密林的全貌有所瞭解。

這三件事情,一定要先做到第一點,也就是開出第一條路,其他兩件才有可能。

不論我們迷失在密林裡的哪個角落,總要先從自己的立足點開始,理出一條通到某個汲水點的通路。

有了這第一條路,我們才真正有資格說自己想要,並且能夠探索這座密林。

沒辟好這第一條路,我們在密林裡東奔西走,或是採集奇花異草,只能說是瞎逛亂走。

瞎逛亂走,不是容易氣盡無力,就是原地打轉,根本走不了多遠,探索密林的全貌不可能,想尋覓某一片樹葉也渺不可得。這時,就算有一台插翼的蓮花跑車,不是在密林裡沒有多少迴旋空間,就是不知道要使用到什麼方向。

找出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就是在密林裡開第一條路。

怎麼找出你的專門閱讀興趣?

我的經驗是:

一、選一個你感興趣的閱讀題目。

題目盡量不要大,譬如什麼哲學、科學、心理學的,而要小,譬如「做愛」、「飛機」、「咖啡」。

不知道怎麼選?

想想你印象中為什麼事情感動過,懷疑過,好奇過,夢想過。這些都可以是你的一個閱讀題目。

二、利用這本書Part 3及Part 4談的方法,針對你感興趣的這個題目,設法從書店及網絡上找出一種到三種你覺得必讀的入門書。

你可以先找五十種書出來,然後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三個方法,從中過濾出這一到三種入門書籍。(等你有了經驗,熟練了之後,想踏入任何一個陌生的知識領域,十幾二十本書也就可以找到了。)

三、把這個題目裡一到三本入門書,利用「熟讀精思」的方法仔細閱讀。這些書,搭配著相關的網站,你自然會發現接下來應該繼續閱讀的書種。

四、不論是從一開始,還是到這個階段,還是在接下來的過程,都最好認識(至少)一位可以在這個題目上給你一點引路、印證的人。不時跟他請教一下。

五、你要設定個時間表,逐步收集閱讀四、五十種書。這些書最好要涵蓋「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個方面。

設定時間表的時候,不要忘了豐子愷所說的:「我們要獲得一種知識,可以先定一個範圍,立一個預算,每日學習若干,則若干日可以學畢,然後每日切實地實行,非大故不准間斷,如同吃飯一樣。」

六、除了書籍之外,也盡可能地從網絡上收集就這個題目有過的重要整理及討論資料。收集的時候,盡量從古至今,從中國到西方(及其他地區),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種語文的。

七、分別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面作戰」四個方法,把這些書籍與網頁做個整理與吸收。可以先就各種書,再就這個主題領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請參閱本書part 6各文所談到的方法。)

八、然後,你到了要給自己驗收的時候。

你應該找一家自己最信賴的書店(當地沒有就去外地),來到他們的圖書館區,站到你集中精力閱讀的這個題目的分類立櫃之前,瀏覽一遍他們架子上的書種。使用類似177頁檢查立櫃的方法,說得出他們的立櫃的缺失在哪裡,少了哪些應該擺的書,以及為什麼。 沒有這樣的書店,就找當初的引路人(或第三人)來印證一下。

接著,你要去找這個領域裡,大家公認當代研究最頂端的幾個人的最新文章或書籍,看看他們所說的是否你都已經明白,你所思考的,是否已經可以和他們交談。(如果你有心再超越他們,當然更好,但那個主題和這篇討論如何開第一條路的文章,還是有些不同。)

這個時候,你知道,自己算是有了一個「專門的閱讀興趣」,好像在密林中開出了第一條通到了溪邊汲水點的路。

第一條路的比喻,也可以換為第一桶金。

財經新聞,每年都要回顧一下當年的富豪排行榜,榜上,一些新登場的明星尤其閃閃動人。

而報導裡提到這些新生的富豪,介紹他的財富如何快速累積的過程,不免會提到他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代表他賺到的第一筆大錢,也是他事業的真正起步。在他賺到第一桶金之前,再怎麼努力,辛苦有餘,回報不足。但是有了第一桶金之後,財富的累積則會加速擴張,左右逢源。會賺錢的人,都懂得錢滾錢的奧妙。而第一桶金,是可以讓錢滾錢的一個起步基礎。

世界性的富豪如此,環顧我們四周朋友裡會理財的人,也莫不如此。過去,所謂「百萬富翁」,正是這個意思。

第一個「百萬」,是第一桶金。你有了第一桶金,才開始有一張入場券,可以進場參與錢滾錢的遊戲。

如同財富的世界裡,你在賺到第一個「百萬」或「千萬」之前的錢,都是談不上可供你理財的小錢、零錢,閱讀在擁有你的「第一桶金」之前,不論你如何「博」,可能只是散漫;如何「專」,可能只是狹隘,都算不得數的。

有了密林中的第一條路,或是第一桶金,才算是有了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或是胡適所說的「專門學問」。從這個專門閱讀興趣出發,閱讀的金字塔理論才逐漸使得上力。

第一條路沒開出來之前,你在密林中的探索,困頓不前之後,終究會力盡而竭。

第一桶金沒有賺到之前,你的財富累積,只是零星有限。

閱讀也是如此。沒有開出第一條路,沒有賺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關於閱讀的熱情,只是假象;你所有關於閱讀的力量,只是虛幻。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沒有開出第一條路之前,無目的的閱讀,往往只流於胡亂的閱讀;有目的的閱讀,往往只流於狹窄的閱讀。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經常成為一種話題。

「沒有一樣東西我願意為它嘔心瀝血,即使做學問也不願意,不論做學問是一樁多麼光榮的事。我在書籍中尋找的也是一個歲月優遊的樂趣。」(蒙田)

「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我不能叫書管著我。……有什麼心得我自己知道,這是種享受,雖然顯得自私一點。」(老捨)

「讀書要提高興趣,莫如集中一個問題以從事研究。」(王雲五)

「我們不應該平白無故地浪費精力,為了澆灌一棵玫瑰,就把整幢房子也淋濕了。」(伍爾夫)

如果只片斷地看一些前人的說法,可能會越看越混淆。

閱讀究竟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這些說來很容易說不清的問題,當我們在知識的密林裡開闢出第一條通往汲水點的途徑之後,就會豁然開朗,很容易明白這都是完全不成為問題的問題。

開了這一條路之後,你已經不會在密林中迷路,所以,你有餘暇也有心情張望四周的景致。不管是路邊的奇花,還是忽然閃過眼際,路外遙遠處的異草,你可以自在地、沒有目的地收集了。

不但如此,隨著你跨出原來的路徑的次數越來越多,某些足跡越踩越深,這些原來只是無意的跨步,可能又會形成新的蹊徑。

魯迅說過的一段話,最可以說明這時候有目的和無目的之間的相互作用:

「無論誰,在那生涯中,總有一個將書籍拚命亂讀的時期。……在初學者,亂讀之癖雖然頗有害;但既經修得一定的專門的人,則發於那問題的亂讀,未必定是應加非議的事。因為他的思想,是有了系統的,所以即使漫讀著怎樣的書,那斷片的知識,便自然編入他的思想的系統裡,歸屬於有秩序的體系中。因為這樣的人,是隨地攝取著可以增加他的知識的材料的。」

所以,關鍵詞是「修得一定的專門的人」,也就是要先在密林中開出第一條路,賺得第一桶金。沒有這個先決條件,無目的的閱讀,往往只流於胡亂的閱讀;有目的的閱讀,往往只流於狹窄的閱讀。

密林中的第一條路打通之後,只要把胡適所說的「學問」兩個字替換為「興趣」,即使我們不是在做學術研究,只是一個想要探索自己閱讀的人,這時候也可以利用胡適的金字塔理論繼續前進了。

「他用他的專門興趣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興趣,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興趣,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興趣,以次及於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

這不是很實用的一個方法了嗎?而胡適對一個「學者」的期待,只要把「學者」替換為「讀者」,不也就可以成為我們自許的一個目標了嗎:

「理想中的讀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興趣。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覽博。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推他獨尊,無人能及。」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如何尋找一本書,不再是碰運氣,而是一個可以穩定訓練、穩定掌握的事情了。

閱讀的密林裡,每一本書都是一片樹葉。

我們知道那是什麼,也知道去哪裡尋找的樹葉,是極其有限的。

數不清的樹葉,有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

有的我們想找,不知道去哪裡找。

有的我們想找但是卻講不出要找的是什麼。

更多的是,我們沒看到,沒想到,也不知道要找的。

如何尋找一本書,永遠是對一個閱讀者最大的挑戰。

在密林裡開出第一條路之前,我們如何尋找一本書,永遠是碰運氣的。

或許,是從別人談話中偶爾聽到。

或許,是從哪本書的哪段字裡行間不經意看到。

或許,是在哪個書店的哪個角落不期而遇。

很有驚喜的樂趣,但是少了可靠的穩定。

因為太多時候,即使我們相逢了,也彼此擦肩而過。

如何尋找一本書,是我們艱巨的任務。

從開出了第一條路,有了第一桶金,開始有基礎建造自己的閱讀金字塔之後,事情則逐漸不同。

你對自己行走的那條專門興趣路上的生態及樹葉,已經越來越熟悉了。

然後,你的步伐拉開到間接相關的各種興趣,對那條路上及週遭的生態及樹葉,也開始熟悉。

然後,你的活動範圍又拉大到不很相關的各種興趣的路徑上,對那週遭的生態及樹葉,也開始熟悉。

最後,你可以在這座密林中自由自在地四處活動,又毫不擔心會有迷路的風險。你可以繼續開其他的路徑,也可以就此隨意采撿任何你感興趣的樹葉。並且對它們一見如故,毫無理解的障礙。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尋找一本書,對你越來越是一個可以穩定訓練、穩定掌握的事情了。

怎樣尋找一本書的話題,這時才有資格真正端上檯面。

不只如此,這個時候再走進書店,不論是實體或網絡,你對他們的市場區、棒球場區都有完全不同於以前的認識了。

本來喧鬧得令你幾乎睜不開眼睛,看不清是怎麼回事的那片市場區,也是新書及促銷書區,像是出現了快動作中的慢鏡頭。一本一本不值得你去多看一眼的、不是你所需要的書,或是完全不需要你接近,或者只需要你輕碰一下,就快速地消失於你的身後,回歸到市場的背景之中。

一本一本或是正當你目前閱讀所需要的,或是你尋覓了一陣的書,在幾乎茫無邊際的書海中,像魚躍龍門似的跳起,剛好夠你的視線注意到,一把攬住。

各種新書巨大的出版量,過去曾帶給你偌大苦惱,不知道從何選擇,現在,你卻只感激這片書海給你最恰到好處的豐富及多元。

你不只會怎樣尋找一本書,也會了怎樣淘汰一本書。

回到家裡,不論是龐雜而零亂的書堆,還是整齊潔淨的書架,你都可以迅速地或從雜亂中,或從整潔中,瞄到其實根本不值得佔到你家空間的那些書,拿出來,處理掉──丟、捐、送。

你的書架,這才真正有了生命,與面貌。

新層次與新領域

往前跨一步,往旁跨一步。

作家蔡志忠對如何開發自己的學習能力,嘗試各種開發,也身體力行。

他喜歡講一個故事,一個青蛙想要跳上床,自以為會跳就可以。但是高度不夠,又沒有方法的時候,它跳一整夜也是白跳。

後來看他整理的筆記,說得更清楚了:「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便可達到顛峰。」因此,他主張,「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無法克服難點,再怎麼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無進展。」

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可以為他的筆記加一條註解。

幾個月前,朋友送我們一隻烏龜。烏龜住在一個中型的透明塑膠箱裡,以它的體積,夠侷促的。所以,天氣不錯的時候,就把它從箱子裡解放,讓它到陽台上活動。看它自由爬行,探頭探腦的神氣,越發讓我們頻繁地給它放封。

前些日子陰雨不停後放晴,烏龜在箱子裡悶了好一陣之後,也得以又在陽台上自由活動。但第二天早上發現不妙,前一天放封之後,忘了把它收回。苦尋不著之後,我們最惡劣的推測成真:它不知怎麼,翻過了十四公分高的陽台水泥底邊,摔到十樓底下了。

傷感之餘,我先是帶著懊惱在心底埋怨它,為什麼硬要去爬那十四厘米高,對它來說有相當高度的水泥圍牆。後來,則體會出一個道理:動物的眼界,需要一個高度。沒有那個高度,它以為翻過這道圍牆如同翻過它的塑膠箱,是得到解放。但結果不然。

在我們閱讀的階梯上,如果沒有一定高度的眼界與認知,而只是自以為是地拚命努力,不但不可能解決那一階上的問題,上不了台階,還可能翻過了圍牆,卻遭遇災難。

會了所有這些方法,不是為了幫助我們越讀越輕鬆,相反地,正是要幫我們有點眼界,知道前途的階梯所在,並且知道有什麼方法解決原地打轉的難題。

比較可以掌握閱讀的方法後,就可以嘗試往前跨一步的挑戰、往旁跨一步的挑戰了。

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原來你覺得深奧而不願意碰觸的方向走一步。如果你本來就愛讀小說,那麼跨一步,接觸一下文學批評與理論就是了。

阿諾德.貝內特說:「要想培練心智最重要的關鍵卻正是那種吃力、費勁的感覺,而且是一種你既處心積慮想完成,又有點想規避的工作的感覺。」

也因為會吃力,千萬不要又就此放棄。即使是看不太懂的書,先從頭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

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旁邊先前覺得有點距離的領域跨一步。研究美術的人,往人類學或神話學跨出一步;研究經濟學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學跨出一步;研究醫學的人,往生物學或神學跨出一步,都是了。

胡適說:「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你要想讀佛家唯識宗的書嗎?最好多讀點倫理學、心理學、比較宗教學、變態心理學。無論讀什麼書總要多配幾副好眼鏡。」

正是這個意思。

往前跨一步,進入新層次;往旁跨一步,進入新領域。

只有當進入新層次和新領域的腿力夠了,才具備在知識密林裡探索的體力與能耐。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在探索閱讀的路途上,最好有一個追趕的對象。追趕的過程,會驅使我們一路往上攀登。

「我認識一位出色的藝術史專家,一個極其博識的人,在他讀過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歡《匹克威克外傳》,他在任何討論中,都會引用狄更斯這本書的片斷,並把他生命中每一個事件與匹克威克的生平聯繫起來。漸漸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種完全認同的過程中,以《匹克威克外傳》的面目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