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越讀者 >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飲食習慣可以提醒我們一些事情,注意偏食的問題。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有兩個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閱讀,用飲食的分類來整理,比較說得清楚;二、有助於我們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譬如偏食的問題。

先從頭回想一下飲食這件事。

飲食,一個人總要經歷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自己沒什麼飲食的能力。所以,從喝母乳(或奶粉)到別人餵食,到自己終於學會用湯匙筷子,都是在這個時候。

第二個時期,是身體發育開始,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並且要開始學習自行覓食。

第三個時期,吃多了,喝多了,開始懂得培養自己個人的飲食品味。

把飲食的情況,用來看閱讀,也可以對照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當我們在幼年,認字與閱讀能力都在剛起步的時期,父母給我們講床邊故事(幫我們餵食),為我們採購書籍(教我們使用湯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進中學以前,大致屬於這個時期。

第二個時期,大約就在中學這六年。如同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需要大量而豐富的飲食,因此一個暑假,醜小鴨就變成白天鵝,胖小弟就成了小帥哥,我們的頭腦也需要自行尋覓大量而豐富的閱讀,以便為人生開啟各種不同的想像與可能。

然而,現實是,中學生在考試為主的體制下,一直是接受各種被塞給他的食材(所謂「填鴨」),卻沒機會學習如何覓食,沒機會學習怎麼咀嚼或享受飲食,更沒機會養成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第三個時期,則在進了大學之後。理想上與理論上,經歷過中學階段範圍廣雜的閱讀之後,這時要認真選擇一些認真攻讀的領域,有點像是赫曼.赫賽所說:「很可能有一種什麼東西都吃的人:從黑麵包到鹿脊,從胡蘿蔔到鯽魚,他什麼都不討厭。不過他仍然可以有三四種特別嗜好的菜。」(《我最心愛的讀物》)。而閱讀金字塔的廣博與專精,都要從這個時候真正開始。

然而現實是,填鴨填多了,味覺都被破壞了的人,是很難進得了第三個時期的。

一個人的閱讀飲食是否匱乏,和他的購買能力有關係但不大,主要取決於他的習慣和認知。

對於身體的飲食,沒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沒有進食;對於頭腦的飲食,幾個月不讀一本書的人卻所在多有。如果發現自己經年累月地不讀一本書,不給頭腦進食,那一定是處於匱乏狀態。

同樣地,就像我們即使進食,但是如果飲食不均衡,仍然會處於一種匱乏狀態,閱讀也是。閱讀的飲食如果太過偏食,也是一種匱乏的結果。

所以,如果把閱讀當飲食來看,不妨先看看飲食是如何分類的。

日常飲食,不外四種。

第一種,是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麵、水餃、饅頭等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沒有飽足感的。

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

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

第四種,是甜食,像飯後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也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的特質,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裡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瞭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裡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和前面三種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很像是飲食裡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

和實體飲食分類不同的是,閱讀飲食的四種分類,並沒有那麼客觀與截然。

實體飲食裡,澱粉質多的主食、蛋白質高的美食、纖維質多的蔬果、糖分多的甜食,可以有一個客觀的分類標準。

但是閱讀的飲食裡,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卻大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各的分類標準。對你是主食的,對我可能是美食;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又可能是甜食。

因此,以上所談的閱讀飲食的分類,只是我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而做的。你可以另外定義你自己的四種飲食。

只是要記得:不論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四種飲食分類,不要忘記兩件事:

一、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種分類。

二、飲食的重要,貴在均衡。不論你個人如何區分四類飲食,區分之後,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這種閱讀對某些人特別有意義。

由於對體重的注意,我是一個對澱粉相當敏感的人,所以,日常飲食裡,總是盡量少碰米飯或麵食。

可是,我在米飯面前的矜持,每次一到日本就垮了。

不論住哪家飯店,我早餐總要吃日食。不知為什麼,總覺得他們把米飯煮得特別香、白,一粒一粒地飽滿得恰到好處,吃下去就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飽足感。

飽足感,真是我們所以要食用主食的理由啊。

前面說過,為了尋求學業、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而來的閱讀,是主食閱讀。

所以,學生讀教科書;上班族讀企管書、學習電腦書、學習語言書;專業人士進行他自己領域的研究;各種如何理財、如何與家人相處、與同事相處、如何上進、如何面對人生課題的勵志書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主食閱讀,對有學業、職業、專業壓力的人,特別需要。就像需要體力勞動的人不能沒有主食吃飽肚子,這些人需要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也不能不倚靠主食閱讀。

主食閱讀有飽足感,才能讓他們獲得體力去繼續工作。

主食閱讀,可以帶給我們這種飽足感,不但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可以說很好。

但是主食閱讀的陷阱也在這裡。它帶來的飽足感,一不小心,會讓人誤以為這就很營養了,這就是飲食的全部了。每次看到一些企業人士列出他愛讀的書單,主要是些耳熟能詳的經營策略與理論,就有這種感覺。

這種誤會,會產生兩個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他會忽略主食的本質,意識不到主食的不足。

要談「生存需求的閱讀」,就得知道生存的知識,是隨時間、空間而不停變化的。

所以,主食閱讀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是,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這種閱讀對某些人特別有意義。但是對一旦過了那段時間的人,或是同一時間不在那個地區的人,或是同一時間同一地區但另外一群人來說,這種閱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二十世紀最後一年,有一個主題的書很熱門。那就是「Y2K」。新的千禧年要來臨,大家為了電腦裡「19XX」年到「20XX」年的諸多時間設定,擔心許多程式與資料庫會失靈,所以各種教你如何消除「Y2K」問題的書籍充斥市面,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當天,和「Y2K」有關的生存需求的閱讀,可以說都仍然有其價值。可是,時間才剛過一天,到了二○○○年一月一日,所有「Y2K」相關的書都失去了吸引力,一夕黯然無光。七年後的今天,「Y2K」的書雖然都不見了,記得「Y2K」的人還有。再過十七年,連記得「Y2K」的人可能都沒有多少了。

這是一旦過了一個時間,原來很有價值與意義的閱讀,就變得毫無意義的典型例子。何況這還是個全球性的話題。

其實,絕大部分的主食閱讀,雖然不像「Y2K」的例子那麼極端,但是本質卻毫無不同。

三十年前人人上口的企管理論書籍,今天不會有人再談。

二十年前人人熱愛的某個艱苦奮鬥成功的人物傳記,今天不會再有人感興趣。

十年前人人傳誦的某個以啟發人生為號召的作家,今天沒有人再想到他。

而這些書和作家,在當時可是紅極一時,人人爭以為不閱讀就是落伍。

第二個風險是,他會錯過太多其他閱讀美味的可能。

打個比方,日常飲食裡,我們都知道主食很重要,但是今天有沒有人餐餐只吃主食,只吃麵、飯?不然,我們為什麼總要不時打打牙祭,吃吃海鮮或牛排,進補一些高蛋白質的營養?

同樣的道理,閱讀的時候,也不能把那些教科書、企管書、理財書、電腦書、語言書、如何與家人相處書、如何與同事相處書、如何上進書、如何面對人生書等等,當成閱讀的全部。

這些書的書名不論今天說起來多麼響亮有力,一旦事過境遷之後將無人記得。

這就是主食閱讀,或是生存需求的閱讀的陷阱。

吃澱粉質會飽,但是光吃澱粉質,很快會餓。

只吃主食,一來容易營養不良,二來離發展美食家的品味遙遙無期。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看來它不談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卻會從一個間接,但非常根本的方向,讓你瞭解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你是一個工作了十多年的上班族,你正在為自己熟悉而單調的工作感到苦悶,進而對人生的意義都產生懷疑。現在,你走進了書店,想要找一本書有助於你思考如何脫離困境。

你會想到看什麼書?

像《OFF學》、《工作DNA》這一類的書,可能是最先吸引你注意的。你對你苦惱的問題有飢餓感,希望趕快找到能讓你有飽足感。那是主食閱讀的需求使然。如我前面所說,主食閱讀是為了一些「現實問題」,想要尋求「直接解決」的方法。

如果我說,推薦你讀一本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家杜威在一九一○年代所寫的《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吧。你會怎麼說?

很可能,你會說,你不是政治人物,又不是教育家,這和你有什麼關係?或者,你現在需要的是如何趕快解決由單調工作而影響到生活的倦怠感,這本書裡即使有你需要的東西,也太遙遠,難以直接回答你刻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果真如此嗎?

如果你願意看看我為這本書摘錄的一部分內容呢?

自古以來人類的首要職業乃是生活──是智能與道德上的成長。……(在太過功利的社會裡)如果預先決定未來的職業,再把受教育完全當作為就業做準備,這會妨礙現在的智能發展,從而使為未來就業做的準備大打折扣。

在社會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讓自己從群體生活中得到的,與自己對群體的貢獻平衡。他既是一個人,一個有慾望、情緒、想法的人,他在群體中得到的與貢獻的並不是看得見的財物,而是使自覺的生活更趨寬廣深化──能夠更深刻地、更有紀律地、更開闊地實現生活的意義。

應避免誤以為職業的分配是排他的,一個人只能做一種職業。……其實每個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他想投入的事,也該在他做的每種事上發揮智能。……他愈是只有單一面向的生活,就愈不像一個完整的人,也愈像一個怪物。

按習慣的一般原則,凡是有特色的職業都容易變得唯我獨尊,太排他,佔用太多時間精力。這也就是說,因為重視技能與專門方法而忽略了意義。教育不應助長這種傾向,倒應該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學的人只會做科學家、老師只會教書、神職人員只會神職工作,等等。

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乃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飲食,當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開始往更精緻、更可口、更營養的方向追求,這就是美食。

閱讀上,我們也會從主食閱讀往美食閱讀邁進,但是沒那麼必然,也沒那麼自然。──除非你先瞭解美食閱讀的意義,並且還做好一些準備。

如果說主食的閱讀,是為了尋求職業、專業、生活、生理、心理上,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那麼美食閱讀的特質,就是雖然不求針對人生的現實問題,尋找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會從一個間接,不過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前面談的《民主與教育》,就是一個例子。

杜威不是為了一個上班族的苦惱而寫的這本書。他思考的是一個民主社會裡的教育體制,從這個社會的各個層面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接受教育,走上社會後可以如何運用我們的所學。雖然繞了很大的一個圈子,但是卻從非常根本的方向,幫你思考了現代社會裡工作上的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比起主食閱讀,這的確是很間接地在談你的問題。但是,真的很間接嗎?

這就是「思想需求的閱讀」,很像補充高蛋白質的飲食。也可以說,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尋找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

由於是高度的結晶,所以它需要一個稀釋消化的過程;

由於是結晶,所以它可以回答不只一個面向的問題;

也由於是結晶,通常都隱藏得比較深,一般只求在地面上為了生存而覓食的人,想不到要多費那個力氣去深挖的。

就好像高蛋白質的飲食雖然營養好,但是一般體力勞動者是吃不來的。

許多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方面的書,都屬於「思想需求的閱讀」。尤其,我會說,經典永遠是最重要的。

生存需求的飲食,由於我們尋求的是「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我們比較容易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裡。但是思想需求的飲食,由於它追求的是比較深藏的結晶,因而通常比較耗時、吃力。

所以,美食閱讀的第一個陷阱,在於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很多人就長期邁不過鴻溝,不是視美食為畏途,就是只能聞美食而流涎。

美食閱讀的第二個陷阱,在於正因為比較容易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很多人即使接觸了,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料理,如何享受。

主食的重點,是讓人填飽肚子。所以,懂得細嚼慢用不錯,但是狼吞虎嚥也可將就。然而美食則不。享用美食,往往需要一些特別的餐具,這和一雙筷子或一把湯匙就能解決問題的主食,大不相同。

享用大閘蟹,不知道怎麼利用銀勺來品味,被別人笑話不打緊,不小心更會錯過精彩的部分。不懂得如何享受美食,偶一為之之後,就會頹然退之。

美食閱讀的第三個陷阱,正由於大家比較容易望而卻步,比較不知道如何料理、享受,所以也就比較容易受騙、上當。太多打著歷史、文學、哲學、藝術招牌的作品,其實本身是有問題的。這就好像魚市場裡,有人喜歡以螢光劑來偽裝魚貨的新鮮度是一樣的意思。因此,越是經典,在美食閱讀裡越是重要的道理也在此,因為時間已經幫你把許多混充的書籍淘汰了。

要懂得挑魚,先得多吃魚。要懂得享受美食,就得先多品嚐美食。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有烏龜吃大麥的問題,但只要你持續,一定能逐漸瞭解美食是怎麼回事。

美食的最後一個陷阱,在於「主食閱讀」和「美食閱讀」之間,有時候會感覺到一些灰色地帶,難以分別。有些作品,看來像是生存需求,又像是思想需求。

的確有時會如此。但時間會告訴我們這個陷阱的答案:隨著時間過去,有些看來像是供應美食閱讀的作品,會流露出它不過是主食閱讀而已。反之,過了很長時間之後還可以存留的,那就是美食類。

美食閱讀進行起來,不像主食閱讀那麼方便快速,但是那種口齒留香的美味,也是主食閱讀所沒法比擬的。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磨煉對字詞的敏銳認知,就是磨煉我們對現象的敏銳認知。

如果你閱讀一本一九二○年代的小說,或當時的某一篇文章,出現下面這些用詞,會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打後鏡 打炮 打土匪 打虎 打鹵 打坐 打撈 打歌 打樣 打火 打咘

你能聯想到是這些意思嗎?

打後鏡 南方語,婦女梳妝,用鏡子二個,一前置,一後擎,使照出自己後容也。(和「照後鏡」是不同的。)

打炮 伶界語,客串也。(想歪了吧。)

打土匪 游私娼也。(近乎腦筋急轉彎的說法。)

打虎 婦人嫁人後,又騙物私逃也。(沒想到吧。)

打鹵 鹵與羹似,吃麵不用炸醬必用鹵。(所以你可以知道「大滷麵」的寫法是錯了。)

打坐 伶界語。謂令人預備座位也。例:「丫頭,打坐!」(你不好奇今天我們熟悉的「打坐」用法又是怎麼開始的?)

打撈 無事遊行鄉里,以冀竊人東西,或誘姦異性也。(這可真不是今天的用法。)

打歌 男女在山田中以歌謠唱和也,此語似由台灣流入。(真巧,六、七十年後,另一種「打歌」也由台灣流入中國大陸。)

打樣 議婚時,彼此須見面,一方恐露醜,而易人以代也。(這可和今天大家常用的「打樣」概念正好相反。)

打火 幫人燒洋煙也。(你知道「打火機」的由來了。)

打咘 接吻也。(四川方言,另一個「打ㄅㄛ」也是這個意思。這個說法倒是流傳到了今天。)

※以上詞義說明出自劉半農所撰《打雅》。

「打」這個字,在上面這些字詞中有些和目前不同的解釋倒罷了,萬一發生在《古蘭經》裡呢?

《古蘭經》裡,談到做丈夫的對於不順從的妻子,經告誡、不與之同床等處分後,如果妻子仍然不知悔改,便可以動手「打」她。這段經文,對照著穆罕默德說過「你們當中誰若打老婆,就是最糟糕的人」,又按照伊斯蘭的傳統說法,穆罕默德雖然有十一個妻子,但他從未打過妻子來看,一直很有爭議。

最近,美國有一位伊朗裔的女學者提出一個主張。

她認為,「打」(daraba)這個字雖然有包括打、揍、懲罰、鞭笞等意思,但是她也在一本十九世紀的阿拉伯文字典裡發現,這個字還有「離開」的意思。所以,她認為以從沒有打老婆紀錄的穆罕默德而言,說男人在忍受不了的時候可以「打」他太太,本意其實是可以「離開」他太太。

女學者的說法還有待進一步確認,但是字典對一個字不同的解釋,可能產生多麼大關鍵性的影響,則由此可見。

文字是凝化的語言。隨著語言的用法會隨時間變化,這個時期的文字的語義也會和上個時期有所改變。這個時期的讀者閱讀上個時期的作者所留下來的文字,也就容易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