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 > 差不多先生傳 >

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裡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很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一回我們選一篇傳記。

傳記是什麼?傳記是記敘人物的思想和行動的文章。一篇傳記中間,可以記敘一個人物,也可以記敘幾個人物。所謂思想和行動,指重要的有關係的而言。譬如每天看書,零零碎碎引起一些感念,當然也算是思想。每天做事,對付了一樁又是一樁,當然也算是行動。但是這種思想和行動太瑣屑了,對於人物的整個生命,關係比較的少,而且也記敘不盡這許多,所以在傳記中往往不加記敘。寫傳記的人必須捉住足以表現其人的性格的,或者對於社會有不小的影響的那種思想和行動,寫成其人的傳記。正因為這樣,傳記雖然不是按日記載的日記,也能使讀者明瞭人物的生平,引起「如見其人」的感想。

以上是說一般的傳記。現在我選的這篇傳記卻有點特別,因為一般的傳記記敘世間實有的人物,而這位差不多先生並不是世間實有的人物,而是作者憑自己的意象創造出來的。古今的傳記中間,像這樣創造出人物來寫成的也有好些篇。作者寫這種傳記大抵寄托著一種意思;不把意思說破,讓讀者自己去領會,作用和「寓言」相仿。讀者讀了一般的傳記,結果是認識了世間實有的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物;讀了像《差不多先生傳》那樣的傳記,結果是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某種意思。這是二者在效用上的不同之點。

作者為什麼要創造出一位差不多先生來給他寫傳記呢?因為他雖則不是實有,卻比實有的人物還要真實。他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他有一個根本思想,「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的影響很大,使「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這樣一位有關社會的人物還不配給他寫傳記嗎?讀者讀了這篇傳記,當然覺得這位先生非常可笑。但是在覺得他可笑之外,不免要反問自己:「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我也讓他代表了一部分嗎?無數無數人都學他的榜樣,我也學了他的榜樣嗎?」這反問的本意自然是不願意讓他代表,不願意學他的榜樣。因為果真「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中國非成為一個懶人國不可,不要中國成為懶人國,誰也不應該效學這位差不多先生。——這正是作者寄托在這篇傳記中間的意思。可是作者對於這層意思沒有提到一個字,只讓讀者自己去領會。

作者寫這篇傳記按照一般傳記的寫法,第一節記述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貫,第二節記述他的相貌。這兩節中已經顯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點。說「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見得他這位先生簡直無處不存在。說「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見得他這位先生真是普通不過的角色。他的接收經驗、組織思想、指揮行動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以及腦子——都不很高明,這形成了他的「凡事只要差不多」的根本思想。以下這些動輒錯誤的行動也根源於此,他都根據他的根本思想給自己辯護。末了兩節記述他的死後情形。「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正是差不多先生終身的缺點,卻說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這所謂「大家」不是差不多先生的同志是什麼?而「學他的榜樣」的就是這批人。這見得差不多先生的影響廣大,他雖然死了,他的精神還存留在社會中間。言外的意思是:誰如果不願意做他的同志,只有努力振作,隨時隨地防護自己,以免沾染他的精神。

開明書店出版的《國文百八課》第一冊曾經講到這篇文章寫作上的技巧,靠著這些技巧,這篇文章就有了吸引人家的力量,使讀者樂於去閱讀它。現在將該書的原文抄錄在後面:

「這篇文章用疑問句開頭,『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如果用『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開頭也是可以的,而作者卻不然,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故意來問讀者。」

「文章中用著許多的『差不多』,如『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之類都是。」

「文句中疊用著許多同調子的成分,如『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他也會寫,也會算』『大家都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之類都是。」

「文章中用著許多對稱的句子,如『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身上痛苦,心裡焦急』之類都是。」

「文章中用著許多重複的句子,如『不是差不多嗎?』一句重複至四次,『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一句重複兩次,如『有一天』也重複地用著。」

「文章中於句調重複之中又故意加著變化,如『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接下去是『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再接下去是『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之類就是。」

「文章中用著特種的言語,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不說『死』而說『一命嗚呼』之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