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好書」的條件,「壞書」的圈套 >

「好書」的條件,「壞書」的圈套

難以理解的書不是「好書」

我們平時常說「好書」「壞書」,我個人向別人推薦的「好書」,有兩個簡單的評價標準,一是易讀,二是有內涵。也就是說,一本書裡發人深省的部分越多,這本書就越有價值。

以這一觀點而言,被稱為古典的書未必有很多「好書」。因為古典作品儘管內涵豐富,但往往並不易讀。例如,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可謂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著,我在學生時代就曾拜讀,但其行文過於轉彎抹角,讀起來很彆扭。文末雖附有韋伯本人所做的「綱要」,但想必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不把它放在開頭呢?」

除了該書外,古典作品大都有沉悶無聊的部分。不過,無論是不是古典作品,只要是外國的書,翻譯都是一大問題。至於本國人的作品,即使遣詞用句像現代文考試題中的那樣複雜,也還是應該容許的,並非平易直白的語句就是好的。

但話雖如此,對照我的讀書經驗,並不能說語句難以理解,內容就一定有水平。越是掌握的知識不清不楚,只會用「理論」武裝自己的人,遣詞用句就越是古怪複雜。相反,對事物本質瞭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簡潔扼要,能夠一語中的,這樣的書自然容易理解。

例如,籐原正彥先生的《國家的品格》便是此類典型。雖說暢銷書未必是好書,但這本書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好書」。儘管人們對該書內容臧否不一,但其主張足夠鮮明,甚至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論戰,光是這一點就很了不起。

而且,籐原先生寫出自己的主張,並非出於心血來潮或迎合讀者,而是自很久以前就已開始動筆,一直寫了三十多年。這本書就是其強烈信念的凝縮。該書不僅在內容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還使用了連中學生也能看懂的語言風格。

順帶一提,該書指出,俳句和數學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據此認為,既然日本人喜愛俳句中的美麗世界,就應該很擅長數學才對。另外,作者還提出另一鮮明的主張,認為母語即祖國,必須加以重視。

這本書能夠拓寬讀者的世界觀,還會對人格造成積極影響,所以是本「好書」。

「有結論」的書不值得讀

至於「壞書」,儘管講起來有些失禮,但我還是得說說那些不值得讀的書有哪些特徵。

最近常能見到一些連日語都寫不對的書,這不必說了。我更感奇怪的是,有些書居然在開頭就已透露結論。這裡是指那些只為滿足讀者煽情、搞笑或勵志等需求的書,即內涵無限接近於零的書。

據我所知,譬如網絡小說,其登場人物和情節發展基本都是同一個固定模式,甚至還有專門針對這種寫法的指南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市場營銷」的成果。

的確,一開始就已知道大概內容的書,讀起來會比較安心,也能收穫廉價的感動,再通過重複這種行為,或許就能得到精神上的平靜。

但閱讀這樣的書,只能自我安慰而已,並不能拓寬眼界,增長智慧。 反正都要花時間,閱讀一些真正有震撼力的書豈非更好?

例如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就是與模式化的膚淺小說截然相反的優秀作品。該書開篇極為平緩,之後才逐漸開始衝擊讀者的固有觀念,情節發展變得令人震撼。被帶入這樣的世界,在震驚中讀到最後,收穫巨大的感動,不正是讀書原本的妙義嗎?

不光是小說,只要能讓我們恍然大悟,覺得「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竟然還有如此深刻的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的表現方法」的書,就值得一讀。換言之,就是那些能夠深深融入自身體驗的書。不然的話,即使花時間去讀,也會很快忘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