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我做不到」是忌語 >

「我做不到」是忌語

一本書就能打開未知的領域

遇見一本好書,有時一下子就能拓寬我們的眼界。例如,我很喜歡美術,讀過《跟巨匠學習繪畫鑒賞》(視覺設計研究所)及相關的系列書籍之後,就不禁驚歎於其對技法的說明之簡潔易懂。

再比如《跟巨匠學習配色基礎》(內田廣由紀著)一書,通過改變名畫的配色,再與原作相比較,由此考察畫家用色的意義。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刺激讀者的好奇心,引起強烈的興趣。讀這本書,不僅能學習世界經典名畫的有關知識,還能切實地體會到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名畫」的偉大之處。對於不懂得如何鑒賞美術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適合一讀。

美術的世界看似門檻很高,其實只要掌握少許相關知識,就能使其從高不可攀變為觸手可及。或者,當我們因知識有限而陷入眼界狹窄的困境時,來自其他角度的提示,就能幫助我們脫離困境,甚至還能激發我們進一步調查的積極性。不光是這本書,在任何領域都存在功用類似的書。

例如思想領域,就有內田樹的《睡覺也能學的結構主義》、木田元的《反哲學入門》、竹田青嗣的《尼采入門》和《柏拉圖入門》、小阪修平的《原來這就是現代思想》等諸多簡明易讀的講解書籍。以這些書為台階,逐步踏入哲學、思想的殿堂,不也很有趣嗎?

我們多數人無意成為某個特定領域的權威或專家,但畢竟是成年人,若在某個領域完全是「零知識」,那可就太難堪了。 要是這些「空白領域」佔據絕大比例,就更該感到羞慚了。即使身為普通人,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瞭解,何況這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損失。

然而在現實中,「羞慚的人」還真是相當多。遺憾的是,我平時接觸的學生也不例外。

不過,他們絕非智力不夠,也並非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或是故意放棄學習。問題在於,他們沒遇見能刺激好奇心、讓自己把目光投向新領域的書。

因此,很多大學會向文科生推薦理科書。這些文科生起初往往抱著「我不行」的自棄心態,但多數人其實都能順利閱讀,這不僅令他們感到欣喜,也會成為一種刺激。換句話說,只要消除固執的「偏見」,我們的眼界就能拓寬。

遇見好書就會想讀

以前,我曾向一些想當英語老師的學生介紹過一本名叫 Small Tal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行)的附帶 CD 的教材。這本書很有特點,它教讀者配合爵士樂的節奏進行日常對話,通過這種練習方式來掌握英語。

結果所有學生都說想要這本書,問我哪裡有賣,還說在書店裡怎麼沒看見。這本書確實很難買到,所以我儘管比他們都要忙得多,還是擔負起所有人的希望,進行了統一訂購。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們並非固執地偏就不買書,而是只要覺得有趣,無論什麼書都會想買。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沒遇見「想買」的書,也不知道這些書的存在。

而且,這本書還是成系列的,有兒童版、假期版等多種版本。只要讀過這一本,也許就會想要挑戰其餘的版本,或者嘗試去讀別的教材。這便是所謂的興趣。

不過,他們並不是什麼書都願意讀。有時我介紹一些有益的教材或參考文獻,他們就全無反應,似乎有其獨自的判斷標準,覺得那些書「好像很難」「太費事」。

即便如此,對於那些絕對該讀的書,還有教學要用的書,我都會叫他們提前準備好,逼著他們去買。這樣做也是為了拓寬他們的興趣。我相信總有一天,學生們會感謝我的。

書店是「引起興趣的空間」

可以說,越是還沒習慣讀書的學生,就會越遲買書。就算我命令學生「下周前要準備好」,竟然也有人不能按時準備。又不是什麼稀罕的書,網購只需兩三天就能到手。何況明治大學駿河台校舍毗鄰全日本屈指可數的書店街和舊書店街,可謂眾所周知,只要在上下學途中順路去一趟,想買什麼書都不在話下。可是即便如此,偏偏還有人不能按時備好,這對我而言委實是一大謎團。

可供猜測的理由是,他們或許對買書這一行為本身還不習慣。只買一本書的話,網購有些不好意思,去大型書店又不清楚什麼書放在哪一層,所以覺得麻煩,就以「反正隨時都能去」為借口拖延,最終要麼是到了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才勉強去買,要麼就是超過時限還不去買。

我也在網上統一買過書,但若是要得更急,就會致電大型書店詢問,報上想買的書單,確認是否有貨,拜託對方為我預留,然後只要去櫃檯取就行了。

這樣做既不耗時,又省去尋找的麻煩。況且難得去趟書店,豈能拿了預買的書就走?只要時間允許,我總得逛一逛,看看各類書籍,斟酌比較後再買幾本。相較於網購,去書店買書的優勢在於,只要多走幾步,就能見到無數本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的書,還能拿起來翻一翻,確認裡面的內容,而不是僅僅依賴書名或書評。這種場合不僅重要,也能帶來樂趣。

而且遇見新書,萌生對未知領域的興趣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興趣」「好惡」這些感覺本身,其實是相當含糊的。 或許現在太過於看重「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變得侷促狹窄,阻礙自己認知人類的廣度和深度。

譬如,如果被問到對「E=mc2 」有沒有興趣,很多人可能會回答「沒興趣」,甚至反問「那是什麼東西?」然而,這是因為他們沒遇見後文將會提到的《E=mc2 ——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傳記」》(大衛·波丹尼斯著)這本書。只要具備高中畢業的學力,就能看懂這本書。每個人的讀後感或許各不相同,但眼中的世界肯定會變得與以往截然不同。

讀過這本書後,再問同樣的問題,他們就不會再回答「沒興趣」了。這就是所謂的興趣。所以說,我們完全沒必要頑固地把自己一直困在套子裡。

用報紙喚起興趣和關注

不讀書的人之所以變多,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愛看報紙了。看報紙的好處是,只要從頭粗略地瀏覽一遍,就能大概瞭解世界的變化。

哪怕是自己不感興趣的新聞,只要用大大的標題報道,它就必然會映入眼簾。因此,即使不深入閱讀,也能通過重要的新聞報道把握世界大事。若能由此產生興趣,或許就會進一步通過網絡或雜誌查閱。要是還想更深入地瞭解,最快捷的手段自然是尋找相關書籍。也就是說,報紙是引導我們走向讀書的一條道路。

只在網上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站而不看報紙,得到的知識自然是片面的,你會因此失去瞭解其他世界的機會,也就不能踏上通向書籍的道路了。

而且,一旦交友關係狹隘,交流多囿於同道中人之間,所見所聞的知識和信息自然也很有限。結果就是,或許能知道轟動世間的重大新聞,但對原本不感興趣的領域仍然一無所知, 甚至不清楚什麼樣的書暢銷。作為大學生,這就太說不過去了。沒有伸向經濟等時事問題的「天線」,就業也會很辛苦。

因此,我在大學講課時會積極利用報紙,讓學生把感興趣的報道剪貼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評論,在課堂上當眾發表(具體請參見拙著《利用報紙長學力》)。

前幾天,我受邀參加東京都與財團法人文字·活字推進機構聯合主辦的「語言」相關研討會時,副省長豬瀨直樹先生就曾推薦「讀報」。他向年輕人建議,就算是只看廣告也該全看一遍,包括書和雜誌的廣告,還有各類商品的廣告。光是每天看看這些廣告,就能把握世間動態。

無論如何,報紙可以充當強有力的「天線」。關鍵在於,不要因為不感興趣就不讀,應該做到即使不感興趣也要看,從中發現新的興趣萌芽。

現在的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有推送報紙的功能,還有檢索功能,以及根據關鍵字彙總報道的功能。將包括舊報道在內的諸多信息加以組合,就能培養以複眼視角觀察事物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夠善用報紙和數碼設備,增強「閱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