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不懼「孤讀」的人前路寬廣 >

不懼「孤讀」的人前路寬廣

以前大學裡的「讀書文化」

我是在為了應對高考而不得不真正開始學習的那段時間迷上讀書的。當時(現在也是),巖波新書作為文化世界的敲門磚,被公認為規範讀物,我還記得當初自己就是一本接一本地閱讀巖波新書的。

譬如,在學習世界史的時候,我沒去背教科書,而是拿起了《歷史是什麼》(愛德華·H.卡爾著),繼而興趣拓寬,又沉迷於《遊戲的人》(約翰·赫伊津哈著)等課外書。對於應試學習而言,讀這些書無異於大繞遠路,但我從沒後悔過。

巖波新書也有大量的心理學相關書籍,例如《情緒的世界》(島崎敏樹著)、《人類的極限》(霜山德爾著)等,都很好看。霜山先生的著作,我還讀過《人類的詩與真實——其心理學考察》,還有前面提到的由他翻譯的《夜與霧》,我也很喜歡。

此外,為了「學習」英語,我還常讀伯特蘭·羅素那文筆優美的原著。慰藉孤獨,則以長篇小說為佳,例如被稱為「教養小說」2 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就曾在某一段時間每天不間斷地一氣讀完了。隨著眼界的拓寬,從一流學者、作家的著作或譯作,到其中介紹的其他書籍,我都會找來閱讀。這是我正式開始讀書的主要原因。

進入大學,讀書成了日常聊天的常見話題。同學們彼此擦肩而過時,也會相互介紹書籍,或者圍繞某本書的闡釋而徹夜討論不休。當然,沒讀過的人只能默默旁聽。那個圈子裡的權力和發言權,跟讀書量是成正比的。因此,所有人都在爭先恐後地讀書。當時存在於大學的這種讀書文化,如今已經消亡了。

在以前的大學課堂上,每位老師都會向學生介紹大量書籍,這種情形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而且我記得,老師們在介紹書的時候,並非停留在「建議閱讀」的簡單水平,而是在語言上給我們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到了「不讀不行」的程度,例如「沒讀過柳田國男的書簡直是恥辱」「是個人都會讀馬克思·韋伯的書」「我想你們不會不知道列維·斯特勞斯吧」,等等。

實際上,被逼著讀過那些書後,我才恍然大悟,獲益良多。所以我現在也會效仿以前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給學生施壓。

獨處時是讀書的良機

其實在上大學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並非始終很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在人際交往方面很不順利,是自己一個人度過的。獨自生活,不見外人,這樣過得久了,剩下的就唯有真正的孤獨了。在這種狀態下,我一個禮拜只跟三個人說過話,其中還包括附近餐飲店的老闆娘。

我當時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幹什麼呢?自然是在讀書。由於學業不忙,我經常每天花七八個小時不間斷地讀書。即使是專業書籍等很難讀懂的書,或是陌生領域的書,我也敢於挑戰。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如同給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劑。

除了單純覺得內容有趣之外,我還有種預感,覺得只要不停地讀下去,那些書終將成為屬於我自己的力量。那種感覺,就像棒球部的替補選手一邊說著「苦練不會騙人」,一邊專心致志地不停訓練一樣。當然,最終也有可能成不了主力選手,至多在三年級夏季的最後一場比賽中,從原來的垃圾時間上場變成臨時代擊球員。不過,練習中無數次揮動球棒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那段經歷會成為自己的精神動力,促使自己一天天充實起來。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懷著孤獨感和缺失感,而這正是我們讀書的契機。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若有所失的時候,如果能遇見偉大的賢人,受其熏陶,或者邂逅出色的異性,發展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內心的空洞或許就能得到填補。然而除了影視作品,現實中少有這樣的機會。相較而言,遇見好書並與其發展一段令人神魂顛倒的「愛情」,則是任何人都能體驗到的。

而且,在年輕時挑戰長篇小說或艱深的書,會對以後的讀書風格造成影響。比方說,我出於工作需要,有時不得不讀一些陌生領域的書,例如理科類的書。雖然那些書本身很難讀懂,但我並沒有閱讀障礙,也不會心生牴觸。因為我相信,憑借從學生時代培養起來的讀書能力,我不懼怕任何書。

因此,我經常故意挑選《卡拉馬佐夫兄弟》之類的厚重的長篇小說,作為面向學生的課題書籍。因為學生時代時間充裕,對將來尚無明確的目標,社會責任也很輕,所以能夠靜下心來,沉浸在書的世界裡。

與賢人們交換能量

事情進展不如意,人際交往壓力大,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此時,憤怒的情緒和能量若是憋在心裡得不到發洩,就有些危險了,說不定哪天就會表現為對他人或自身的攻擊性。

要是能有一些不同於平日的、具備足夠熱度的對象或時間,就能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平衡。跟別人交談是一種辦法,但僅僅如此,熱度還是稍顯不夠。而當人沉浸在書裡時所發出的能量,熱度足以媲美地底噴出的岩漿。

大部分好書的作者,其內心熱度都如同岩漿一般。比如尼采,實際接觸可能他會是個性尖刻霸道的人,但不可否認,其強烈的思想確實能量充沛,熾熱非凡。閱讀他們所寫的書,相當於靠近其思想中的熾熱部分。

如此一來,我們自身也會發出熱量,從而維持內心平衡,消除對他人或自身的攻擊性。因為這些熱量會讓我們意識到,與其把時間花在煩躁、嫉妒、鄙夷上,不如讀書來得更有意義。更何況,若能從書中找到話題,與人交流,還能暫時擺脫孤獨。

也就是說,讀書不僅能讓我們從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還像吸水紙一樣,能吸走我們精神上的負面能量, 使我們內心淤積的壓力得以減輕,從而保持心情舒暢。

尤其在最近,很多人找不到發洩負面能量的途徑。不光是年輕人,連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是如此。明明身心都很有活力,可是由於工作量大,娛樂手段又少,壓力只能憋在心裡。讀書應該也能順利吸走這樣的負面能量。

另外,讀書還關係到年輕人的人格形成。書中的內容並不只是單純的信息,還會影響對人的容度。在我看來,能達到通過簡單的對話讓對方覺得「這人很有度量」「很成熟」「有判斷力」的程度,就與「讀書的質和量」存在對應關係。

也就是說,想讓自己在年輕時進步,想讓自己年老後有個愛好,想有個可供發洩負面能量的終生渠道,就不能不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是我們的一生良友。


1  日本一所私立學校。其高中部被稱為「日本高中棒球的頂點」。——編者注。

2  追蹤描寫主人公精神形成過程的小說,主要盛行於德國。——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