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天才源自刻意練習:通向成功的高效學習法 > 克裡斯·洛克的教訓 >

克裡斯·洛克的教訓

上面是對刻意練習的簡短描述,似乎很好地說明了偉大成就是如何得來的。如果你從事的是反覆練習概念根深蒂固的領域,例如體育和音樂,你就會認為,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對這個觀點的解釋是你所在的世界人人皆知的。但如果你從事的是與商業相關的活動,而這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謀生的手段,那麼你就會認為,這似乎不像是工作。

實際上,大多數企業的情況似乎都想有意打破刻意練習的所有原則。

在工作中,我們所做的事情與第一個原則直接相反:它的設計並不是讓我們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通常是毫無設計可言的。我們常常設定一個目標去滿足老闆的要求,然後按照這個目標行事。從許多老闆的有限和短期的視角來看,這樣做是完全合理的。我們被聘用不是來提高能力的,而是必須有所產出。

關於第二個原則,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好的行為通常不能被多次重複。當我們面臨不尋常的新挑戰時,比如競爭者的新發明、顧客態度的變化等,我們常常無法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得借鑒,因為我們沒有機會去處理這些狀況。我們就像高爾夫球手,一年的比賽可能遇到2~3次沙坑球,但我們並未練習200次。在工作中,即使我們只是做幾件事情,例如與供應商談判、管理效益等,我們亦缺乏動力做到每次都超越極限並做得再好一些。相反,刻意練習把我們推向一個即將崩潰的臨界點,然後強迫自己解決問題。在商業活動中,錯誤的代價常常過於巨大,所以我們的動機往往是為了安全可靠。

反饋?在大多數企業,每年的年度績效評估對於被考核者是可怕的,而對考核人則是一件頭疼事。即使年度評估做得很好,效果也不見得顯著。告訴某個人11個月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對現在並沒有什麼幫助。

你可以說,這類工作和刻意練習一樣,常常是高度費神和令人疲倦的,但這通常並不是精力高度集中和專注引起的,而是長時間重複去做一些我們早就知道結果的事情造成的。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早已厭倦,再花費額外時間去刻意練習,就會令人非常痛苦。同樣,工作也是無趣的,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努力把自身能力推向極致所致,這是由於在現實世界裡想獲得任何成就都是件苦差事。

如果這是大多數企業的運作方式,那麼對於個人和機構來說,通過採取實現偉大成就的法則獲得優勢的機會就會很大。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們將詳細說明如何做到。但首先,對什麼是刻意練習再次進行深入的思考會對我們很有幫助。事實上,多數企業對刻意練習一無所知,最讓人吃驚的原因並不是這些原則違反直覺或很難理解。相反,一旦我們能聽到對它們的正確闡述,我們就會在許多領域看到刻意練習及其效果。

看看這個例子。在新年前夕的麥迪遜廣場花園,喜劇演員克裡斯·洛克(Chris Rock)如何為2萬名觀眾高調進行一場高風險的表演。一份報紙這樣報道:

因為他一直是喜劇界的泰斗,所以人們很容易認為他與生俱來的天分總能輕易讓大家笑個不停。就像泰格·伍茲、比爾·克林頓或湯姆·佈雷迪一樣,似乎他的某種基因決定了他從事現在的工作。

這篇文章似乎要宣揚典型的天賦論,但事實上此文觀點完全相反。下面是這篇文章對克裡斯·洛克如何準備這場表演的一些特別說明:

當笑聲像浪潮那樣橫掃全場的時候,最不感到吃驚的人就是洛克先生。在幾個月裡,他將其在新澤西、紐約、佛羅里達和拉斯韋加斯俱樂部裡的表演編織在一起。他一分鐘一分鐘地積累這兩個小時的素材,從一點點元素中選出最讓人笑破肚皮的包袱……

對於他來說,在新澤西州新伯倫瑞克的重音工廠(Stress Factory)做的18場熱身秀,比他獲得三個艾美獎的演出更重要。

「他知道,因為他是克裡斯·洛克,觀眾會給他第一個笑臉,」重音工廠的老闆維尼·布蘭德說,「但他一來到這裡,就在那些材料上下功夫,反反覆覆地刪除和修正,直到最後,他拿出了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表演。無論他有多高的名望,他仍然渴望自己能作為一個偉大的喜劇表演家站在觀眾面前。」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看到了刻意練習的所有要素。洛克設計這些俱樂部表演,純粹是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層樓,因為他的水平已經很高,他有足夠資格設計自己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高效的反覆練習尤其令人驚訝,如一次又一次地出場露面、反覆地整理素材。在洛克的職業中,獲得反饋非常容易,觀眾的反應應該是迅速、持續、坦率的大笑。顯然,洛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全情投入,這個過程不是那麼有趣,而且新素材經常無法產生效果。但洛克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文章裡說的:「如果他不是目前在世的最有趣的人,那麼另一個傢伙的隱身術就做得太好了。」

有一個極富戲劇性的例子對說明刻意練習的意義很有幫助,它非常清晰地強調了這些原則。這就是波爾加三姐妹的故事。

匈牙利教育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Laszlo Polga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偉大人物是後天培養的而非天生」的觀點。他的研究讓他確信,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在早年就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並開始專注工作,最終他們在這些領域成就斐然。他相信自己完全理解了這個過程,而自己完全能夠親身去實踐它。他寫了一本書,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此書譯名為《造就天才!》),並公開尋找願意和他結婚生子的女士,以便能協助他一起完成這個實驗。令人驚訝的是,他居然找到了這樣一位女士,來自烏克蘭說匈牙利語的教師克拉拉。

拉斯洛和克拉拉很快有了一個女兒蘇珊,他們在蘇珊4歲的時候開始了這項實驗。至於拉斯洛為何決定讓蘇珊成為一名國際象棋棋手,原因不詳。一個說法是,國際象棋學習進度比較明顯且易於測定;另一說法則是,流行觀點認為國際象棋是男性的天下,女性無法在高水平上與男性競爭。所以這就成為拉斯洛證明其觀點的理想領域。

拉斯洛和克拉拉全心教蘇珊下國際象棋,當他們另外兩個女兒索菲亞和朱迪特出生後,她們也被放進這個計劃中。三個女兒全部在家接受教育,父母辭掉工作全身心投入這項研究。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國際象棋。這個家庭堆積了1萬本國際象棋書籍,就像一個圖書館,還有一個龐大的老式文件檢索系統,他們通過索引卡將先前的比賽和潛在對手分類。三姐妹也學習其他科目,匈牙利政府堅持要她們通過全部的學校常規考試,她們也會說幾種語言。但下棋是最主要的事情,她們每天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練習。

結果是:蘇珊17歲時就具備了參加男子世界冠軍賽的資格水平,但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沒有允許她參賽。當蘇珊19歲、索菲亞14歲、朱迪特12歲時,她們組隊參加了女子奧林匹克國際象棋賽並打敗了蘇聯隊,贏得了匈牙利歷史上第一次勝利而成為國家英雄。蘇珊21歲時成為獲得國際象棋大師稱號的第一個女性,這是國際象棋的最高稱號;不久之後,15歲的朱迪特也成為國際象棋大師,而她則是包括男女在內、獲得這一稱號的最年輕的人,比鮑比·菲捨爾之前的紀錄早了幾個月。到本書寫作時,朱迪特仍然是世界女子國際象棋排名第一,而且多年來,她在所有棋手的排名中一直排在前十位。

波爾加的故事非常有價值,因為它通過姐妹們取得的和沒取得的成就,詳述了刻意練習的原則。當然,她們的巨大成功有力地證明了她們父親的觀點。沒有理由說,拉斯洛和克拉拉把天生的國際象棋能力遺傳給了女兒們:拉斯洛僅僅是一個平常的棋手,克拉拉則完全沒有下棋能力。這些孩子的成功只能歸因於她們多年的高強度訓練,而這在每一個方面都與刻意練習相吻合。

同時,女兒們並沒有取得相同水平的成就,她們也沒有一個能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世界冠軍。而這些事實也是和刻意練習的原則一致的。老二索菲亞並沒有達到她兩個姐妹的高度,儘管她排名世界第六位,其他人似乎一致認為她的成就最小。一篇關於三姐妹的長篇文章引用了國際象棋冠軍喬希·維茨金(Josh Waitzkin)的話說,索菲亞「下棋乾淨利落,攻勢像敲釘子一樣凌利,但她並不像姐姐妹妹一樣努力」。蘇珊說索菲亞「很懶惰」,甚至索菲亞自己也承認,「我比朱迪特更容易放棄,我從不像她那樣刻苦練習」。同樣,每個人都認同,達到最高成就的朱迪特是練習最刻苦的。合理的解釋是,當朱迪特出生後,拉斯洛也完善了他的訓練設計方法。

至於三姐妹沒有一個成為世界冠軍,我們不得不正視,要取得這樣一個巔峰成就不是容易的事。20多歲時,這三姐妹就都決定,她們的生活中不只是國際象棋;而這個時候,正是未來的世界冠軍還在拚命征戰的時候。正如索菲亞所說的那樣:「國際象棋對我來說不是太重了,而是太輕了。」她們結婚、生子、陪伴家人,慢慢地疏遠了在這之前佔用了她們全部時間的和國際象棋有關的事情。

她們的成功故事使她們確信自己的父親是正確的。蘇珊說:「我父親堅信,天賦不算什麼,成功來自99%的刻苦努力。我認同他。」更具體地說,波爾加姐妹的故事闡明了刻意練習的原則:當練習到非凡程度時,必會創造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