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天才源自刻意練習:通向成功的高效學習法 > 你的記憶力怎麼樣呢? >

你的記憶力怎麼樣呢?

當提到其他一些能力時,情況也是相似的,我們常將令人驚異的記憶力與極其成功的人聯繫在一起。弗朗西斯·高爾頓確定驚人的記憶力是「自然天賦」之一,只有那些「優秀族群」才能擁有。例如:「希臘學者理查德·波森是一位擁有這個天賦的不尋常的人,但我或許要說,所謂的『波森記憶』在這個家族裡是遺傳的。」但近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記憶力是可以後天獲得的,差不多每個人都可以獲得。

回想一下SF,儘管他開始時只是擁有平常人的記憶力(和普通IQ),作為一個長跑運動員,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鍛煉自己的記憶系統,最終將記憶力開發得引人注目。例如,回顧一下他在記憶22個數字時是多麼艱難地回憶最後一個數字。他一直說,「946點……946點……」他為什麼要說「點」?(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他也在早期的順序中說了「413.1」。)因為當他聽到數字「9、4、6、2」,他可以把它想成9分鐘46.2秒,這是2英里跑的很不錯的成績。同樣,數字「4、1、3、1」變成4分鐘13秒1,這是1英里跑的較好成績。研究者稱這種方法為檢索結構,它具有特殊的含義,我們將在稍後瞭解到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自SF之後的許多研究都已經明確證實,普通人要想獲得特別的記憶力,通常都要發展自己的檢索結構或者借助研究者的幫助形成檢索結構。

不同類型的研究強化了這種觀點,記憶力是可以被開發的,不是天生的。世界一流的國際象棋選手,除了被公認為非常聰明之外,大體上也被認為有超人的記憶力。冠軍在進行公開表演時,即使蒙著眼睛也少有對手,因為他們在腦海裡裝著整個棋盤。這些表演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置信的深刻印象。捷克的國際象棋大師理查德·熱地(Richard Reti)曾經同時進行29盤盲棋比賽。(後來他卻把自己的公文包忘在了表演現場,可見他的記憶力有多差。)米格爾·納捷多夫(Miguel Najdorf)是波蘭裔阿根廷籍的國際象棋大師,1947年,他在聖保羅同時進行了45盤盲棋比賽:贏了39盤,平了4盤,輸了2盤。

很難相信其他普通人能夠做這些事情,但在一個對高技能國際象棋選手和業餘選手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5~10秒的時間給他們展示實際比賽中曾出現過的20~25個固定的棋子位置,然後要求他們回憶這些棋局,結果正如你預計的那樣:國際象棋高手能夠回憶起每一個棋子的位置,然而業餘選手只能夠正確放置四五個棋子。然後,研究者們重複這個實驗,只是這次棋子的位置不像實際的那樣有序,而是隨機的。業餘選手再一次仍然僅放對四五個,但那些把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棋盤上的象棋高手卻並沒有比業餘選手表現更好,他們也僅僅放對了六七個。

棋類高手沒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們所擁有的是記住實際中國際象棋位置的不可思議的能力。

這個研究在圍棋和橋牌的選手中重複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專業選手有較強的能力記住棋局的步驟,或者在橋牌中記住牌的通常安排。但是當棋子或牌混合之後,內行選手的記憶表現出來的也只是普通水平。同樣,當超出練習的特定任務時,SF不可思議的記憶力就不能繼續延展。如果讓他讀一系列隨機的字母來代替隨機的數字,他的記憶力不會比你我的更好。

簡而言之,聰明人有超強的記憶力這一普遍的觀點只是一種感性判斷——他們的記憶力常常使我們大吃一驚,但說他們令人驚異的能力是罕見的天賦這一觀點是不合理的。引人注目的記憶力顯然是任何人都可得到的。

那些超出普通人想像的能力,特別是智力和記憶力對偉大成就並非不可或缺,這一點或許非常令人驚訝。但是,當我們知道那些很成功的企業和商業領導者在招聘員工時並沒有刻意尋找具有特殊天賦的職員時,我們就會少一些吃驚了。麥肯錫、高盛、微軟、谷歌和其他知名公司尤其希望得到有頭腦的人,但是這些企業並沒有狹隘地把認知能力作為首選的標準,有時甚至會把認知能力當作最次要的參考對象,這是很引人注目的。

最佳證據是通用電氣公司,它始終是獵頭最願意挖掘企業領袖的公司。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傑夫·伊梅爾特清楚地知道公司在尋找什麼樣的人:敏銳的思想家,富有想像力的人,既是出色的領導者也是自信的專業人士。這些屬於行動能力,不是特質,並不要求IQ必須達到130。伊梅爾特的前任韋爾奇使用另一個標準,但也並非僅限於認知能力。他尋找的人具有4個E的特徵:

精力(energy)

能激勵別人(ability to energize)

決斷力(edge)

執行力(ability to execute)

這同樣也屬於行為範疇,他們不要求具有特別的智力、記憶力或者其他特殊天賦。必須這樣說,通用電氣公司的許多領導者看起來非常聰明,但他們真正具有的能力則稍有差別。那些國際象棋高手看起來有令人吃驚的能力,但若不經過測試就很難相信事實並非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通用電氣的許多領導者和麥肯錫、高盛等公司的領導者不同,前者都不是畢業於最頂尖的名牌大學。

更普遍的是,許多取得高成就的企業為了提高僱員素質,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努力的研究,並開始明確提出在錄用職員時不包含其中一些傑出的能力。西南航空公司是美國唯一一家在過去36年裡每年都贏利的航空公司,它以追求工作態度和人格特質(幽默感、使命感、能力、信心)的融合而知名。

這些公司透露的信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卓越的智力和記憶力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是這些公司尋找的特質,如團隊適應力、幽默感和自信心等。這與公司的成功具有緊密聯繫。假如這樣,你是否天生就擁有其中的某個特質呢?研究顯示,某些個性特質在一定類型的工作中確實容易取得成功,例如銷售員就往往更加外向些。

下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一種始終如一的個性特質嗎?10年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個性在一個人的生命進程中幾乎沒有變化。當然,這不一定限制一個人的成就,而或許僅僅限制一個人最擅長的某個領域。另外,即使在一個給定的領域,比如商業領域中,多數成功人士也往往會在重要方面改變他們的個性。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的大部分職業生涯是在高盛公司度過的,他也成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有報道說早年在高盛公司的他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他也承認他「和別人在一起會急躁」「冷淡」「魯莽和傲慢」,常常不受同事喜歡,但這些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成功從事套匯交易的人。只要交易員拿出業績,沒有人會非常介意他們的行為。然而有一天,一位長者告訴魯賓,如果他能改變他的處世方式,就可能會在公司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他開始注意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們,魯賓在他的回憶錄中回憶道:「我總是問我自己,為什麼這個建議對我影響這麼大。」他推測各種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這句話深深影響了他。他開始更好地傾聽別人,瞭解他們的問題並重視他們的意見。他改變了他個性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他不這樣,或許就不可能成為在高盛和華爾街上最受尊敬和最令人欽佩的人物之一。

心理學家或許會說魯賓們所做的並不是改變他們的個性,而是改變他們的行為中壓倒他們個性的某些方面。好,這裡沒有必要爭辯了,要緊的是,他們沒有被那些個性特質束縛。

在這一點上,人們不禁想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決定人能否創造卓越成就的因素,如果沒有它,一個人將一事無成?這個回答是肯定的,當然存在。最顯而易見的是先天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問題,加上其他疾病,這些會在任何時間以我們無法理解的原因侵襲我們。這些問題先放一旁,我們先考慮那些健康的人們,很明顯,天生的限制看起來是身體上的,一旦你的身體臻於成熟,你的身高就不能改變很多。如果你身高只有5英尺,那麼你肯定沒法在全美棒球聯賽中當前鋒,而7英尺高的人也參加不了奧運會的體操比賽。另外,身體的比例也是天生的,因此相撲或摔跤冠軍也許永遠也不能夠成為馬拉松賽場上的精英。雖然你可以用各種方式開發你的聲音,但聲帶卻給你施加了限制:一個男高音歌手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男低音。

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令人驚訝的是,一提到健康少年不能突破的天生限制,那些超出這些有形限制的事情就會立即引起爭論,只是迄今為止,非身體的限制存在的清晰證據還沒有被發現。

但事實與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相反。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生來就有或沒有我們無法掌控的成功方式。在很多時候,這種觀念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我們面臨的路障似乎都是想像出來的。

然而,這個發現是令人沮喪的。我們或許已經認定,幾乎沒有一成不變的因素能阻止我們用筷子彈鋼琴,或阻止我們解決數學上的難題,或者阻止我們領導比一支壘球隊更大的團隊。但是我們真正可能想到的不是什麼因素在阻止或推動我們,而是什麼因素讓一些人比其他人走得更遠。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不是什麼因素讓一些人優秀,相反,我們發現的是什麼因素對優秀的人不起作用。

·不是經驗。我們周圍那些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們遠沒有達到他們所要達到的境界;而且我們也有證據表明,在很多領域做出成就的人,數年之後反倒更糟。

·不是特別的天生能力。大量的證據都質疑這種能力是否存在,即使存在某種能力,顯然這種能力也不能決定一個人必然成為卓越人士。看起來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也不必然獲得高成就,許多人的例子已證明了這一點。

·不是智力和記憶力等一般的能力。研究發現,在許多領域內,智力和成就的聯繫微弱到幾乎不存在;擁有中等IQ的人某些時候的表現非常出色,然而擁有高IQ的人某些時候的表現甚至達不到常人的水平。顯然,記憶力看起來是能夠獲得的。

簡而言之,我們已經講清楚什麼因素不能促使偉大成就產生,那麼又是什麼因素在促使偉大成就產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