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 16 三個承諾 >

16 三個承諾

總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的人,從不會後悔。

——喬治·哈拉斯

通過預留時間的辦法達到理想效果需要三個承諾。第一,必須達到精通的程度。精通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希望獲得最佳的效果,就要明白你需要最大努力。第二,要不斷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令人最沮喪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盡最大努力卻無法達到最好的結果。第三,主動反思自己為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所做的一切。將這三條銘記於心,通過奮鬥以達到卓越。

有關最重要的一件事的三個承諾:

1. 達到精通

2. 從“E”到“P”

3. 遵循問責週期

1. 達到精通

“精通”這個詞我們不常聽到,但它其實非常重要。乍一看它很讓人害怕,但如果把精通當作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而非目的地 ,我們就不會感到遙不可及了。多數人認為精通是一個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精通是一種思維方式、行事方式以及經歷。若你選擇精通某事並不斷追求,那麼其他事情就會變得簡單或不重要了。這也是為何說選擇精通的事很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見,精通在你擺放多米諾骨牌時起著關鍵作用。

對於精通的客觀看法是,你必須在最重要的工作中做到最好。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在這條路上要不斷地學習從初級到高級的經驗和技巧。你可以這麼想:空手道白帶學員也知道黑帶的一些技巧,他們只是練得不夠多,做不到像黑帶那麼好。在黑帶階段的創新來自於對白帶階段的基礎的精通。因為你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的水平,精通實際上就是精通你已經掌握的,以及學習你所不知道的。也就是說,我們精通的是已經過去的事情,而要學習的則是將來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說精通是一段旅程。亞利克斯·范海倫說,每天晚上他出去玩的時候,他的兄弟埃迪就坐在床上彈吉他。幾個小時後他回來,卻發現埃迪還在那裡練習。這就是精通之路,這條路永無止境。

1993年,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裡克松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文章《刻意訓練對精通某技巧的影響》。這是一篇有關“精通”這個概念的經典文章。它證實,專家並非天生的,他們也不是天才。埃裡克松讓我們首次深入地瞭解到精通的含義,並且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成為精英普遍需要的練習時間。研究表明,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20歲之前比其他琴童多練一萬小時的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許多天才花了10年走完了他們的路程,也就是說,如果學習數學,平均每天做三小時的練習,則需要10年的時間。現在,如果你每年有250天在工作(5天一周共50周),為了讓自己跟上精通的步伐,你每天至少要花4個小時在你認為的最重要的那件事上。聽上去很熟悉吧?這並非偶然,這正是你每天要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出的時間。

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你對某種技能的精通會隨著時間的投入而不斷提高 。米開朗基羅說過:“如果人們瞭解我為了達到高超的水平而付出的努力,就不會感到美好了。”他的觀點很明確。開始一項任務,不斷重複練習,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當你為自己的優先事務預留時間時,要確保持有達到精通的心態。這會讓你以最高的效率工作,最終成為最優秀的人。這一點很有趣,效率越高,越有可能收穫目標以外的碩果。可見,追求精通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追求精通之路上,不論是你的自信心還是你獲得成功的能力都會與日俱增。你會發現,追求精通與其他追求並無差異。最讓人驚喜的是,你若將追求精通的方法當成一個平台,那麼將提高做其他事情的速度。知識產生知識,技能培養技能。這樣,未來的多米諾骨牌才更容易被推倒。

精通是一種追求,因為它是一條沒有止境的路。喬治·倫納德在《登峰造極》中講述了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的故事。嘉納治五郎在彌留之際將他的學生叫到身邊,囑咐自己要穿著白帶的服裝下葬。這意味著柔道界造詣最高的大師更願意以初學者的身份來象徵自己的一生,因為學無止境。預留時間對於精通非常重要,它們手拉手前行,當你做到其中一點時,你也做到了另一點。

2. 從“E”變成“P”

在給頂級執行者做培訓的時候,我常常會問:“你們做這一行是因為它是你們最擅長的,還是因為它是最容易做好的?”儘管問題不難,但他們也無法立刻回答上來。許多人意識到,儘管他們付出了所有努力,也沒有把事情做到最好,因為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做事的方法。精通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並盡力做到最好 。不斷改進自己的做事方式,才能從預留時間中獲得最大值。

 

圖31 從長期來看,“P”每回都能打敗“E”

這就叫從“E”變成“P”。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開始新的一天:活力四射(entrepre-neurial)或者目標明確(purposeful)。前者是我們通常都會採取的方法——看到想做的事情或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會精神百倍地將它完成,無論這個任務是什麼。所有的自然能力都是有“天花板”的,包括所得、效率和成功。把錘子交給一些人,他們立刻就會變成木匠;給我一把錘子,我肯定不能成為木匠。也就是說,有些人不怎麼練習就能把錘子用好,但有些人(比如我)就不行。如果你的努力與結果是成正比的,就請繼續前行。但當你在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時,難度很大,這就需要另一種方法——目的法。

高效的人不認為他們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如果他們遇到了限制,他們就會尋找新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他們會暫停下來,確認自己的選擇,一旦他們選擇了最好的路,就會堅持不懈地努力。讓一個“E”型人去砍一些柴火,他會扛著斧頭徑直走進樹林。但是,“P”型人可能會問:“哪兒有電鋸?”在他們的思維中,一個人可以超越自身能力取得突破、完成任務,你只需全力以赴。

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實現突破,你就不能給自己要做的事情套上枷鎖。在精通之路上,你會發現自己在不斷挑戰新事物,你應該擁有開放的心態,歡迎新觀點、新方法。目標明確的人僅有一條原則,即“不同的結果需要不同的過程”。將這個原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你的人生或許就會有所突破。

很多人都是這樣:達到一定高度後便停滯不前。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在精通之路上要不斷提高標準,不斷挑戰自己並打破限制,永遠擁有學徒的心態。這就是身兼作家和記憶冠軍的喬舒亞·弗爾所謂的“還行柏拉圖”(OK plateau)階段。他用打字這個例子進行解釋。如果只有練習時間是重要的,那麼在我們的工作生涯中,我們需要打出成百上千份備忘錄和電子郵件,這樣打字速度會從小雞啄米一般上升到每分鐘100詞。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只是達到了普通的程度,然後就不再學習了。我們用“自動駕駛”模式飛行,就會遇到最常見的成功的“天花板”,即“還行柏拉圖”階段。

當你追尋成功、完成優先事務時,絕不能接受“還行柏拉圖”階段或者其他形式的成功“天花板”,打破瓶頸只有一種方法——“目的法”。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剛開始時都很有衝勁兒,會傾己所能,竭盡全力。使用“E”方法達到目的會很舒服,因為這個過程很自然。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態和喜歡使用的方法。

但它是有限制的。

如果“E”是我們唯一的方法,我們就是在為成功人為地製造限制。如果我們使用“E”方法,然後到達了成功“天花板”,我們就會一次又一次碰壁,但永遠無法超越。這種狀態導致我們無法忍受失落,最終另闢蹊徑。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發揮了最大潛能,考慮如何前進時,這個問題就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在做下一件事時又重新煥發出熱情和努力,之後再次碰到“天花板”、再次失望、再次放棄,然後又轉向他方。

若使用“P”方法去面對同樣的限制,情況或許會不同。目的法意味著:“我仍然希望不斷上升,那麼我有哪些選擇?”這樣你就可以通過自我提問的方法把選擇面變窄,直到確定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它可能是使用新模式、新系統,或者兩者都有、有備無患。這些步驟的實施需要新思維、新技巧,甚至新關係。最開始你會不太習慣,但沒關係。目標明確常常會讓你感到不自然,但當你達到目標時,就會發現這也沒什麼。

當你拼盡全力做事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時,你就應該拋棄“E”方法並啟動“P”方法。你要尋找更好的模式、系統和方法,它們會把你帶得更遠。此外,使用新思維、新技巧和新關係幫助你行動。在預留時間段裡變得更有目的性,你的潛能才會被激發出來。

3. 遵循問責週期

所做與所得之間有著不可否認的聯繫。行動決定了結果,結果又充實了行動。責任感及反饋回路可以讓你發現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並獲得最好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責任的緣故。

對結果負有全部責任,堅信只有自己才能對它們負責,這是最強大的動力。如此一來,責任就成了三個承諾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它,一旦遇到挑戰,通向精通的道路就會變窄。沒有它,你就無法想出如何打破限制的方法。善於反思的人會在困境中堅持,吸取教訓,不斷向前。他們注重結果,也從不擔心與這項工作無關的行動、技巧層級、模式、系統或者關係。他們毫不保留,總是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有責任感的人可以夢想成真。

一個人既可以成為自己生活的締造者,也可以成為它的犧牲品。你只有兩個選擇——負責還是不負責。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確實是真理。每天我們都會選擇其中一種,其結果會跟隨我們一生。

為了表明其中的差異,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有兩位經理,他們來自於相互競爭的兩家公司,並且都經歷了市場的巨大轉變。一個月之內,不斷有客戶離開,甚至無人光顧了。對此,這兩位經理的反應完全不同。

圖32 不要做犧牲品——遵循問責週期!

有責任感的經理會立刻想到:“這是怎麼了?”然後著手調查。缺乏責任感的經理承認發生的一切,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小事,他只是把這些事拋在腦後。有責任感的經理發現了競爭對手分享併吞噬市場的方法,然後主動去解決問題。他認為:“我要對此負責。”善於化解危機讓他有了巨大的優勢,這讓他開始考慮是否要採取不同的行動。缺乏責任感的經理則疲於應對,他把責任推給他人,並且認為:“如果公司裡的同事好好幹活,我們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有責任感的經理會尋找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就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我能做什麼?”一旦找到正確的策略,他就開始行動。他認為:“形勢不會自己變好,因此我們要努力應對!”指責過所有人後,缺乏責任感的經理開始為自己開脫:“這不關我的事。”他只是希望事情能自己變好。

如此看來,雙方的區別非常明顯:一方是積極應對,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方只是消極等待。一方有責任感,另一方則是生活的犧牲品。一方會改變現狀,另一方則不會。

確實,“犧牲品”是一個很重的詞。請注意,我們在討論一種態度,而非某個人,儘管時間久了兩者就會合二為一。沒有誰天生就是犧牲品,這只是一種態度或方法。但如果堅持下去,負責任就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擔負起責任。責任越大,它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個人面對困境時自然而然採用的方法。

成功的人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 。他們不怕面對現實,他們追求它、承認它、擁有它。他們懂得,這是尋找和使用新方案、應對現實的唯一方法,他們承擔起責任,並與它同行。他們看到結果並吸取教訓,從失敗中學習,再創卓越。對於這樣一個週期,他們充分理解並充分利用。

在生活中學會負起責任的最快方法就是找一位與自己一起負責的人,比如你的人生導師、朋友等。不論哪種情況,最關鍵的是組建這種責任關係,給對方說出實際情況的權利。他要對你的表現給出真實、客觀的評價,不斷提出期望,在關鍵時刻進行頭腦風暴,甚至具有相當高的技能。一旦建立起這種關係,效果便會漸漸顯現出來。

之前,我討論了蓋爾·馬修斯博士的研究:你所寫下的目標比未寫下的目標的完成比例高出了39.5%。但這個故事還有更多細節——那些把目標寫下來,並且給朋友發送進度報告的人更有可能實現目標,這一比例高達76.7%。可見,和朋友不斷分享自己的目標進度也會提高自己的效率。

因此,負起責任很重要。

埃裡克松對精通的研究確認了精通與訓練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門外漢與三種精通者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精通者在未來更願意尋找相關的老師來指導他們,而門外漢則很少做類似的練習。”

一位有責任感的合作者有利於幫助你提高效率。他們會讓你保持誠實,並且一直走在正軌上。他們對你的下一個進度報告的期待就可以激勵你做得更好。在理想狀況下,人生導師可以讓你把自己的表現最大化,這也是你做得最好的原因。

這種訓練將通過三條承諾幫助你實現目標。在精通的道路上,在從“E”到“P”的過程中,在遵循問責週期中,人生導師是非常寶貴的。事實上,任何一位成功人士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有某位導師的幫助。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專注於卓越的成果,你將找到一位人生導師幫助你抓住最佳機遇。

建議

1. 做到最好。 只有當你在最重要的工作中表現得最好、做到最好時,才會產生卓越的成果。實際上,這就是精通之路。因為精通需要時間,所以你需要嚴守承諾去實現它。

2. 對優先事務目標明確。 要從“E”變為“P”,尋找能把你帶向最遠方的模式或系統,不要被環境所局限,應對新思路、新技能、新關係敞開懷抱。如果精通之路是承諾做到最好,那麼目標明確就是你應採用的最佳方式。

3. 對自己負責。 若想成功就不能做生活的犧牲品,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成功。所以,不要以乘客的眼光而是要以司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4. 找到一位人生導師。 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人生導師。

記住,我們不是在說普通結果,而是要追求卓越。當我們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出時間、保護這些預留時間,並且盡最大努力在預留時間內高效工作時,你一定會達到最高效率。你將在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中發現勇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