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 8 平衡工作與生活 >

8 平衡工作與生活

事實上,平衡只是無稽之談,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們想探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這番追求不僅無法實現,而且會帶來傷害,具有破壞性。

——基思·H·哈蒙茲

沒有什麼能達到絕對的平衡,從來都沒有。生活中看似處於平衡狀態的事物,無論多麼不易察覺,其實都處在另一種狀態——努力平衡中。儘管“平衡”多被誤認為是名詞,但實際上它總是以動詞的形式存在的;儘管我們將平衡當作終將達到的狀態,但實際上,我們經常在調節平衡。“平衡的生活”是一個神話,它只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但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個概念,並將之作為有價值並且可以實現的目標,沒有人真正地停下來審視過這個概念。現在,我要你重新審視這個概念,我要你挑戰這個概念,我要你摒棄這個概念。

平衡的生活就是一個謊言。

我們想像一切都能達到平衡,但它只是一種想像。在哲學裡,“中庸”被用來描述事物兩極之間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比任何一端都更吸引人。這是一個宏偉的想法,理想、美妙,但並不可行。平衡其實並不存在。

這一點是難以想像的,而且很少有人會認同這樣的看法,因為逝者懺悔時的感歎常常是“我需要更多的平衡”,這句口頭禪道出了許多人生命中的缺失。我們對“平衡”一詞聽到爛熟,便自然而然地將之作為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並非如此。目標、意義、重要性——這些都是成功生活的要素。可一旦我們追求成功時,生活就會失衡;當你致力於生活的首要目標時,便在追求平衡的道路上設置了障礙。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在生活中的重要事項上,從而讓自己過上充實的生活,這就是在努力地追求平衡。非凡的成就需要專注與時間,但專注在一件事上就意味著減少做其他事的時間,集中精力只做這一件事。因此,保持平衡將會很難。

神話的起源

縱觀歷史,讓我們的生活保持平衡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權利。千百年來,工作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工作(打獵、種植農作物或飼養牲畜),你就無法生存下去。賈雷德·戴蒙德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曾獲普利策獎,他在書中展示了人類社會如何從餘糧富有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專業化分工的社會:“12 000年前,每個地球人都是狩獵者;現在,地球上幾乎除了農民,就是以農作物為食的人。”種植或以農作物為食的自由選擇給人們提供了成為學者或工匠的機會,有人負責準備餐桌上的食物,有人則負責製作餐桌。

起初,大多數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抱負去工作。只要馬蹄鐵都已經打好,鐵匠就可以回家去了,不用在鋪子裡待到下午5點才離開。直到19世紀的工業化時代,才第一次出現了一大批人一起為其他人工作的情形,而後則有了血汗工廠主,以及工人們長年無休、夜以繼日工作的情況。因此,平民運動在20世紀興起,人們為保護工人權益、縮短工作時間而奮起抗爭。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一詞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一半以上的已婚婦女都參加了工作。拉爾夫·戈莫裡在其2005年的著作《一起生活,兩處工作:雙職工家庭及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中這樣寫道:“以前一個家庭中有一個人負責掙錢養家,另一個人專心做家務;現在則是兩個人都在掙錢養家,沒有人操持家務了。”不用想,你都知道這些家務會落在誰的身上。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迅速成為男性的口號。數據庫LexisNexis對世界上前100名的報紙和雜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關於這一主題的文章數量大幅上升,1986~1996年這10年間只有32篇文章,而僅在2007年一年就高達1 674篇文章(參見圖9)。

圖9 有關“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媒體文章數量在近年來呈激增趨勢

因為與現實生活的挑戰息息相關,“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一理念已經廣為人知,並吸引了諸多關注。

平衡與失衡

人們對平衡的渴望其實不無道理。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每一件事都能按時完成,這多麼吸引人啊!只是這麼一想都能讓我們感到寧靜安謐,也許生活本就該如此。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若把平衡當作中間點的話,那麼中間點以外則意味著失衡。如果離中間點太遠,就意味你處在極端的狀態。選擇中庸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無法為任何事情付出多餘的時間。若想面面俱到,必然每件事都會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中庸有時是可取的,有時卻不行。要懂得什麼時候該選擇中庸,什麼時候要追求極致。究其本質,這便是智慧的真正開端。非凡的成就往往是在與時間的鬥智鬥勇中實現的。


圖10 追求平衡的生活意味著無法在任何事情上追求極致

我們不應該追求平衡是因為奇跡不會在中間點上發生,奇跡只有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才會發生 。可是追求極致必定會帶來真刀真槍的挑戰,我們當然明白成功總在平衡之外,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失衡的人生。


圖11 追求極端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超長的工作時間會影響到個人生活。如果篤信勤懇即是美德,我們就會對工作產生抱怨:“我都沒有自己的生活了。”其實很多時候,事實與之相反。即使工作的觸角沒有那麼長,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時我們也會感到挫敗,感到沒有自己的生活。俗話說,禍不單行。你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擺出較高的姿態,要求頗多,就會讓人十分崩潰,那時我們更會哀號:“我沒有自己的生活!”

時間不等人

我的妻子曾給我講過她的一位朋友的故事。朋友的母親是教師,父親是農民。他們為了保證退休後的正常生活和旅行而省吃儉用,處處精打細算。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每個星期她和母親一起買東西時都會去逛布料鋪,挑一些布料。母親說,以後退休了她就穿著這些布料做的衣服去旅行。

沒想到,母親沒能等到這一天。她在退休前的一年得了癌症,不久便去世了。父親覺得花這些錢心裡很難受,因為那是兩人一起攢的錢,母親卻再也不能跟他一起旅行了。父親去世後,朋友去整理他們的房子,發現有一個櫃子裡放滿了布料——父親一直沒有清理掉這些布料,他丟不掉。這些布料包含了太多的情義,彷彿衣櫃裡裝的都是那些未曾實現的沉甸甸的諾言。

時間從不等人。有的事情必須做到極致,因為等待也許會讓你永遠錯過。

我認識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他在幾十年裡,每天都工作得很晚,週末也常常加班。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在為家人而工作,他相信等到未來的某一天,家人就可以享受他的勞動成果,把以前想做但沒有做過的事情補上,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工作多年之後,他賣掉了公司,興致勃勃地跟我討論他以後的生活。我問他有何感受,他驕傲地說,現在他感覺非常棒。“以前我為工作付出了那麼多,都沒有時間回家,好好和家人在一起。所以,現在我要和他們去度假了,我會彌補以前缺失的時光。你看,我現在錢也有了,時間也有了,我們一定會把多年失去的找回來。”

但是,你覺得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和孩子一起過生日的時光是可以彌補的嗎?給5歲的孩子辦派對,能跟十幾歲的高中生聚餐玩樂一樣嗎?參加小孩子的橄欖球賽跟參加成年孩子的橄欖球賽是一樣的嗎?難道你可以跟上帝商量一下,讓他把時間留住,等到你有空了再來彌補這些無可比擬的美好時光嗎?

當你和時間打賭時,你下的賭注也許是你無法償還的 。即使你勝券在握,也要想想你能否承受得了失去的一切。

和時間玩遊戲,一定會讓你悔不當初。若中間部分處置不當,無法調節生活和工作的關係,這也許會成為最讓你追悔莫及的一件事。你必須懂得,時間是不可逆轉的。

那麼,如果平衡是一個謊言,怎麼做才是正確的?答案是:制衡。

若用“制衡”取代“平衡”,所有的事情就都說得通了。芭蕾舞演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位芭蕾舞演員踮起腳尖起舞,輕盈地在空中跳躍,成為平衡和優雅的典範。但若是細心觀看,你會發現她的舞鞋在快速移動,用微小的調整來保持平衡。由此可見,完美的制衡會給人以平衡的錯覺。

制衡——短線制衡和長線制衡

我們說生活或工作失去平衡,通常是指我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做好或是沒有得到滿足。當一個人專注於非常重要的事情時,總會有其他的事情無法顧及。不管你怎麼努力,每一天、每個星期、每個月、每一年甚至你的一生,總會發現有些事情無法做完。試圖完成所有的事情其實是相當愚蠢的。在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做好之前,你總會覺得事情還沒有結束——這就是失衡感。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你就必須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所取捨,這時制衡就派上了用場。制衡的作用,就是在你走得太遠之前把你拉回來,使你不至於迷失;在你呆滯時敲響警鐘讓你回過神來,畢竟時不我待。


圖12 長時間的制衡能夠幫你獲得非凡的成就

人們的生活可能會因糾結於平衡而陷入困境。一項調查在觀察了近7 100名英國公務員的生活達11年之久後,得出這樣的結論:習慣性地長時間工作是致命的。調查顯示,每天工作超過11個小時(即每週工作超過55個小時)的人,患心臟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67%。因此,制衡不僅會讓你覺得更舒適,更重要的是讓你活得更健康。

制衡有兩種類型:一種介於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一種則存在於兩者之中。取得事業成功的制勝法寶是時間上的無比專注和鑽研,跟加班時間沒有必然關係。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你就必須在繁雜事物中去粗取精,選擇最重要的事情、並為之付出足夠的時間 。如此一來,你只會花零星的時間去應付其他事情,因此嚴重失衡將是不可避免的。至於個人生活,制衡的秘訣則是關注。關注你的心靈和身體,關注你的家人和朋友,關注你的個人需求——如果你想要幸福的生活,上述要素缺一不可。你既不能為了工作犧牲其中任何一項,也不能為了某一項而放棄其他要素。你可以將生活的重心在這些要素中快速地調整,同時兼顧不同的要素,但是不能長時間地對某一要素置之不理。我們的生活需要嚴格的制衡。

失去平衡並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你需要短線調整還是長線調整?”在生活中,你應隨時保持短線調整,避免長時間處於失衡狀態。短線調整能夠讓你顧及所有重要的因素,不至於顧此失彼。在事業中,你需要長線調整。要記住:若要做出一番成就,你就會長期處於失衡的狀態。長線調整能確保你專注於最重要的事,即使其代價是犧牲那些相比之下沒那麼重要的事情。在生活中,所有的要素一個都不能少,都需要顧及;而對於工作來說,取捨是常態。

詹姆斯·帕特森在其小說《蘇珊日記》中對生活與事業的權衡及其重心做了一番巧妙的比喻:“如果把生活想像成一場五球雜耍遊戲,這五個球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誠信。你把球拋到空中,遊戲就開始了。有一天,你會發現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如果掉到地上,它會彈回來;而其他的四個球——家庭、健康、朋友、誠信——都是玻璃做的,一旦掉了下來,就會磨損、破裂甚至摔個粉碎,到時再後悔已來不及了。”

生活是一個尋求平衡的過程

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優先順序。與其說我們在尋求平衡,不如說在選擇事情的優先排序。這樣一來,人們在看待諸多選擇時就會豁然開朗,改變命運的大門也將隨之大開。要想獲得成功就需要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並以此作為行動的指南。為重要的事情不懈努力的時候,你自然會打破平衡的狀態,將時間的天平向它們傾斜 。此時,你面對的挑戰就不再是要不要走出平衡的狀態,因為你必須打破平衡,現在的挑戰是你要為重要的事情分配多長時間。你應該找到工作之外的優先事務,也要清楚哪件事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解決了工作中的首要事務後,你就可以從容地對付生活中的大事了,這樣也不會影響工作。

因此,該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該玩的時候就盡情地去玩。生活就像走鋼絲,如果你把輕重緩急搞混了,就會把事情搞砸。

建議

1. 想像一下一根扁擔挑兩桶水的情景。 把工作和個人生活放在兩個不同的桶裡——這不是為了將兩者分離,而是要達到制衡。而且,工作與生活都有各自製衡的目標和方法。

2. 保持工作水桶的制衡。 把工作當作一門必須掌握的技術或學問,這樣你就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件事上,之後的每一天、每個星期、每個月甚至每年你都將處於失衡狀態。

你可以將工作內容分成兩部分:最重要的事和其他事。把那一件最重要的事做到極致,其他事情過得去就好——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必須這樣做。

3. 保持生活水桶的制衡。 你要明白,生活是由很多內容組成的。若要擁有幸福的生活,則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時間來用心經營。一旦忽視了生活細節,你就會嘗到苦果。因此,你應保持關注,不能放鬆對制衡狀態的把控,這樣才能讓你的生活充滿活力。生活就該如此。

開啟你的制衡模式吧,在生活中優先處理緊要之事,當你有餘力時再處理其他事情。

可以說,精彩的生活就是制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