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 5 你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 >

5 你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

同時做兩件事等於一件都沒做。

——普布裡利烏 斯·敘魯斯

既然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才是關鍵,那麼為什麼還要同時做其他的事呢?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2009年夏,克利福德·納斯試圖回答上述問題。他想看看所謂的“多面手”究竟是如何完成任務的。這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他曾經很“崇拜”那些多面手,並承認自己缺乏這種能力。於是他帶領研究團隊發放了262份學生問卷,以此調查他們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他們將調查對像按結果分為兩類,並推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其工作效率更高。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納斯說:“我原以為他們一定有某種神奇的能力,結果發現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點,實在無法令人羨慕。”他們看起來每方面都可兼顧、如魚得水,好像沒什麼能難倒他們,但就像納斯說的:“多面手做的每件事都不怎麼樣”。

由此可見,同時兼顧幾件事只是一個美好的謊言。

說它是一個謊言,是因為現在大家都把這種做事方式當作效率高的表現。而且目前這種做法十分流行,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這麼做,而且對此不遺餘力。人們不僅談論它,還在談論怎麼掌握這種技巧。有超過600萬個網頁教你怎麼做,招聘啟事也將其列為一項有明顯優勢的能力。有人對它推崇備至,甚至奉為人生信條,其實它只是一個“盲目的謊言”,同時處理幾件事既無效率也無作用。生存於這個以結果為導向的世界,信奉此信條一定會讓你失望。

若嘗試同時做兩件事,結果是要麼根本做不成,要麼兩件事都做不好。你本想提高效率,但這種方式肯定會拖你的後腿,導致效率降低。看看史蒂夫·烏澤爾的總結:“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

心猿意馬

關於人類同時處理多件事務的相關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然而,“多任務處理”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公眾眼裡則晚了40年。最初這個名詞被用於計算機而非人腦。當時計算機10兆赫的處理速度已經超出了人們的認知經驗,需要一個新名詞來形容它同時快速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現在想來,是“多任務處理”這個詞本身,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它本來的意思是多項任務輪流使用一個資源主體(中央處理器),但時間一久,人們漸漸把它解讀成多個任務同時使用一個資源主體(當事人)。這個詞明顯是被曲解了,因為即使是計算機,它在同一時間也只能處理一條代碼。所謂計算機的“多任務處理”功能不過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切換,分別完成每個任務。計算機處理每個任務的時間都很短,讓人誤以為是同時進行,因此,再把人與計算機相提並論,就會產生誤解。

人類確實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比如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嚼口香糖一邊看地圖。但是跟計算機一樣,我們不可能同時專注於兩件事,不然就可能發生悲劇。例如,兩架飛機被安排在同一條跑道上著陸,醫生給病人開錯藥,嬰兒被遺忘在浴缸裡……同時做太多事,可能會擾亂你去做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奇怪的是,現代人恰恰就喜歡給別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並覺得理所當然。例如,孩子邊做功課邊聽音樂,成年人邊開車邊打電話,邊吃飯邊玩於機。我們不是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時做更多的事。 這樣一來,原來做一件事的時間,現在我們希望可以做兩件甚至三件事。

下面來談談工作場景。

現代辦公室內的情景就是一個要求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的地方。你正專注於眼前的某個項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來,問你有沒有止咳含片。辦公室裡的呼叫系統此起彼伏,覆蓋範圍之內無人能夠倖免。郵箱裡的郵件好像永遠都處理不完,社交主頁上還不停跳出信息吸引你的眼球,接著手機也震動著提示收到了新消息。一堆信件還沒有拆,一堆事情還沒有做,面前卻總有人無休無止地問你問題。分心、干擾、中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調查研究顯示,員工每11分鐘就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上。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得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多任務處理”就是一個彌天大謊。桂冠詩人比利·柯林斯說過:“所謂的‘多任務處理’似乎認為我們真能同時做幾件事……聽聽佛教徒怎麼說吧,這叫心猿意馬。”我們自詡為多面手,實際上是在拆東牆補西牆。

切換任務的障眼法

渴望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天性使然。我們的大腦平均每天承載4 000次的“靈光一現”,它當然想盡量多多兌現。但新的想法從產生到注意力轉移需要14秒,同時兌現兩個想法顯然不太實際,而且,從手頭的事情中抽身也只是分秒之念。更何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這種能力可被看作進化的要求和選擇。試想,如果人類的祖先採果、狩獵或者在篝火旁休息時不能覺察野獸的襲擊,那麼人類恐怕早已滅絕了。在事務間游刃周旋,不僅僅是人類的特質,更是生存之道。

但周旋之術並不等同於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能力。

它不過是障眼法罷了。就好比玩魔術球的雜耍藝人看似在同時玩三個球,其實是輪流拋出,再輪流接住每一個球。接、拋第一個,接、拋第二個,再接、拋第三個,一次一個而已。研究者稱之為“任務切換”。

一旦發生任務切換,就有兩件事隨之發生。第一件事是與切換同步發生的:你決定轉移注意力。第二件事比較不易察覺:為接下來要處理的事制定“原則”(參見圖6)。如果這兩個任務相對簡單,比如看電視和疊衣服,那切換起來就輕鬆又迅速。但是,如果你正在做電子錶格,同事突然要和你討論公事,這兩件事切換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圖6 同時做多件事不是節省時間,而是浪費時間

無論如何,重新著手某項任務再回到原始任務總會耗費時間,更糟的是,這個銜接的程度也不好把握。切換任務是要消耗成本的。研究人員戴維·邁耶稱:“多耗費的時間視任務的難易程度而定,就簡單任務而言,時間成本小於等於25%,而複雜任務的成本則高達100%或以上。”許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為此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

一心不可二用

那麼,如何同時做兩件事呢?答案很簡單:分開處理。我們的大腦有不同的通道,可以分別處理不同的信息。這就是你能一邊說話一邊走路的原因,兩個通道互不影響。但需要提醒你的是,你的注意力不是兩邊兼顧的,這相當於兩個動作一個在台前、一個在幕後。如果你正和人討論如何安全地讓一架噴氣機降落,那最好還是停下來別走路了。或者,你正在峽谷上過吊橋,那你還是不要聊天了。同時做兩件事是有可能的,但同時專注於兩件事則是不可行的。就連我的愛犬馬克斯也懂得這個道理,每當我為電視籃球遊戲分心時,它就會猛蹭我一下以示提醒。

人們的誤解還源於我們的某些身體機能不需要用意識控制也可同時運轉。此言不虛,但想法略有偏差。有的器質性動作如呼吸是由特定的大腦區域管轄的,它與注意力區域分工明確,因此兩者並不衝突。當我們提及“焦點”和“首要”的時候,才會觸動注意力通道——前額葉皮層。啟動專注機制類似於聚光於某個點。兼顧兩個點不是不可能,不過這需要你“分散注意力”,而且不能出錯。兩件事一起做,注意力會被分散;三件事一起做,則必有一失。

兼顧兩頭的潛在風險在於,其中一件事可能需要大量的注意力,或者搶佔已在使用中的腦通道。當你聽愛人向你描述客廳重新裝修之後的樣子時,你的視覺皮質便在腦中為你勾勒出一幅畫面,如果這時你正在開車,視覺通道受到新沙發、雙人座椅等圖像的干擾,就可能導致你忽略前方的緊急情況。因此,兩件重要的事千萬不能一起做。

由此可見,同時做兩件事意味著主動分散注意力、減少對收益的期待。下面簡單列出“多任務處理”的弊端:

1. 大腦的潛能是無限的。要分區充分利用,也要做好浪費時間和降低效率的準備。

2. 切換至另一項任務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就越難回到原始任務上,這樣虎頭蛇尾的事只會越積越多。

3. 在不同的任務之間來回周旋將耗費時間,這些零碎時間會積少成多。研究顯示,我們在一個工作日內平均有28%的時間浪費在任務轉換上。

4. 習慣性“多面手”無法準確地估計完成一項工作的確切時間,他們的預計往往比實際耗時長。

5. “多面手”更容易犯錯。他們總輕信新信息,卻對更有價值的舊信息視而不見。

6. “多面手”的私人時間較少,憂慮和壓力較多。

調查結果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同時處理多件事會導致更多的失誤、做出更多錯誤的選擇、增加壓力。而且,我們還是會明知故犯,或許它的吸引力實在太大。通常,員工在工作時,平均每小時切換窗口、查閱郵件、使用其他程序共計37次;而且他們越是處於精神不集中的狀態,越是容易分心,又或許是它引起的興奮讓人上癮——不停地切換手頭的事務會讓人產生緊張感,而且大腦突然分泌大量多巴胺,這樣的感覺也會導致依賴。所以,沒有多巴胺分泌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無聊。不管怎樣,結論很明確:同時處理幾件事會降低我們的效率和反應速度。

失魂落魄

2009年,《紐約時報》記者馬特·裡克特憑借其系列報道《失魂落魄》獲得了普利策獎,報道的主題是駕駛時發短信、使用電話的危險。他發現,分心駕駛每年可直接導致16%的交通死亡率以及50萬起交通傷害事件。隨便一個電話都會使你的注意力降低40%,其影響等同於酒後駕駛。基於這些事實,許多國家和城市都禁止駕駛員開車時打電話。這一規定有理有據,即使你感到於心不忍,也絕不能縱容孩子在駕車時打電話。一不小心,你的愛車就會成為凶器、變成廢鐵;一絲分心,就會導致車毀人亡。

我們都知道工作時分心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我們都希望機長專心駕駛、醫生專心做手術。同樣,如果有人在工作時三心二意,我們就認為他應該受罰。我們期待專業人士業務嫻熟、認真負責,但在要求自己的時候,就降低了標準。難道我們不在乎自己的工作質量,不想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嗎?為什麼我們做緊要事的時候還會分心呢? 雖然我們的日常工作不像外科醫生做心臟搭橋手術般關乎性命,但它關係著我們自身或者他人的成功。因此,你的工作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或許在當下看來,你的工作的重要性並不彰顯,但各行各業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每個人不僅要完成任務,還要兢兢業業。試想一下,你若不珍惜,那麼每天1/3的時間日積月累起來,對自己、對他人、對事業的損失將會多麼大?想清楚這一點,你就會明白,如果不改變這種工作方式,你的事業將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殃及他人。

就工作而言,心不在焉都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作家戴夫·克倫肖這樣寫道:“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人和事最值得我們重視。如果你只願付出一部分關心及零碎的時間,若即若離,那麼你失去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與他人的聯結。”每當我看到一對情侶用餐,一方努力溝通,而另一方卻在桌下玩手機時,我就會想起這段話。

建議

1. 分心是天性。 精神無法集中時不要過分自責,人人都會走神。

2. 同時做幾件事會得不償失。 無論個人生活或者工作,分心都會導致選擇錯誤、致命的損失和不必要的壓力。

3. 分心減少成效。 同一時間裡做太多事,就會什麼也做不成。把你分散的注意力收回來,用在最重要的那件事上。

若要“只做一件事”的方式發揮其魔力,你就不能認同同時做幾件事的處事方式。此法雖可行,但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