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不要暴露了自己 >

不要暴露了自己

        春秋時期,掌握晉國國政的幾個權臣發生爭鬥,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發動了對趙襄子的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智伯決水淹了趙襄子據守的晉陽。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滅一支大軍啊!」魏桓子此時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桓子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康子的都邑平陽。

        回來後,智伯的族人智過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是從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們領導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趙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他二人看著水流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要反叛還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卻把智過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有人進讒言,為趙氏遊說,讓您懷疑我們而鬆懈對趙的攻伐。不然的話,我們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智過進去見智伯說:「大王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凝重急速離去,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實情的緣故。」

        戰爭進行到最後關頭,趙襄子岌岌可危,於是派家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私會韓、魏二人,成功說服二人聯合攻智伯,並約定晚上殺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軍隊。

        這時智伯仍蒙在鼓裡。趙襄子在夜裡派出軍卒殺死智伯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晉水沖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正面攻擊智軍。智軍為水所淹,已亂作一團,韓、魏二家又從兩邊夾擊。趙襄子殺死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戰爭開始的形勢是對智伯有利的,因為他不僅有強大的軍隊和兩個盟友,還佔據了地利之便。但是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大跌眼鏡:智伯眾叛親離而身死國滅,趙襄子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晉陽城,而且反敗為勝。我們暫且不談魏宣子和韓康子的背叛有沒有道理,僅從智伯的保密能力來看,如果不敗給趙襄子,那才叫沒有天理呢!

        《周易》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強調的是守密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的重要性。翻開中國歷史,凡是將領失敗,軍隊覆亡,大都沒有脫離孫子所說的五大原則一一「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也就是說,身為將領所面臨的危險從古至今不出這五種狀況:抱定必死信念,很容易被誘殺;有貪生想法的將軍,注意力都往往都集中於逃生之路,很容易被誘捕;假如很容易動怒,就可以藉激怒他來癱瘓他的戰鬥力;如果他很愛惜美好的名譽,那就可以用「抹黑」的方式修理他;假如軍隊標榜「愛民」的話,那你就用平民去騷擾他。

        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一個很愛發脾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激怒而墜人圈套;一個極端愛惜名譽的人一旦被抹黑,一定到處向人澄清:「我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都去為保衛名譽而戰吧。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深密心態絕不可完全暴露,特別是當自己有所偏執的時候,更應瞭解這其中的人情危微,時時刻刻注意不暴撂出來。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讓對手看出來,往往成為對手攻擊你的利器,包括「廉潔」、「愛民」這些正面的品德。

        為了不暴露自己的偏執,保持開放性的思維是必要的,為了鼓舞士氣,可以讓部屬抱持必死的決心,但是身為主將必得有死裡求生的規劃。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可有「幸生」的想法,而必須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度。

        器量淺狹的人易喜易怒,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上,而不是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洩,如此才不會輕易暴露自己。同時也必須知道,所謂的「廉潔」、「愛民」這種美德重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如果過分標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總之,在博弈中,任何信息的效用有賴於其獨享性,如果一個信息被充分共享的話,它的優勢和效用就被「磨光」了。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保密,不讓對手獲得任何可能識破我方策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