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被人耍弄的楊修 >

被人耍弄的楊修

        世事如棋局,而棋局是可以用博弈思維加以概括的。比如過分的「騙著」,與「本手」之間,一般都會選擇本手。因為著法過分如不遇反擊可能佔到便宜,如遇反擊則可能虧損。因此如果棋力相當,則應考慮到對手的反擊手段。對手也同樣考慮到,在追求利益中不可能佔盡便宜。

        三國時期,曹操的兩個兒子為了奪嫡而明爭暗鬥。

        曹植在文學才華上比曹丕更佔優勢,但是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卻稍遜一籌。兩人身邊智囊團的構成也不一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晉書》上說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此四人中,司馬懿和陳群的謀略是眾所周知的,而吳質不僅文才頗佳,心機也十分深沉。曹植的智囊則是清一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之流老謀深算,這樣在鬥爭中自然就差了一截。

        有一次,曹操和眾位幕僚商議,想立曹植為世子。曹丕聽說了,就密請吳質到他府中商量對策。因曹操對封侯諸子有嚴格禁令,不讓他們與現任官屬交好。曹丕為了不被人發覺,就讓吳質藏在一個大筐裡,上面放些布匹,別人問起,就說是布匹,用馬車把吳質拉進了曹丕府中密謀。

        不料,這件事偏偏被楊修知道了。楊修是曹植的智囊之一,當然希望曹植能當太子,於是就跑去向曹操告密。曹操於是決定派人到曹丕府前檢查。但是楊修沒有想到,曹操周圍又有人將楊修告密之事馬上通報給了曹丕。曹丕聽了以後十分害怕,慌忙告訴了吳質。吳質說:「不用擔心,明天用大筐裝上布匹拉到府裡來,迷惑一下他們。」

        第二天,曹丕就按吳質所說的話去做了。曹操派去的人檢查後發現全是布匹,就回去把情況報告了曹操。曹操反而懷疑楊修故意陷害曹丕,對他十分不滿。

        冷戰期間,蘇聯人和美國人談判尋求逐漸一步步地裁軍,但是,每個超級大國的軍事實力卻都雲山霧罩,以致雙方都不確切地知道他們所面臨的局面:他們不知道對手準備犧牲什麼,也不知自己會從中撈到什麼好處。例如,由於不知道俄國人擁有多少枚導彈,所以美國人無法知道,關於拆除其中100枚導彈的一項協議是否有意義。在這種博弈中,一位玩家如何行事能夠暴露出他都知道什麼。如果蘇聯很快就同意削減100枚導彈,這也許表明,它的導彈武庫規模要比美國所猜測的大。抑或也許是,蘇聯只是想讓美國這樣想。

        這樣的猜測同樣發生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準備階段。

        當時,有些國際關係學者猜測,薩達姆‧侯賽因對待武器核查所奉行的是一項與蘇聯人相似的戰略。後來美軍佔領伊拉克以後進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卻沒有發現任何實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為武器核查人員提供的,又似乎是最無可奈何的合作。也許,這位伊拉克獨裁者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掩蓋一個令他感到有些難以啟齒的事實,即他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東西。而美國即便知道這樣的事實,也樂得將錯就錯地把自己的戰略實施到底。如果真的是這樣,薩達姆執行了一個很不明智的策略,並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我們把目光從國家間的博弈轉向日常生活當中。

        約翰到酒吧喝酒,旁邊有一群人在打賭很熱鬧,於是他便也湊過去看看熱鬧。其中有一人說:「信不信我用我的牙齒咬我的右眼睛,誰敢打100元的賭?」很多人都表示懷疑。約輸走進人圈,拿出100元說:「好吧,我來跟你打賭!這不可能。」可是他的話還沒說完,那個人就把錢揣進口袋裡,然後取下右邊的玻璃假眼,送進嘴裡咬了咬。

        自認倒霉的約翰剛想走,那個人又跟他說:「我給你一個回本的機會。」約翰問:「什麼機會?」那個人笑著說道:「我們再打200元的賭,信不信我還能用牙咬我的左眼?」約翰仔細看了看,斷定他不可能兩隻眼睛都是假的,於是一咬牙說道:「好吧!」然後拿出錢來。那個人又立馬把錢揣進口袋裡,約翰還未來得及生氣,只見那個人取出嘴裡的假牙咬了咬自己的左眼。

        這個例子聽上去也許有些極端,當然沒有人會打這麼一個愚蠢的賭。

        其中的策略啟示在於,其他人的行動向我們提示了他們究竟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利用這些信息指導我們自己的行動。當然,我們應該將這些信息,連同自己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綜合起來加以利用,運用全部策略智蕙,盡可能獲取整個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