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善用自己的弱點 >

善用自己的弱點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逢酒必飲,每飲必出事端,這應該是張飛自身的一大弱點。

        前面十幾回中,張飛的這個弱點常常會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比如十四回中,張飛酒後痛打曹豹。曹豹深恨張飛,回家後連夜差人繼書一封送給呂布,勸呂布引兵來襲徐州,不可錯此機會。呂布看見書信後,便帶領大軍進發徐州。張飛那時酒還未醒,不能力戰呂布,只得從東門逃出,把徐州丟掉了。

        然而到了第七十回,張飛智取瓦口隞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張合率兵三萬進攻巴西,傍山險分別建立宕渠寨、蒙頭寨和蕩石寨。張合於三寨中各分軍一半出征,留一半守寨。張飛接到探馬消息,急喚雷銅商議。雷銅說:「閬中地惡山險,可以埋伏。將軍引兵出戰,我出奇兵相助,合可擒矣。」張飛與雷銅兩下夾攻,大敗張合,並連夜追襲,直趕到宕渠山。

        這時,張合利用地勢分兵守住三寨,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張飛令軍士大罵,但張合就是不出來,令張飛無計可施,雙方相拒50餘日。後張飛就在山前紮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

        劉備得知後,同諸葛孔明商議,孔明笑著說:「原來如此!軍前恐無好酒;成都佳釀極多,可將五十甕作三車裝,送到軍前與張將軍飲。」玄德說:「吾弟自來飲酒失事,軍師何故反送酒與他?」孔明笑道:「主公與翼德做了許多年兄弟,還不知其為人耶?翼德自來剛強,然前於收川之時,義釋嚴顏,此非勇夫所為也。今與張合相拒五十餘日,酒醉之後,便坐山前辱罵,旁若無人;此非貪杯,乃敗張合之計耳。」

        後來,張合果然以為張飛大意輕敵,引兵從山側偷偷進攻張飛的營寨,不料被張飛殺得大敗。張飛奪得三寨,大獲全勝。

        張飛的這一策略行動說明,他在戰爭中已經鍛煉得成熟起來,學會了用自己的弱點來麻痺迷惑對手。

        現實博弈與理想博弈的區別在於前者的行動中有更多的規律性,不論是固有的偏好,或者在訓練階段和利用階段,都會形成規律性的行動。至於規律的簡單程度和持續時間則決定於博弈參與者中弱智一方的智力,他的智力越高,則規律越複雜,持續時間越短;極限情況就是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人,規律少到根本無法利用。

        在現實博弈活動中,參與者之間往往對自己和對方的優勢及弱點都瞭如指掌,而且往往會想方設法地加以利用,把弱點作為突破對方防線的重點。正因如此,也就提供了策略欺騙的基礎。

        一個人的特點及習慣最容易讓對方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這樣的例子在三國中有司馬懿判斷諸葛一生不曾用險,諸葛評價曹操雖精謀略但不識詭計等。在一場比賽中,選手的特點幾乎被對手調查得很詳細,但若他在一些細小處進行出其不意的變化,反容易贏得主動。

        在現實博弈中,參與者都會想方設法地去猜測對手的策略,以圖打破平衡。基本策略就是:先隨機出正反面,維持一個平局的局面,同時盡量從對方的行動中尋找規律,當捕捉到這種規律時就利用它。這有些像守在堡壘後面,觀察敵人動態,敵人一旦出現破綻就伺機進攻。此所謂「以靜制動」,「先求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但是如果雙方都採取這種保守策略,博弈將永遠維持在平衡狀態,必須有一方首先走出堡壘,按某種規律行動,誘使對方也走出堡壘,這時才能開始一場真正的鬥智。其實先走出堡壘的一方只是打破了平衡,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博弈仍然是平衡的。這時的局面是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一方其實是表面上的防守方,因為他在努力發現對手行動的規律性,而設規律的一方則是在誘使對方走出堡壘來捕捉自己的規律,在捕捉自己規律的同時,對方的行動就也帶有規律了。

        一個善用策略行動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對手對自己習慣及固有特點的瞭解,出其不意,把對手誘入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