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信息決定博弈結果 >

信息決定博弈結果

        《郁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以養猴為生的人,當地人稱他為狙公。他白天必定在庭院將猴子分成幾組,讓老猴子率領它們到山裡去,採摘草木的果實。猴子把果實上繳了以後,狙公只拿出1/10來餵他們。如果有的交的數目少,還會被施以鞭杖。這些猴子因為懼怕,雖然十分痛苦,但是卻沒有任何辦法。有一天正在採摘果實的時候,一隻小猴子突然對眾猴子問道:「山上的果實是狙公栽種的嗎?」猴子們都回答說:「不是,天生的。」小猴子接著問:「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要被他利用,並且受他的剝削呢?」小猴子的話還沒說完,眾猴子都醒悟過來。當天晚上,它們一起等狙公就寢後,拿出狙公平日積蓄的果實,呼朋喚友地進入了樹林之中,不再回去了。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的狙公,終於因飢餓而死。

        在這個故事中,劉伯溫把這位狙公比作玩弄權術的統治者,他評論說:「人世間有以權術驅使民眾而無道理和法度的人,就如同狙公一樣吧?完全是民眾沒有覺醒,一旦得到啟發,權術就到頭了啊。」但是,把狙公之死僅僅歸結於權術的破產是不夠的。實際上,使他變得一無所有的,恰恰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狀態的改變。

        謝林曾經在《衝突的戰略》中,提到一個強盜的故事。

        一天,一個持槍的強盜進入了一所房子。房子的主人在聽到樓下的響動之後,同樣持槍一步步向樓下走來。於是,危機和衝突發生了。

        上述危機顯然會導致多種結果。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強盜平靜地空手離開房子(一個見義勇為的讀者甚至建議勇擒強盜,繩之以法)。此外,一種可能的結果是,主人擔心強盜盜竊財物而首先射擊,致使強盜身亡;另一種可能的結果是,強盜擔心主人會開槍射擊,而首先射擊,導致主人身亡。第二種可能結果的出現,顯然對房子的主人而言是最糟糕的,因為他不僅失去財物,而且還喪失了生命。

        對於各種可能的結果,其引發的原因卻可能有無數種。例如,對於強盜死亡這一結果,除了主人擔心財物受損而首先開槍射擊外,還可能出於對強盜可能因恐懼而射擊的擔心使主人先發制人,等等。更有意思的是,主人先發制人的動機可能是對強盜先發制人的擔心,諸如此類。

        如何成功解決衝突和化解危機?按照謝林的觀點,信息的把握和傳遞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如果持槍的主人經過在黑暗中靜靜地觀察,發現強盜的手中並沒有槍;或者持槍的強盜發現主人毫無準備地衝下樓,則事態的進展會有利於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但如果雙方都瞭解對方持槍的事實,則主人向強盜傳遞「只是想把他趕走」的信息(或者強盜向主人及時傳遞只想圖財、無意害命的信息)就變得十分重要。

        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在研究中發現,博弈的參與人對信息的掌握通常是不對稱的.如果博弈只發生一次,則無疑具有信息優勢的人會獲得作為信息租的收益;但如果博弈是重複進行的,則今天利用信息尋租者必定會在尋租過程中洩露其所擁有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程度就會減輕,這又是重複博弈之所以會改進資源配置狀態,使人與人的關係走向'公平和諧的原因。

        信息披露會改變雙方的資源配置情況,進而改變博弈的結局,這一點是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了的。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中,由於龐大的軍費開支給法國政府造成的沉重負擔,戴高樂總統決定同本‧貝拉領導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談判,以便盡快結束這場戰爭。談判在秘密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只等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正式宣佈會談正式開始。當時法國駐阿的殖民軍軍官們聽到這一風聲後,為了阻止戰爭的和平結束,密謀組織兵變。

        戴高樂得知這一情況後心急如焚。但是阿爾及利亞遠在非洲,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時居然沒有什麼良策來應付。這時,一位幕僚給戴高樂出了個似乎不著調的主意:把幾千台簡易晶體管收音機發到駐阿部隊中。軍官們認為,在蚊蟲肆虐的熱帶兵營裡,讓士兵們聽聽法國流行歌曲,是一件好事,因此也沒有干涉。

        然而,在正式宣佈會談開始的那天夜裡,法國士兵們從收音機裡聽到的卻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戴高樂的聲音:「士兵們!你們面臨著忠實於誰的抉擇。我就是法蘭西,就是她命運的工具。跟我走,服從我的命令……」講話的內容和用語,同戴高樂當年流亡國外指揮反法西斯鬥爭時,所發表過的廣播講話完全一樣。這些士兵過去跟著戴高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今天自然仍跟他走。第二天早展,軍官們發現大部分士兵對事態的真相已經一清二楚,只能放棄了兵變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