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不確定性帶來風險 >

不確定性帶來風險

        在前蘇聯解體前的一段時間裡,社會經濟病人青肓,改革也屢屢失敗。總統戈爾巴喬夫便遭遇了記者的苦苦追問,在屢次解釋無效後,他選擇向記者講了個笑話:「有一個總統,擁有100個情婦,其中一個有艾滋病,不幸的是,他找不出是哪一個;另一位總統,擁有100個保察,其中一個是恐怖分子,但一樣不幸的是,他也不知道是哪一個。」戈爾巴喬夫頓了頓,望向記者自嘲地說:「而戈爾巴喬夫的難題就是,他有100個經濟學家,其中一個是聰明絕頂的,但同樣不幸的是,他也不曉得是哪一個。」

        上面這個故事說明:正是因為參與博弈者掌握的信息並不完全,往往有很多私有信息的存在,其決策結果必然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管是對未來、現在或過去的任何決策,只要是我們不知道確切結果的都具有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可分為兩大類:主觀不確定性和客觀不確定性。主觀不確定性是指決策者由於有關資料的缺乏而不能對事物的態度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卻是其他掌握資料的人可以有的。和主觀不確定性相關的信息常常具有不對稱性。對個人來說,擁有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正確決策。對社會來說,信息越透明,越有助於降低人們的交易成本,提高社會效率。但是客觀現實卻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壟斷事物狀態的信息,而另外絕大多數人則缺乏事物狀態的信息。

        客觀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狀態的客觀屬性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對此,人們可以通過認識去把握客觀規律。但是,認識本身並不能消除這種不確定性。

        當存在不確定性時,決策者的決策就具有風險。不確定性和風險有密切的聯繫,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直觀上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可能出現的結果越多,這件事情就越具有不確定性;結果越不明確,不確定性的存在就越顯著。最扣人心弦的不確定性,可以稱為懸念。

        懸疑小說作家希區柯克曾經給懸念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如果你要表現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便只能拍到一個十分呆板的炸後一驚的場面。另一方面,雖然你是表現這同一場面,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面的定時炸彈,那麼你就造成了懸念。

        風險的必要條件是決策面臨著不確定性的條件。當一項決策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時,其所具有的風險是:從事後的角度看,事前做出的決策不是最優的,甚至是有損失的。決策的風險不僅取決於不確定性的大小,而且還取決於收益的性質。所以,通俗地說,風險就是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由於不確定性因素而造成的決策損失。與此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絲絲入扣的分剝,把各種不確定性變成相對確定的東西,即便並沒有降低風險,但是卻可以使這種風險對人們的影響變小。

        在美國有一則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徵兵廣告,既幽默又智慧。這則徵兵廣告出台後,收效十分明顯,改變了死氣沉沉的徵兵局面,使許多青年踴躍應徵人伍。徵兵廣告的內容如下:

        「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應徵人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沒戰爭,沒戰爭有啥可怕的?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上前線後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為你已經死了。」

        這份別出心裁的徵兵廣告出自於一位著名心理學家之手。媒體記者採訪了他:「為什麼這份徵兵廣告能深入人心,取得這麼好的效果?」他回答說:

        「當人們有了接受最壞情況的思想準備之後,就能應對和改善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掌握影響未來的所有因素,這使得做確定性的決策變得困難重重。信息本身的價值正在於此。信息的搜取有可能增加決策者的收益,其價值就可以用獲取信息後可能增加的收益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