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偷梁換柱來還價 >

偷梁換柱來還價

        戰國時,秦王準備發兵攻打周國,秦國臣民都不贊同。於是應侯范雎對秦昭王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公孫弗忌,認為他的鄰居老弱可欺,便決定把他的財產弄過來。這一天,他把狐朋狗友全部召集到一起,慫恿他們去偷盜鄰居的東西。可是同夥卻因為害怕而不願意去幹。第二天,他又把他們叫來,出主意說,不妨去威脅鄰居,讓他把東西交出來,但是同夥中仍然有半數反對。最後,公孫弗忌終於想了一個辦法,他提出與鄰居去喝酒應酬,在酒席上騙走他的財物。他的同夥一聽這個建議,都興高采烈地予以贊同。

        講完這個故事,應侯對秦昭王說:「公孫弗忌提出的三種方式,同樣是用不道德的手段來謀奪財物,可是他的同夥卻有同意不同意之分。為什麼呢?無非是害怕偷盜和脅迫的名聲太壞而已。現在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並沒有壞到像桀紂那樣的地步,秦國卻準備毫無理由地去攻打他,會是什麼名聲呢?所以國內的臣民都不願意啊。」

        對於本質毫無差別的幾種行為,只是因為方式的不同,得到的反應就不同。這個故事的啟示就在於,如果在談判中無法用強硬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完全可以改用一種比較緩和的方式,把注意力吸引到方式的轉換上,從而策略性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十六計》第25計名為「偷梁換柱」:「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所謂梁是房屋建築中的水平方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在木結構屋架中,通常按前後方向架放在柱子上。柱是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用來支撐橫樑。梁和柱在房屋建築中,就像所有事物的關鍵與精華部件一樣,起著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如果在博弈中運用某種策略,暗中更換對方所追求的利益的關鍵部分,就可以巧妙地改變事物的性質和內部結構,使自己輕而易舉地得到對方本來會錙銖必較的關鍵利益。

        美國著名的衝突管理專家、貝勒大學教授弗雷德‧查特曾經代表一家公司與工會進行談判。在談判中,查特教授得知該公司總裁在與工會領袖談話時發表了不當言論,對方勃然大怒,嚴正提出總裁應公開道歉。同時,總裁也覺察到自己失言,準備公開道歉。

        針對這一情況,查特對工會領袖說:「我瞭解公開道歉對於雙方的重要性,一定盡力去幫助你們爭取,但我不能給你們什麼保證。不過,如果你們希望我去爭取這件事,你們是否應該在其他事情上與我合作?」過了幾天,查特教授又把他的條件明確化,要求工會在關於增加工人工資和福利問題上做出讓步。他說:「如果我能爭取到總裁的公開道歉,有關我向你們提出的工資福利問題,你們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工會當時只關注總裁是否思意公開道歉,挽回自己的面子,而對於增加工人工資和工人福利兩個問題一時並未在意。

        經過進一步談判,最後終於達成協議,公司方面由總裁公開道歉,而工會方面卻在工人工資和福利的要求上做出了重大讓步。

        究竟是哪一方獲得了成功,是公司呢,還是工會方面?答案不言自明。

        談判者應該將所有有關共同利益的問題放在一起進行討價還價,利用各方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程度的不同,達成對大家來說都更有利的結果。因為,許多這樣的問題雖然在理論上可以簡化為金錢總數問題,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在於,即各方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程度可能各不相同。

        將各種問題混合起來的做法,也使得利用其中一個博弈回合為另一個回合為提供彈藥成為可能。比如,美國威脅日本說,準備結束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任憑日本面對入侵的風險而不顧,也許可以在迫使日本打開進口市場的談判中做出更大的讓步。美國當然不會坐視日本遭到入侵,因為那樣並不符合它的利益;它那樣說不過是一個威脅而已,目的是迫使日本在經濟方面表現得更合作一些。因此,日本可能堅持要把經濟與軍事分開談判。

        在上面工會與公司的談判中,其所以取得這樣的結果,在於查特教授抓住公司總裁向工會方面道歉這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和總裁本人也準備滿足工會這一要求的情況,把他們打包成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並且有意把道歉問題看得十分重要,而把真實的企圖——降低工會方面對於工資及福利的實質問題隱藏在這個細枝末節之中,使工會方面沒有看清問題的本質,從而取得了真正的勝利。如果工會方面看破這一點,即使是十分注重道歉問題,但是堅持把道歉與工資福利方面分開來解決,那麼公司也不會這麼容易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