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不要去看碗背面 >

不要去看碗背面

        一位母親讓孩子拿著一個大碗去買醬油。孩子來到商店,付給賣醬油的人兩角錢,醬油裝滿了碗,可是提子裡還剩了一些。賣醬油的人問這個孩子:「孩子,剩下的這一點醬油往哪兒倒?」「請您往碗底倒吧!」說著,他把裝滿醬油的碗倒過來,用碗底裝回剩下的醬油。碗裡的醬油全灑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知,捧著碗底的那一點醬油回家了。孩子的本意是希望母親讚揚他聰明,善用碗的全部。而媽媽卻說:「孩子,你真傻。」

        實際上,很多人都在扮演那個故事的孩子,自作聰明地企圖把碗的全部空間都用上,期望可以把醬油全部拿回家,最後卻因小失大,捧回家的卻是一個倒扣著的碗,而碗裡面醬油已灑光了。也許不是醬油這類可見的東西,我們不知自己曾經潑灑了什麼,但必定是彌足珍貴的。

        上面那個孩子打醬油的故事還有第二部分。

        他端著一碗底的醬油回到家裡,母親問道:「孩子,兩角錢就買這麼點醬油嗎?」他很得意地說:「碗裡裝不下,我把剩下的裝碗底了。你著什麼急呀,這面還有呢!」說著,孩子把碗翻過來,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灑光了。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即使聖賢如孔子,也還是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可是做錯了以後應該如何面對,卻直接關係到為錯誤付出的代價。

        一旦做錯了一件事,這件事也就算結束了。我們在檢討過之後,就必須全力以赴地去做下一件事。人生就像跨欄賽,我們不應該碰倒欄杆,但是少碰倒一個欄杆也不會有額外的加分,我們只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跳過去就是了。如果一味地為碰倒的欄杆而惋惜和後悔,最終的成績必然會大受影響。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發人沉思的故事。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動身前,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聽說本族有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征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回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他拆開信封,裡面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既然已經錯了,就不要一味地懊悔,在錯誤中不停地纏綿,而必須要有「不悔」的勇氣與智慧,放棄那些已經無可挽回的東西。要幫助自己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轉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考慮在沒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會如何決策,是一個很有效的「藥方」。

        你以每股8元買進一支股票,但現在價格是每股6元,你應該拋售嗎?做這個決策時,你要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每股4元或者每股2元買入這支股票的,我會如何決策呢?如果打算賣掉的話,就證明你對這支股票的前景並不看好,所以最好還是拋了它。如果你看好這支股票的前景,那你現在就不應把它出手。在一些大的項目上面,實際上也應該動用這種思維方式。

        億萬富豪張果喜原計劃在海南投資兩億元,興建果喜大酒店。在工程興建一半時,正趕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海南的旅遊市場也隨之不景氣。張果喜說:「當時我意識到,海南的旅遊市場還需要幾年的調整期,此時如按計劃繼續投資,定會給企業帶來高額虧損。」

        當你知道已經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時,就不要再對已經投入的成本斤斤計較,而要看對前景的預期如何。對前景的觀望,使張果喜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暫時放棄。

        當你知道有些醬油已經灑掉了,無法挽回了的時候,最明智的就是抑制住把碗再翻過來的衝動。因為這種衝動,有可能把你剩在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搭進去。

        為了平衡,我們既不要被太多的選擇所困擾,也不要為那些做過和沒有做過的事情而難過。從我們當下所做的事,當下所在的地方尋找成功,關鍵就在於端住自己的碗,不要試圖去看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