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鷸蚌相爭的困局 >

鷸蚌相爭的困局

        在藩鎮和宦官夾縫中,唐王朝中央政府又出現朋黨之爭,使唐王朝的命脈懸於一線。9世紀20年代後,唐朝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分裂為兩個政客集團,一稱「李黨」,一稱「牛黨」。李黨的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紳、鄭覃;牛黨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李黨多是出身高貴門第和士族世家,而牛黨多是出身寒門的進士。

        唐朝政府在朋黨鬥爭的26年間(821~846年),人事變動極其混亂,幾乎每一年都要發生一次「轟然而至」和「轟然而去」的浪潮。李黨當權則李黨黨羽彈冠相慶,全部調回中央任職,牛黨黨羽則掃地出門。牛黨當權亦然。比如到832年,牛僧孺被迫辭職,李德裕人朝後,出現了一個能使兩個政客集團和解的很好的機會。身為牛黨的長安京兆尹杜棕向李宗閔建議:由李宗閔推薦李德裕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知貢舉,李宗閔不同意。李德裕出身士族世家,雖然恨透了考試制度,並故意炫耀他不是進士出身,但其實內心何嘗不羨慕?只有杜棕洞察到這個秘密,所以出此建議,企圖使世家與寒門在李德裕這裡融合。可惜李宗閔沒有這種智慧。杜棕又退而求其次,建議由李宗閔推薦李德裕擔任地位跟宰相相等的御史大夫。

        李宗閔勉強同意,杜棕就去通知李德裕。李德裕聽後驚喜不已,感激得流下眼淚,連連請杜棕轉達對李宗閔的感謝。然而李宗閔到底沒有這種胸襟和見識,他又聽從了給事中楊虞卿的意見,變了卦。李德裕認為受到戲弄,怨恨更深。從此和解的機會一去不返。

        從此以後,每一個黨派都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力求把對手斬草除根,不給對手喘息機會,於是一場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戰爭把朝廷變成了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但是最後得到的,卻是一種「驢子式的勝利」。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驢子和驢夫」的故事。驢夫趕著驢子上路,剛走一會兒,就離開了平坦的大道,沿著陡峭的山路走去。當驢子貼近懸崖時,驢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過來。可驢子拚命掙扎,驢夫抓不住,一下子讓驢子滑了下去。驢夫無可奈何地說道:「你勝利了!但那是個悲慘的勝利。」

        如果凡事一定要爭個輸贏勝負,那麼必然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在政壇也隨處可見。在這方面,西方政壇上「費厄潑賴」式的寬容,也就是網開一面避免把對手逼人死角的政治鬥爭,相形之下顯得更為可取。這不僅是一種感性和直觀的認識,而是有著博弈論的依據。

        這種依據就是鬥雞博弈。在這種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雙方獲利。特別是佔據優勢的一方,如果具有這種以退求進的智慧,提供給對方迴旋的餘地,也將給自己帶來勝利,那麼雙方都成為利益的獲得者。

        有時候,雙方都明白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也都不願意成為犧牲者,可是他們往往又過於自負,覺得自己會取得勝利。所以,只要把形勢說明,讓他明白沒有穩操勝券的能力,僵持不下的鬥雞博弈就會被化解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現實中運用博弈論中的鬥雞定律,是要遵循一定條件和規則的。哪一隻鬥雞前進,哪一隻鬥雞後退,不是誰先說就聽誰的,而是要進行實力的比較,誰稍微強大,誰就有更多的前進機會。但這種前進並不是沒有限制的,而是前進和後退都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是兩隻鬥雞都能夠接受的。一旦超過了這個界限,只要有一隻鬥雞接受不了,那麼鬥雞博弈中的嚴格優勢策略也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