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豬圈裡的跟隨策略 >

豬圈裡的跟隨策略

        在《孫子兵法·軍爭篇》中,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然而,先一步下手固然可以獲得一定的優勢,但是如果不能把這種優勢轉化為最後勝利的推動力,那麼反而會陷人被動,給對方造成機會。兩個拳師捉對廝殺的時候,一個往往退讓一步,而另一個則氣勢洶洶,一上來就使出全副本領。那麼決定最終勝利的,卻往往是策略地保存自身實力的一方。

        我們看一下智豬博弈就能明白這一點,小豬的優勢策略就是坐等大豬去踩踏板,然後從中受益。換句話說,小豬在這個博弈中具有後動優勢,大豬不踩踏板,小豬的損失不會更多。大豬不踩,雙方都沒得吃;大豬踩踏板,小豬可以多吃。

        不過在現實中,選擇後發策略的未必就是實力較弱的小豬。《水滸傳》中有一段描述,在柴進家中洪教頭要與林沖較量,他使出畢生功夫,大叫著向林衝進攻。林沖退後幾步,看準洪教頭的破綻,飛快地一腳踢上去,立時把洪教頭踢翻在地。

        這是對後發制人生動而傳神的描寫,這其實也正是基於實際情況對博弈智慧的運用。下面我們用生活中的一個案例來說明這一點。

        《策略思維》的作者之一巴裡畢業的時候,參加了劍橋大學的五月舞會(大學正式舞會)。活動的一部分包括在一個賭場下注。每人都得到相當於20元的籌碼,截至舞會結束之時,收穫最大的一位將免費獲得下一年度舞會的入場券。到了準備最後一輪輪盤賭的時候,純粹是出於一個巧合,巴裡手裡已經有了相當於700元的籌碼,獨佔鰲頭。第二位是一名擁有300元籌碼的女生,其他參加者已經被淘汰出局。就在最後一次下注之前,那個女生提出分享下一年舞會的人場券,但是巴裡拒絕了。他佔有那麼大的優勢,怎麼可能滿足於得到一半的戰果呢?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接下去的策略行動,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輪盤賭的規則。輪盤賭的輸贏取決於輪盤停止轉動時小球落在什麼地方。輪盤上一般刻有0~36共37個格子。假如小球落在0處,就算莊家贏了。輪盤賭最常見的玩法就是賭小球落在偶數還是奇數格子(分別用黑色和紅色表示)。這種玩法的賠率是一賠一,比如一元賭注變成兩元,不過取勝的機會只有18/37。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那名女生把全部籌碼押中,也不可能穩操勝券;因此,她被迫選擇一種風險更大的玩法。她把全部籌碼押在小球落在3的倍數上。這種玩法的賠率是二賠一(假如她贏了,她的300元就會變成900元),但取勝的機會只有12/37。現在,她的籌碼擺上桌面,表示她已經下注,不能反悔。

        那麼,巴裡應該怎麼辦?巴裡應該模仿那名女生的做法,同樣把300元籌碼押在小球落在3的倍數上。這麼做可以確保他領先對方400元,最終贏得那張人場券:假如他們都輸了這一輪,巴裡將以400:0取勝;假如他們都贏了,巴裡將以1300:900取勝。那名女生根本沒有其他機會。即使她不賭這一輪,她還是會輸,因為巴裡會和她一樣退出這一輪,照樣取勝。

        她的唯一希望在於巴裡先賭。假如巴裡先在黑色下注300元,她應該怎麼做?她應該把她的300元押在紅色。把她的籌碼押在黑色對她沒有半點好處,因為只有巴裡取勝,她才能取勝(而她將是亞軍,只有600元,排在巴裡的1000元後面)。自己取勝而巴裡失敗(她將取得600元,而巴裡只剩下400元)就是她唯一的反敗為勝的希望所在,這就意味著她應該在紅色下注。

        在這個關於輪盤賭的故事裡,先行者處於不利地位。由於那名女生先下注,巴裡可以選擇一個確保勝利的策略。假如巴裡先下注,那名女生就可以選擇一個具有同樣取勝機會的賭注。

        如果有一個優勢策略,無論你的對手選擇怎麼做,你按照這個策略做都比採用其他策略更好。若是相繼行動,而你的對手先行,你就應該一直選擇自己的優勢策略。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這是你對對手每一個行動的最佳對策,因此也是對現在他選擇的這個特定行動的最佳對策。

        在博弈遊戲裡,搶佔先機、率先出手並不總是好事。因為這麼做雖然可能有機會影響其他參與者的行動,但卻會暴露你的行動,對手可以觀察你的選擇,同時做出自己的決定,並努力利用這一點佔你的便宜。同時,你卻無法知道對手將會採取什麼行動。第二個出手可能使你處於更有利的策略地位。

        在經典戰爭理論方面,《三十六計》中的以逸待勞、減灶誘敵、欲擒故縱、開門揖盜、假癡不癲都是後發制人。

        清代名臣曾國藩認為,戰爭雙方所處的地位,如強弱、勝負、攻守、主客等,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向對立面轉化的。他尤為注意主客關係的變化,常對部下說:「凡撲人之牆,撲人之淹,撲者客也,應者主也。敵人攻我壤牆,我若越淹而應之,則是反主為客,所謂致於人者也。我不越壕,則我常為主,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者也。」

        為防止反主為客而達到反客為主的目的,曾國藩主張以靜制動,後發制人。臨陣則按兵不動,誘敵先發;攻城則挖築雙層壕牆以圍之,「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敝」。這樣,曾國藩往往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最後取得勝利。

        歷史上後發制人的事例極多,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舉了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有名的戰例。

        總之,在實際的博弈中,既有先動優勢策略,也有後動優勢策略。由於雙方情況千變萬化,弱勢一方如果墨守成規,只能使自己坐失良機。因此,真正的博弈高手絕對是捕捉時機的高手,會根據參與者各方具體情形的變化而靈活地選擇先動還是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