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從合作走向共贏 >

從合作走向共贏

        戰國時,越國某地有兩位地方官員甲父史和公石師。他們各有所長,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道揚鐮。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卻屢屢出現問題。

        一個叫密須奮的屬吏對此感到十分痛心。他規勸兩人說:「你們聽說過海裡的水母沒有?它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水母的食物。這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蛣吧!它是一種帶有軀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當做巢穴。瑣蛣飢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帶回食物以後,瑣蛣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腹,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居。這是又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說過蜃鼠沒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一種叫邛邛姖虛的動物四條腿很長,善於奔跑而不善於覓食。平時邛邛櫃虛靠蜃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難,邛邛姖虛則背著蜃鼠逃跑。它們也是互相依賴的。

        「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兩個鳥頭飢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著了,另~個就往它嘴裡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嚥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它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

        「下面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著吃喝、交替著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二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繫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處事時連連失敗,為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會意地說:「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精誠合作。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五個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師的教訓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只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成功。

        其實這還只是一些感性的認識,甚至帶有一定的說教氣味。如果從每一個博弈參與者的角度來考察,合作卻並非永遠是最佳的策略。

        在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知道,在一個博弈中,參與者的策略往往有四種組合:第一,都採取合作的方式,絕不背叛,這對集體來說是最優的策略;第二,本人採取不合作的方式但個人收益是最大的,這對個人來說是最優的策略;第三,所有的參與者都選擇背叛,這對集體來說是最壞的結果,同時對個人而言也有可能是最壞的結果;第四,也最後一種選擇,就是當別人採取不合作態度時自己卻堅守合作的方式,這種情況對個人和集體來說都不是最優策略,而且從個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動機來看,做出這種選擇幾乎不可能。

        在巴以衝突中阿拉伯國家態度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上述情形的窗口。

        首先,埃及人採取了第二種策略組合。在他們看來,當時的情況下,選擇與以色列人合作對其自身利益而言無疑是最優的策略,他們能夠獲得相關國家所不能獲得的額外收益。於是,當時的埃及領導人薩達特採取了一種把本國國家利益置於阿拉伯世界整體利益基礎之上的新思維,單方面與以色列達成了和解。

        其次,在埃及採取了單獨與以色列和解的行動之後,18個阿拉伯國家的外長在巴格達集會,共同協議切斷同埃及的外交和經濟關係。他們的協議也得到了巴解組織的贊成。協議要求各國立即召回駐埃及的大使,在一個月之內完全切斷外交關係,停止所有經濟援助,並對埃及進行經濟制裁。

        但是這樣的協議無法阻止效仿埃及的行為在阿拉伯世界蔓延,其他阿拉伯國家為了避免自己獲得最壞的結果,也先後開始了與以色列的和談。他們的這些個體行為造成了集體背叛的惡果,最終的結果便是他們非但沒有獲得預想之中的最大收益,反而使自己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同時,這種行為成為對巴勒斯坦民族利益的最大損害,加劇了巴以衝突惡化的趨勢並使危機久拖不決。

        綜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阿拉伯國家和國際社會對薩達特「和平主義行動」之毀譽參半是符合歷史邏輯的。也能夠從一個側面說明,如果阿拉伯國家整體合作,即採取四種博弈策略中的第一種策略,對解決衝突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