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進攻方向的選擇 >

進攻方向的選擇

        如果在多方參與的博弈中,我們已經決定了要向對手中的一個展開進攻,但是自己又未能佔據實力上的優勢,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民國時期,廣西出現三足鼎立之勢:黃紹閎和李宗仁合在一處有兩萬多人,陸榮廷有三萬多人,沈鴻英有兩萬多人。有一年,陸榮廷與沈鴻英在桂林鏖戰,相持三個多月不分勝負。這時,坐山觀虎鬥的李宗仁忽聞陸、沈開始媾和。

        李宗仁認為,陸沈雙方和議如成,則廣西仍是三分之局;陸、沈還要合而謀他,決不能坐失良機。於是與白崇禧及黃旭初商討有關戰事。白崇禧與李宗仁不謀而合,他說:「陸、沈相急,已達三個多月,我們隔岸觀火,現在火勢將熄,我們若不趁火打劫,就會失去大好時機。」黃旭初說:「李總司令,健生兄你們認為陸、沈二人,我們先打陸好呢?還是先打沈好呢?」

        李宗仁認為:「就道義來說應先討沈,因為沈某人反覆無常,久為兩粵人民所痛恨,對他大張撻伐,定可一快人心。至於陸榮廷,廣西一般人並無多大惡感。」

        白崇禧說:「我認為應先打陸,有三條理由。第一,陸駐在桂林、南寧,為廣西政治中心,防務空虛,易於進攻。第二,陸與湖南相通,湖南又得到吳佩孚援助,應於其支持未至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第三,攻打沈鴻英,勝了,陸之勢力猶在,廣西仍然不能統一;敗了,則更不能打陸、吳。我們之處境如楚漢相爭之韓信,聯陸則沈敗,聯沈則陸敗,我們應當聯弱攻強,避實擊虛。」

        黃旭初說:「我也認為應當先打陸榮廷。陸、沈交戰,陸榮廷將其主力調至桂林增援,其後方南寧必定空虛,因此,我軍襲擊南寧必定成功。而且陸榮廷在桂林被圍三個月,已氣息奄奄,我們如攻沈,就等於救了他的命。而且縱然能將沈軍擊敗,傷亡也必大。」

        三人經過充分的協商,最後做出「先陸後沈」的決策,決定先攻陸榮廷。

        李宗仁於是領銜發出通電,請陸榮廷下野。通電發出以後,聯軍分水陸兩路向南寧所屬地區分進合擊。一個月後,李宗仁指揮的左翼軍兵不血刃佔領南寧。由白崇禧指揮的右翼軍於掃蕩賓陽、遷江、上林之敵後,即向左迴旋進擊武鳴,也未遭激烈抵抗,兩軍會師南寧。

        被圍於桂林的陸榮廷失去南寧之根據地,只得逃人湖南。隨後,李宗仁趁熱打鐵,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將沈鴻英、譚浩明等一一剪除,於1925年秋統一廣西。

        對於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給了歷代研究者無數啟示。但是實際上,這場勝利除了當時的有利環境等因素外,李宗仁和白崇禧對於攻擊方向和先後順序的安排,也充滿了博弈論的智慧。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弈論課程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

        在一次軍事演習中,紅方要用兩個師的兵力,攻克藍方佔據的一座城市。而藍方的防守兵力是三個師。紅方與藍方每個師的裝備、人員、後勤等完全相同,自然戰鬥力相同。

        由於戰鬥力完全相同,因此兩軍相遇時,人數居多的一方取勝;戰爭中都是「易守難攻」,因此當兩方人數相等時,守方獲勝。同時,軍隊的最小單位為師,不能夠再往下分割。只要紅方可以突破防線,就算紅方勝利;反之則藍方勝利。

        不妨假想,紅方進攻藍方有兩個方向,分別是A、B兩個方向。相應的,藍方的防守方向也是這兩個。這樣,進攻方紅方的戰略有三個:

        (1)兩個師集中向藍方防線的A方向進攻。

        (2) 兵分兩路,一個師向藍方防線的A方向進攻,另一個師向藍方防線的B方向進攻。

        (3)兩個師集中向藍方防線的B方向進攻。

        防守方藍方則有四種不同的防守策略:

        (1)三個師集中防守A方向。

        (2) 兩個師防守A方向,一個師防守B方向。

        (3) 一個師防守A方向,二個師防守B方向。

        (4) 三個師集中防守B方向。

        我們依次用排列組合來看羅列雙方各種策略組合下的結果,見表7-1。

表7-1 紅藍雙方博弈矩陣

   藍方策略

紅方策略

(1)

(2)

(3)

(4)

(1)

藍方勝

藍方勝

紅方勝

紅方勝

(2)

紅方勝

藍方勝

藍方勝

紅方勝

(3)

紅方勝

紅方勝

藍方勝

藍方勝

        這個博弈中,紅方沒有劣勢策略,而藍方有劣勢策略。很明顯,藍方選擇第一種策略,也就是派三個師防守A方向劣於第二種策略,也就是派兩個師防守A方向,一個防守B方向。

        因為,藍方選擇第二種策略的任何一個結果都不比選擇第一種策略差。在表7-1中能夠看出三種結果:紅方選擇第一種策略時,藍方選擇第二種策略與第一種策略相同,都是藍方勝利;紅方選擇第二種策略時,藍方選擇第二種策略是勝利,而第一種策略則是失敗,自然選擇第二種策略要好;紅方選擇第三種策略時,藍方選擇第一、第二策略結果相同,都是失敗。由此可見,藍方選擇第二種策略自然好於第一種。同理,藍方選擇第三種策略也好於第四種策略。也就是說,藍方策略選擇中的第一種和第四種都是劣勢策略。

        劣勢策略從理性人的角度來看是藍方一定不會採用的策略,紅方知道藍方不會選擇第一、第四種策略,於是,紅方和藍方都知道博弈可以簡化成如表7-2所示的博弈。

表7-2 簡化後的紅藍雙方搏弈矩陣

   藍方策略

紅方策略

(2)

(3)

(1)

藍方勝

紅方勝

(2)

藍方勝

藍方勝

(3)

紅方勝

藍方勝

        這個簡化的博弈中,藍方反而沒有劣勢策略,紅方卻有一個劣勢策略,也就是第二種策略,選擇分兵兩路進攻防線。很明顯,紅方選擇第二種策略的結局就是根本不可能勝利,理性的紅方自然不會選擇這個劣勢策略。博弈矩陣得到了進一步的簡化,見表7-3。

        這個時候,紅藍雙方的形勢是相同的,即紅方儘管在總兵力上劣於藍方,但實際上它只要運用謀略,攻其不備,其獲勝的幾率與藍方是相同的。

        在博弈論中,「以弱勝強」的道理就是這樣。正如在城瀠之戰中,總兵力佔優勢的楚國聯軍,並不能保證在某個局部(比如右軍)擁有優勢;而總兵力處於弱勢的晉軍,卻可以巧妙地集中優勢精銳兵力,在楚軍的右軍方向取得頭一場戰鬥的勝利,然後再擊敗左軍,通過殲滅其兩翼,使楚軍大敗。

表7-3 再次簡化後的紅藍雙方博弈矩陣

   藍方策略

紅方策略

(2)

(3)

(1)

藍方勝

紅方勝

(3)

紅方勝

藍方勝

        再如在企業競爭中,也是一樣。資本、規模、品牌、人力等都處於劣勢的企業,可以在某個局部市場上,集中自己所有的資源並加以整合,造成在細分市場上對強勢企業的優勢,從而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