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博弈論的詭計: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少數者」的紅衣服 >

「少數者」的紅衣服

        上面幾節中,我們討論了對一個混沌系統進行策略干預,使其保持或者趨向良性的發展。在下面,我們會討論在系統中的個體,如何找到合適的策略。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由洛陽出發,親征高麗。高麗派大將高延壽和高惠真率軍15萬前來迎戰。唐太宗設計將他們誘至安市城東南8里,雙方展開決戰。

        李世民選了一處高坡觀戰。當時戰場上風雲突變,陰雲四起,雷電交加。雙方剛一接陣,唐軍中就有一員小將,穿著一件耀眼的白袍,手中握戟,腰中挎弓,大吼一聲殺入敵陣。敵將驚慌失色,正要分兵迎戰,但是陣形已被那員小將衝亂,士卒四散奔逃。唐軍隨在那員小將的後面掩殺過去,高麗軍頓時潰不成軍。

        戰鬥結束以後,李世民派人到軍中詢問:「剛剛衝在最前面的那個穿白衣的將軍是誰?」有人回答:「是薛仁貴。」

        李世民專門召見了薛仁貴,稱讚他一身都是膽,並且賜馬兩匹,緡40匹,加封他為右領軍郎將,負責守衛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玄武門。從此以後,薛仁貴幾次率軍南征北戰,並且立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功勞,被封為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兼任安東都護。

        薛仁貴穿上與眾不同的白袍殺人敵陣,其初衷也許是為了讓自己的士兵易於辨識,但是在客觀上卻起到了引起注意並受到器重的效果。他所採取的白袍策略,在博弈論中被稱做「少數派策略」。

        我們來假設這樣一種情景:一天晚上,你參加一個聚會,屋子裡有許多人,你們玩得很開心。就在這時候,屋裡面突然失火,火勢很大,一時無法撲滅。這間房子有兩個門,你必須從它們之間選擇一個逃出屋外才能保住性命。

        但問題是,此時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樣爭相逃生,他們也必須搶著從這兩個門逃到屋外。如果你選擇的門是很多人選擇的,那麼你將因人多擁擠衝不出去而被燒死;相反,如果你選擇的是較少人選擇的,那麼你將逃出生滅。

        如果不考慮道德因素,你將如何選擇?

        這是一個叫張翼成的中國人在1997年提出的博弈論模型,被稱之為少數者博弈或少數派博弈。事實上,這個模型不過是變化了形式的酒吧博弈模型:每一個人的判斷與選擇,直接影響所有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萊因哈德‧澤爾滕在中國訪問時,曾經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向記者說明什麼是博弈論,其中就提到了少數者博弈。他說,從A地到B地,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路比較好的主幹道M,而另一條側幹道S,路相對不太好。因為開車的人多,主幹道M經常非常擁擠,相比之下,人少的S道反而更順暢。如果應用了博弈論,開車人在考慮自己如何選擇的同時,還要考慮其他人是怎麼想的。

        事實上,阿維納什‧迪克西特巴裡‧奈爾伯夫在《策略思維》中,對上述問題有過更為精細的研究。奈爾伯夫的研究是這樣的:從伯克利到舊金山有兩條主要路線可以選擇。一是自行開車穿越海灣大橋,二是搭乘BART列車。自行開車的話,假如不塞車只需20分鐘。但這樣的好事很少遇到。大橋只有4車道,很容易就發生堵塞。假定每小時內每增加2000輛汽車,就會耽擱正在路上的每一個人10分鐘時間。比如,只有2000輛汽車的時候到達目的地需要30分鐘;若有4000輛汽車,那麼大家所需要的時間就延長至40分鐘。另一方面,BART列車停好幾個站,而且乘客還要步行到車站等車,路上時間加起來也要接近40分鐘,但列車從不會因為堵塞而延遲。

        假如在運輸高峰時間有10000人要從伯克利前往舊金山,每個人都會選擇最能縮短自己旅行時間的路線。假定只有2000人願意開車穿越海灣大橋。由於汽車較少,交通比較順暢,這條路線的通行時間也會縮短,只要30分鐘。於是,在選擇乘BART列車的8000人當中,有一部分人會覺得改為開車可以節省時間,並且願意這麼做。相反,假如8000人選擇開車穿越海灣大橋,每人要花60分鐘才能到達目的地,於是他們當中又有一部分人願意改乘火車,因為乘火車花的時間只有40分鐘。

        在《策略思維》中,作者指出使所有人得到最優結果的方法:為「通行時間」標出價格,在大橋上安裝收費站,這樣就使開車穿越海灣大橋者向搭乘BART列車者購買通行時間,用「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選擇最優通行模式。

        但是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建議,事實上往往因為各種現實原因而無法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基於個體的需要,尋找一種最優策略。而實際上,這個策略就隱藏在上面的幾個模型當中。

        對,你已經猜到了:那就是要做少數者。由於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個社會中只有這一部分少數者才能充分享有。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往往是那些與大眾不同的少數者,能夠順風順水地改變命運。真正的少數者總是在條件還沒有齊全的時候就已經向勝利出發了,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創造自己所需要的條件,而不是像其他多數人一樣,等已經有人出發了,才開始想是不是時機成熟了。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的時候經過一個工地,看到一個老闆模樣的人正在那兒指揮蓋一幢摩天大樓。卡耐基走上前問:「我長大後怎麼才能成為像您這樣的人呢?」「第一要勤奮……」「這我早就知道了,那第二呢?」「買一件紅衣服穿上!」卡耐基滿腹狐疑:「這與成功有關嗎?」那人指著前面的工人說:「有啊!你看他們都穿著清一色的藍色衣服,所以我一個都不認識。」說完,他又指著旁邊一個工人說:「你看那個穿紅衣服的,就因為他穿得和別人不同,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就認識了他,發現了他的才能,過幾天我會安排給他一個職位。」

        上面這個故事,是不是與薛仁貴身穿白袍殺人敵陣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所謂理有必至,事有固然,我們在探索一些成功者的策略時,往往都能從中發現一些相通的規律,「少數者策略」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