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系統思考 >

系統思考

為什麼最高效的方法總是反直覺?

每天,電視屏幕、網站首頁、手機微信都會告訴我們最新事件:有人回收死蝦做蝦仁、今日股市暴跌了、魏則西被可惡的百度和莆田系害死了……各種各樣的最新事件,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調動著我們的情緒。我們關注魏則西事件,微信上便瘋傳各種百度害人、莆田系危險的文章,滿足你的好奇心,讓你宣洩不滿的情緒。

然而,瞭解這些事情再多,也很難讓我們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這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既不能增強預見性,也看不到其內在的原因。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是幫我們打發碎片化的時間,增加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站在道德高地彰顯我們的正義感。

事實上,這些事情都是這個世界運行的巨大複雜系統中呈現出來的可見部分;而真正起作用的,往往不是這些能夠看到的表象。就像一個黑社會的運作系統——在外面收保護費、打打殺殺的一定只是馬仔,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甚至不是黑社會的老大,而是黑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要素的依存關係。

可是,路人看到一個馬仔欺負小姑娘,最直接的反應是這個馬仔人太壞了,一定要除之而後快。而這種追求正義感的情緒發洩,一旦在互聯網上傳播,就會激發起更大規模的情緒傳播。所以《烏合之眾》中提到,群體是無法思考的。那麼,我們怎樣才可能看到系統背後的秘密?

思考「關係」,而非「人和事物」

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就是,部分的性質通常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組織,它們組合起來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

石墨與鑽石由相同的碳元素構成,只是碳元素的組織方式不同,展現出來的性質就截然不同。這就像這個世界上每天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看起來千變萬化,但這些複雜變化的背後,可能是簡單的規則。正如道家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認為:社會之所以複雜,是因為人是複雜的。百度沒良心,莆田系發不義之財,你看谷歌不作惡多好;和我們這屆善良人民相對照的是,我們這屆企業素質不好啊。人們大量轉發的文章,基本在說兩件事情:百度太可惡,為了利益沒有道德底線;莆田系醫院太可怕,背後黑幕多。

這些分析不是沒有啟發。只是,如果看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的品性和黑幕上,恐怕對我們理解現在、預見未來沒什麼幫助。讓我們先拋開這些道德批判與黑幕進行分析,如果沒有道德缺陷和背後黑幕的話,會不會還發生這樣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否發生,到底是什麼決定的呢?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話,有兩個假設很重要:

一是系統結構決定「部分」的行為。系統中的事情之所以發生,主要是系統的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的。理解百度、莆田系的行為,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這個系統「部分」的性質,更要看它們互動的結構,結構決定行為。

二是系統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而是回路網絡關係。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是說:因為百度、莆田系壞,所以導致嚴重後果,進而我們要抵制、消滅它們。系統的回路網絡關係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相反,系統中的每件事情都相互影響,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如果要跳出簡單的因果關係,進行更深入的系統思考,關鍵突破口是:從事物的互動「關係」入手,而非從「事物」本身入手!

讓我們對魏則西事件做一個最簡單的關係分析。從最小的系統來看,這件事情至少涉及魏則西(用戶)、百度、醫院三個部分,他們之間發生關係的方式大致是這樣的:

1.A(百度)推薦B(醫院)給C(用戶)。

2.用戶群體C看到B的概率,影響著B的業務成交量。

3.B成交量越大,就越願意支付推薦費用給A。

這個系統模型非常簡單,它揭示了百度具有的「中介推薦」性質。魏則西事件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中介A,把不合格的B,推薦給了C,造成C的損失。百度作為中介A,向用戶C推薦了有問題的B,是不是就說明百度太可惡了呢?

讓我們看看在類似系統下,其他中介公司表現如何。說到中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鏈家。百度一搜,原來鏈家A,也會把被查封的房屋B,推薦給購房者C,導致購房者利益受損。

其實除了鏈家這樣直觀的中介,像攜程這樣的網站,本質上也是個中介。人們在致電/搜索目的地酒店時,客服/網站優先推薦酒店,其推薦依據是什麼?

競價排名。你沒有看錯,攜程在優先給客戶推薦酒店時,也是用競價排名的方式:給的錢多,就優先推薦。這一次,攜程(A),把不靠譜的酒店(B),推薦給了消費者(C)。

如果以人性善惡的標準而言——百度、鏈家、攜程等企業都是昧良心的惡人,可苦了我們這些善良的人民了。可是,讓我們仔細想想:就算是沒道德的人,也會考慮如何賺更多的錢。對A而言,它應當明白為C提供優質服務,是系統能夠持續正向反饋運作的關鍵。可為什麼它會殺雞取卵,損害C的利益呢?

系統反饋的秘密

北京早上的交通擁堵實在讓人煩心。於是,我在京東第三方賣家那裡買了一輛便攜自行車。收到車的時候,我發現車上不僅少了一些重要零件,而且,那明顯是一輛二手車。

這讓我很不滿意,於是聯繫客服,要求換貨。很快,京東取回了自行車,又補發了一輛。這次是一輛新車,但配件中卻少了一個運動水壺。於是,我在京東上詳細描述了購物的過程,順手還給了一個2星的差評。第二天,自行車經銷商給我打來電話,非常客氣地向我道歉。

隔了兩天,我收到了補寄來的水壺。出乎意料的是,不僅有水壺,居然還有升級版的自行車車座、隨車指南針、夜間手電等配件。看來經銷商為了表達誠意,贈送了額外的禮品。之後,我又接到了經銷商的電話,請求我把差評刪除一下。

我的這次經歷,除了後果嚴重性不一樣之外,本質上和魏則西事件是一樣的。我們都在第三方的推薦下,購買了不合格的服務。

不過,這兩件事情有一個明顯的差異:企業B的處理方式不同。是因為這家自行車企業的道德水平更高、更關心消費者嗎?或許有這樣的因素吧。但是,從系統思考的角度看,百度和京東兩個系統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反饋機制。

在京東的系統裡,消費者C可以對B的產品/服務質量進行即時、公開的評價,而評價的結果會對潛在用戶C產生影響——B的廣告效果不僅取決於A的推薦,還有C的評價。因此,B為了利益最大化,是有動力對服務質量進行改進的。

而在百度的案例裡,用戶對醫院服務的評價既缺乏有效的反饋渠道,也沒有公開的評價體系。最後,魏則西的反饋是在這個系統之外的「知乎」上進行的。因此,在百度的系統裡,用戶C的反饋有一個極大的延遲,大到出了人命。

在一個系統中,當信息的反饋有時滯時,很容易讓系統中的其他部分產生「沒什麼問題」的假象,進而讓系統產生錯誤的扭曲。

就魏則西事件而言,由於用戶對醫院的評價基本沒有渠道反饋,所以,百度無法得知自己推薦的醫院有什麼問題。百度所能看到的只是關鍵詞的競價價格。既然在百度看來推薦誰都一樣,那麼遵循市場經濟原則,推薦出價高的人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百度突然發現,自己一夜之間成了眾矢之的。百度也覺得很冤枉:我審查他們的資質證件了啊,醫院騙人我也管不了啊。你們不能指責我啊……

系統的時滯讓我們無法對自己行為的結果做出正確的評估。一次粉塵顆粒的排放,似乎對我們的環境並沒有什麼影響。直到有一天突然霧霾籠罩世界,就像百度突然發現自己成了眾矢之的,我們才發現原來過去行為的結果一直在那裡,它會在未來連本帶利地反饋回來。時滯,是系統思考中非常關鍵的概念。系統的關鍵常常被時滯帶來的假象隱藏起來。

系統思考:找到關鍵解

系統思考的一個迷人之處在於:我們可以通過系統模型分析,找到系統關鍵解,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謂系統關鍵解,是指一個系統中的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

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們幫助1600位有肥胖問題的人減肥。兩組人減肥的方法一樣,只是要求其中一組必須記錄自己的飲食,只是記錄下來就行,不用再做任何事情。

結果,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在實驗到第六個月的時候,那些每天做飲食記錄的人比其他人多減了一倍的體重。飲食記錄,是這個系統的一個關鍵解。在一個不起眼的環節採取行動,能夠帶來整個系統結果的巨大變化。

即使沒有聽說過系統關鍵解,我們也會在處理問題時憑借直覺判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答案看似有效,但往往只是「症狀解」:摁下去葫蘆,未來會浮起瓢。

美國美鋁集團曾經面臨著市場規模和利潤不斷下降的問題。如何提高美鋁的經營業績,提升公司的利潤呢?人們期待著新首席執行官提出提升產品競爭力、降低成本、開發新品等振興企業的策略。

然而,美鋁公司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保羅·奧尼爾給出的解決方案讓人大跌眼鏡。他提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是:減少公司生產的安全問題。當投資者們確信這位首席執行官在面對美鋁這個爛攤子,要做的事是提高生產安全性的時候,很多人衝向電話亭,打電話給經紀人:「快賣掉美鋁股票,他們這裡來了個瘋子!」

但結果證明,奧尼爾就職不到一年的時間,美鋁就取得了空前的利潤。提高贏利能力的答案是減少企業的安全問題?這看似難以理解。然而複雜系統的特徵之一便是「違反直覺的」。在紛繁複雜的表象背後,那個真正起作用的關鍵解可能讓我們難以想像。

類似魏則西事件裡的中介「善惡」「道德」問題,我們從系統思考方式出發,發現或許建立及時、公開的反饋系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關鍵解;而美鋁的奧尼爾也是在理解了公司背後的運作系統後才做出了驚人的決定:提高生產安全性→停工減少、次品減少→成本降低、質量增加、產量激增、浪費減少→增強競爭力→更多收入。

可為什麼人們最初聽到一個經營收入不佳的公司要增加安全投入時,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呢?

推動系統的關鍵解運作,剛開始,系統的情況往往會更糟糕。我們會習慣性地按照採取的行動和之後的結果來評價事情的好壞。如果公司經營困難,那麼要採取的行動就是如何增加收入;而提升安全性,是一件花錢而沒有收入的事情。所以,人們會覺得,這個時候在安全性上花錢很難理解。

然而,能從關係入手思考問題、瞭解系統背後結構的人知道一個秘密——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裡,行動的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並非緊密聯繫。

我們習慣用簡單的因果關係理解世界。當因和果在系統中有延遲之時,我們就很難看到背後的運作規律。

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

在臨界知識中,系統思考是能夠將其他臨界知識串聯起來組合應用的工具。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是構建自己深刻洞察力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對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中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多數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層面做出反應;少部分人能夠總結出事件的規律、模式(how),從而預見未來;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探求到系統運作背後的結構——理解了系統運作的why,就有可能設計整個系統。

事實上,系統思考是一種與我們直覺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體地、動態地、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複雜動態系統中以簡馭繁的智慧。

那我們如何能夠具備這種能力?推薦幾本重要的書籍: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德內拉·梅多斯[1] 的《系統之美》和丹尼斯·捨伍德的《系統思考》。

其實,讀完這幾本書也無法學會系統思考,關鍵在於嘗試去應用這種思考方式。就像本文案例所進行的系統思考,答案未必正確;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本身就會讓我們看到更深層的可能原因。

就我個人經驗,在訓練系統思考能力時有幾個線索值得注意。

1.關注「關係」而非「事物」。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以個體身份來思考和行動。但是,系統背後有超越個人的力量在影響著世界的運作。養成從分析關係和事物彼此間的影響入手,是培養系統思考習慣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除了分析現狀的關係外,從歷史資料中找到系統行為和時間之間的變化趨勢,也是幫助我們理解系統運作的重要線索。重要的是研究歷史的「過程」,而不是歷史的「快照」。比如,霧霾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有無數個假設的答案和方法,但是從歷史的數據入手,研究霧霾和時間的關係,是一個可能的嘗試方向。

3.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我們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我們看到的微信文章、新聞報道無聲無息地左右。如果你希望構建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區分觀點(假設)和事實,要觀察真實發生的狀況,而不是聽別人的解釋。當你分析了事物間的關係,研究了歷史的演變情況,往往會得出一些假設的結論。這時如果你能用這些結論做一些測試,觀察系統的結果究竟如何,你對系統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

4.系統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讓一個小區家庭節約用電,除了讓居委會大媽貼出「珍惜能源,節約用電」的標語外,還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荷蘭的一個住宅開發商在給小區房屋安裝電表的時候,因為工程原因,一部分房屋的電表安裝在了地下室,一部分房屋的電表安裝在了門口前廳。在沒有其他區別的情況下,電表在門口的家庭用電量比電表在地下室的家庭低了30%。差別僅僅在於電表是否容易被人看到!

這個例子給我兩個啟發:及時反饋,對系統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你成功,不是因為你努力,只是你幸運地處在正確的位置。

[1] 德內拉·梅多斯是彼得·聖吉的老師,也是暢銷書《增長的極限》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