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進化論 >

進化論

與鬼共舞

前幾天,我一個朋友在家人的勸說下,回到了家鄉縣城。家人費了很大勁,終於托關係給女孩找到了一個合適而穩定的工作:國有大型銀行櫃員。皆大歡喜。但我在感歎,人們又掉入了「與鬼共舞」的陷阱啊。

「與鬼共舞」是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其大意是說一個物種在適應過去的環境時,會形成一種行為A;當環境發生變化不需要行為A了,可物種仍然會延續過去的做法,就像與鬼魂共舞一樣。比如,自古以來海龜寶寶都是在夜間的海灘上破卵而出,然後爬向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在夜晚,這些小海龜是靠著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的。而自從島上有了房屋的燈光後,新生的小海龜不去大海了;它們向著陸地的燈光一步步爬去,最後死在爬行的路上。

與鬼共舞可不是只發生在小海龜這樣看起來單純呆萌的動物身上。人類作為進化的產物之一,也一樣會與鬼共舞。家裡人勸孩子回家過安穩日子,沒什麼錯。問題是把銀行櫃員當成穩定的工作卻是在與鬼共舞啊。銀行櫃員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穩定職業:銀行是國有大公司,有保證,而且櫃員不用風吹日曬,很少加班,是最適合女孩子的穩定工作。

可是,過去的穩定不代表未來的穩定。姑且不說銀行櫃員有一個從名字上就能夠看出來的競爭對手——ATM「自動櫃員機」……你看看過去人們去銀行排隊轉賬,繳水電費;而現在都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來處理,銀行都快成了老奶奶老爺爺的社交空間了。對了,我家樓下賣紅薯的大爺都貼出二維碼支持掃碼支付了。

即使像辦理開戶銷戶這種需要本人到場的業務,也可以通過在線視頻認證解決。這不是想像,而是我前一段在招商銀行親身體驗的服務。

銀行櫃員的外部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如果國有銀行繼續財大氣粗,養著櫃員也無所謂。可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躺著掙錢的日子越來越難了。2015年《廣州日報》一篇財經報道的標題是:《銀行業大降薪:部分銀行網點基層人員流失近半》。

外部環境已變,可人們仍然延續過去的認識和行為:銀行櫃員 = 輕鬆穩定。如果我們與鬼共舞而不自知,還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生存得更好,那麼,對運氣的要求未免太高了。

那麼怎樣才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

擁抱變化

1998年引爆亞洲金融危機的索羅斯,非常擅長在環境變化中抓住機遇。老爺子的薪水至少比聯合國中42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高——這叫富可敵42國。這麼一個善於應對變化的人,他14歲的經歷對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944年,德國納粹尚未入侵布達佩斯時,索羅斯一家人和他們的朋友過著安逸的生活。人們絲毫沒有意識到平靜生活即將結束,一場大屠殺將要降臨。然而,索羅斯的父親是一個例外。他是奧匈帝國的官員,經歷過1917年的俄國革命。他從那次革命中學到:要做出激進的行為來響應變革。因此,索羅斯的父親不顧家人的反對,在社區一片安詳的情況下把家人送到了隱蔽場所。

結果,這個決定拯救了全家人的性命。索羅斯後來總結道:我認識到,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採取積極行動。我父親的經驗就是:如果你在那些規則已經不適用的地方遵守規則的話,你就死定了。

坐以待斃,是最危險的。想要在變化的世界裡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快速響應。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下海經商、冒險成為「資本家」的人們成了第一批萬元戶;90年代,敢於在村集體開設鄉鎮企業的人成了一批暴發的「農民企業家」;2000年之後,投身住房改革、搞房地產的人成了《福布斯》中國排行榜上的主力;2010年後,在移動互聯網和金融快速發展的時候,想方設法留在銀行做櫃員的……顯然是對環境變化反應不過來的。

巨大的成就,絕不是來自簡單的個人努力。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時;只有在資源重組的巨大變革中抓住機遇,才能讓形勢的浪潮將你推送到成就之巔。IBM公司、微軟公司、蘋果公司、谷歌公司、Facebook,它們站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巔。用現在流行的話說:你要做那個站在「風口」的豬。如果你對刮來的風無動於衷,沒有成為下一個喬布斯,那也沒什麼。可是,如果你看到龍捲風來了,卻沒能像索羅斯的父親那樣撒腿就跑的話,結果就不好玩了。

位置比努力重要

索羅斯說:你是否能夠存活下來,取決於你是否意識到常規根本不適用。想要在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首先你要意識到環境發生了變化。單從這一點而言,人類比物種進化歷史上的其他生物要有一些優勢;如果我們可以應用自己的心智提前發現變化,就有可能更主動地應對變化。

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快地發現變化,甚至預見變化呢?我的一個思考是:你在哪兒比你幹什麼更重要。換句話說:位置比努力重要。

想像一下,你是一隻站在山頂上玩耍的小羊,這時候遠處的狼來了;比起在山腳下吃草的小夥伴,你更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不是因為你更強壯,而是因為你所處的位置擁有信息優勢。

我上大學的時候在招生辦工作,於是常有朋友問我:高考填報志願,選專業重要還是選學校重要?在我看來,選城市更重要。報考志願,首先考慮北上廣,哪怕學校次一點,專業差一點。為什麼?因為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人才、信息高度密集,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在信息交流中快速演化,對各種可能性的試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你在大城市中看到未來趨勢的概率要比在小鄉村裡高得多得多。

如果喬布斯不是在硅谷,而是在偏僻的小鄉村,他就沒有機會參加一幫技術極客組織的計算機俱樂部,也就不可能發現計算機的趨勢。就像站在山腳下的羊,很難及早看到狼來了。

因此,讓自己站在具備信息優勢的位置至關重要。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做鴨子,很重要。可是,怎麼做呢?

如果你在北京,忍受著高昂的房價、擁擠的地鐵和嗆人的霧霾,卻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單調上下班生活……那麼,你真的不如回到家鄉。至少,家鄉有父母和清潔的空氣。

瞭解另一個圈子的人在做什麼,嘗試一下自己未曾有過的人生體驗,聽一場自己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的講座……這些都是你在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優勢。

不過,讓自己能夠更高效地具備信息優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法:找到人脈中心。

此前我們文章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臨界知識:冪律定律。信息密度的分佈不是平均的,而是20%的人擁有著80%的信息鏈接。就像下圖一樣,站在中心的人,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

而人脈中心,就是那些處於信息中心的點。如果你想讓自己有更多的信息優勢,要麼自己成為人脈中心,要麼結識更多的人脈中心。

死於「知道」得太多

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個月,花旗銀行的首席執行官普林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金融領域將會發生顛覆性的事件。到那時,流動資金非但不會補充進來,反而會大量流失。」

幾個月後,金融危機爆發,一切正如普林斯預測的一樣。不過人們最能記起這句話的日子是2007年11月4日——這一天,普林斯辭職了,因為預測對了危機的花旗銀行照樣未能倖免,資產累計減記高達450億美元。我們有時候看到了變化,卻仍然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發現:

當成熟公司所在行業遇到顛覆性的新技術或市場時,這些公司幾乎總是失敗。問題不在於公司沒有意識到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是他們沒有及時地、充分地改變行為。

他們的典型反應是「積極的惰性」,看起來更努力地嘗試,本質上仍然因循守舊。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有兩套理論:一套是「聲稱的理論」,一套是「實行的理論」。隔壁老王每天出去演講說,面對這個世界要充滿正能量,要信任別人,可是他從來不借給別人一分錢。說大道理,人人可以,可是踐行的,就微乎其微。

在看到變化這件事情上,人們也一樣。說起來都看到了風口,可是真的願意放棄目前安穩的生活,投入不一定靠譜的風口,並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多機會,不是死在你不知道,而是死在你知道得太多,卻沒有行動。那麼有辦法破這個局嗎?很幸運,至少有三個方法可以嘗試。

第一,祈禱自己擁有冒險的基因。我不是開玩笑,科學研究發現,敢於擁抱變革的人,體內是有一種冒險基因的。這一類人對變革做出反應的速度快,那是天生的。雖然冒險可能讓人死得很慘,可是在進化過程中如果沒有這些擁有冒險基因的人,人類恐怕也無法從森林走向草原。不過,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這個冒險基因,你還有另外兩條路可選。

第二,精益創業,最小成本試錯。在我看來,精益創業的思想讓人類應對環境變化的方法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什麼是精益創業呢?簡單地說,就是最小成本,快速試錯,快速改進。比如,你有一個創業想法:在北京地鐵站裡自動售賣鮮搾果汁。大家投幣或者掃碼支付,搾汁機自動搾汁,你就可以喝到一杯新鮮果汁了。北京地鐵每天有上千萬的人流,在每個地鐵口放一台這樣的機器,這是多大的業務啊!你會怎麼辦?聯繫生產廠商,開發自動搾汁機模具,和地鐵運營公司溝通,安裝投放機器,等待市場反饋?

精益創業的思想不是這樣。最小成本試錯的方法更可能是:拎一袋水果和一個搾汁機,站在地鐵門口賣搾汁,看有沒有人買。如果沒有人願意等著你搾汁,你也不用浪費錢去開發模具了。如果有不少人願意買,你就做一個售賣機的外殼,自己藏在裡面。有人投幣之後,你打開搾汁開關,模擬一個投幣自動搾汁機運行的全過程。如果投幣自動搾汁機也很受歡迎,你再開發模具,顯然成功概率要大得多。

精益創業的思想告訴我們: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果不敢確定,你可以先小成本測試,找到相對靠譜的方案後,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

這個過程中,「策略嘗試、觀察結果、保留策略」恰好對應著進化論三大要素:變異、後果、遺傳。只不過,精益思想極大地壓縮了變異的時間和遺傳的速度,能更高效地推動進化。

第三,模仿領先者的行動。中國人學習美國創業產品的能力全球第一,從人人網到團購再到微博。不過,變化的環境才不管你是模仿的還是原創的,只要你適應環境就可以。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也發生著這樣的現象。一些物種在變異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有優勢的性狀;而另一些沒有這些基因的物種,可能會模仿這個優勢性狀的行為,它們也生存了下來!

看到在環境變化中取得優勢的行為後,你可以選擇跟進。事實上,多數情況下,抓住一個趨勢並不需要你是第一個看見的;你只要是第一批跟進的,就能夠享受到變革的紅利。比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經商潮其實持續了很多年;QQ當年模仿了ICQ(國外一款聊天軟件);喬布斯夠牛了吧,他的圖形界面是模仿的施樂;畫家裡最有模仿力的可能要數畢加索了。藝術圈裡流行這麼一個傳說:曾經有段時間,只要畢加索一出現,畫家們就趕緊將自己的作品藏起來,因為畢加索看到就會把人家的抄襲一遍。其實,模仿也是管理學上說的對標。當然模仿也是有層次的,真正的模仿是理解「為什麼」,看到模仿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表象,這才是後期超越的關鍵。

不過我發現,你能模仿的成功,往往是和你一個能力層級的人的成功,因為你們影響資源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基本相似。你去模仿馬雲的策略,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可是你模仿你朋友圈裡的「尖子生」,卻能給你很多啟發。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採取行動,改變多少。

總結

在變化的環境裡,行動的跟進常常是遲緩的,我們會在新的環境中「與鬼共舞」。因此,我們應該構建信息優勢,讓自己及時看到環境的變化。

但是,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正確的方法論(精益創業)和模仿同級別最優秀人的做法,能夠讓你在沒有冒險基因的情況下,更好地把知道變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