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的方法 > 第11章 幸福的根:幸福深度 >

第11章 幸福的根:幸福深度

幸福只能靠自己。

——亞里士多德

我的妻子泰米對幸福的高度和深度進行了如下區分:幸福的高度是指我們生活中體驗到的情緒波動,它有高潮和低潮;幸福的深度則指我們內心深處基本的幸福感。比如,“忙碌奔波型”的人在成功後,其喜悅是短暫的,但這不會影響他們整體的幸福指數。幸福的深度就像是樹根,提供養分,是生命的支柱。幸福的高度則像是樹葉,美麗而有魅力,但生命卻是短暫的,會隨著季節改變直至枯萎。

許多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常常發問:幸福的深度是否能改變?若要擁有終極財富是不是一定會經歷一些波折?

馬克斯韋爾·馬爾茨(Maxwell Maltz)在他的經典作品《心理控制術》(Psycho-Cybernetics)中提到了一種類似溫度表的內在裝置,其功能是測量以及控制我們的幸福指數。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儀器的設定一生都不會有太多改變,過高或過低的偏差都會很快地被修復,使我們能回到幸福的境界。當然,好運來時我們自然會很高興(例如中大獎或是找到夢想的工作),而不如意時就會悲傷(當我們失去什麼的時候)。但這些情緒都不會停留太久,無論情緒好壞,幸福的深度不會改變,而且我們很快就會回到之前的安定狀態。

著名的“明尼蘇達雙胞胎試驗”發現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有相同的個性特徵,而且他們的幸福深度也相同。出於這個原因,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幸福指數是受基因影響的。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幸福指數是由兒時的經歷生成的,成年以後就很難再去改變。心理學家戴維·萊肯和奧克·泰利根的結論是:“追求幸福就好像是成年人想要再長高一樣,是一種適得其反的行為。”

這類結論把我們的幸福感解釋成預定的形態,其實是一種誤導。他們忽略了太多可以改變幸福感的因素,忽略了人們可以變得更快樂的潛力。比如,一個天才的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更多的終極財富。通過認識一個新朋友、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或是聯想到一個新思路,都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反思:什麼樣的經歷或是什麼人在你的生命中給你帶來了幸福?

雖然先天因素對幸福感有一些影響(有些人天生就比較積極,有些人則比較悲觀),但我們的基因只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設定值。壞脾氣的人可能無法像天生樂觀的人一樣去看待生活,天生就怨天尤人的人也可能永遠無法讓自己轉變為一個盲目的樂天派,但所有人確實都可以變得比原來更幸福,大部分的人在追求幸福這一點上都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潛能。

在回顧與幸福有關的文獻時,桑婭·呂波密斯基、謝爾登和戴維·施卡德認為人類的幸福感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基因當然是沒法控制的,我們對於外部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掌控權,但在行為和練習上我們則擁有決策的力量。按呂波密斯基所解釋的,這個因素是“增強幸福感的最大因素”。追求有意義和快樂的事,可以明顯地增強我們的幸福感。

悉心品味生活

那些認為幸福深度是固定值的心理學家都犯了一種通病,他們拿大部分人的資料作為證明,卻忽略了那些與眾不同的少數人群。就連在“明尼蘇達雙胞胎試驗”裡,也有幸福程度不同的雙胞胎。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並非所有人(100%的研究對像)在經歷特殊事件後都能恢復到原來的幸福指數水平。

通常結論只是一種模糊的、大概率的表示,不代表一定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事實,而往往是那些通常範圍之外的特例為我們指明了真相和光明的道路。這些人在他們的一生中越來越幸福,消除了那種認為幸福感難以改變的誤解。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可不可能,而是怎麼去做。本書沒有完整的答案,但肯定回答出了一部分——將注意力從追求物質和名利轉向追求終極財富的人,絕對可以提升他們幸福的深度;同時,追求當下和未來收益的人,長此以往也肯定會越來越幸福。

幸福深度難以改變的說法不止是誤導,它還有潛在的危害性。如果有人被誤導,相信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改變幸福的深度,那他自然就不會去努力了。同時,他也會慢慢地把這種想法當作理所當然的了。更糟糕的是,由於他相信情況是無法改善的(雖然是建立在錯誤的觀念上),他的人生將充滿無助與絕望,他也終將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

我們都會有自己天生的個性,雖然我們沒有能力控制外部因素,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正如心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所說,“對於增強幸福感,適當地運用時間可能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之所以無法發揮追求幸福的潛力,主要是因為時間運用不當——忙碌的奔波、墜入享樂主義的深淵,或是放棄自己而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在有限的時間裡,其實蘊藏了很多幸福的潛力,以及拓展充實生命的可能性,如果能善加利用,時間就會成為幸福的看護者。

我們追求幸福的努力應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不斷收穫和成長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是無限的。在追求既有快樂又有意義的工作、學業和情感時,我們只會更加幸福,這種經歷不是樹葉般短暫的美麗,而是根深蒂固的永恆的幸福。

練習

欣賞式探尋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戴維·庫柏裡德和他的同事們一直致力於一個關於個人和企業的革命性的改變方案。與其關注什麼是無效的,比如大部分干預計劃和顧問咨詢所採用的方式,不如像“欣賞”式探尋所注重的,明確什麼是有用的,然後在這些方面做出努力。他們的方法是有意識地認可有價值的東西,並且提升它的價值(和經濟原理一樣)。我們需要做的是,以過去的積極經驗激發現在,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你可以自己完成這個練習,但最好是和一個同伴或是一個小組一起。和其他人一起做的時候,大家應該輪流發言,說說什麼曾使你感覺幸福——它可以是一頓美食,和家人相聚的時刻,工作中的某個項目或是你去聽的一場演唱會。仔細地闡述一下,是事情本身還是你在其中和他人的共同經歷讓你感到幸福?是因為它帶給了你挑戰性,還是你看到了什麼神奇的事情?

最後,請自問怎樣才能用你所學到的東西(你個人的經歷與他人的經歷)啟示你的未來?寫下一個可以讓你更幸福的承諾,然後與他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