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何家會傷人 > 高十二、初九與壓力 >

高十二、初九與壓力

有的孩子高中上了十二年,也就是說,高三讀了十年。這是我們應試教育病態之處的極端展現。

不過,就高中的這些知識,需要重複學十年才能掌握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鄭日昌的回答是,不需要!他認為,對於許多復讀的孩子而言,他們在復讀中需要解決的不是知識水平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這個心理問題,就是壓力問題!

「我高七了,你高幾?」這是百度「高考吧」一篇網文的題目。

本來,高中是三年,但我們流行復讀,復讀一年是高四,這名高中生已復讀三年,但當年高考仍未考上理想大學,他決定再復讀一年,是高七。

在「高考吧」,他並不孤獨,旁邊就有一個帖子是《一名高八生的自白書》,說自己復讀到高八,終於考上大專了。

然而,這個帖子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出了許多復讀的神話。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哥哥復讀讀到高十二,但人家後來讀到了清華的博士後。也有慘的,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一個親戚也是為了要考理想的大學而復讀到高十二,最後累了就不再堅持了,而上的這所大學,他在高三時就能考上。

網絡上的故事,不太可靠,但也有可靠的。

鄭日昌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知道一個高十二的例子,還知道一個高九的例子。高十二的學生目標不高,只是為了考上本科,但那

個高九的孩子就心比天高,每次都是上了大學後覺得那所大學不好,於是退學復讀,結果復讀六年,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一所一流的重點大學。

只是,鄭教授認為,這些孩子,復讀這麼多年,主要的工夫並不是花在學知識上,而是花在解決心理問題上。

鄭教授說:「他們的知識水平,其實在高三或高四,最多高五就已打好了,後來的復讀,並非是知識的查漏補缺,而是心理上的努力,主要是減壓。」

復讀兩年後,她從初一開始讀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沒見過高七、高九甚至高十二的例子,但我讀初中時有過一個初九的女同學。

我是在河北農村長大的,那時,我們那裡流行從初中考中專或師範,以盡快實現「鯉魚跳龍門」,從農業戶口轉到城鎮戶口。當時的競爭非常激烈,我這個女同學學習一直非常努力,初三時只以幾分之差沒考上中專。她復讀,但初四初五仍然以幾分、十幾分的差距沒上中專線。這時,她對自己的整個知識基礎產生了懷疑,居然選擇從初一開始復讀,但在「初八」仍然以幾分之差沒有考上中專。

她再次復讀,到了我們班。

和她一起復讀的,僅我們學校就有兩百餘人,一共八個畢業班,平均每個班有 20~30 名復讀生插班進來。

說到這裡,就要說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初二畢業考試,我考了全年級 55 名(這時全是應屆生)。初三第一次考試,我仍然考了全年級 55 名,但已是應屆生中第一名。

當時,我對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我沒覺得自己超常發揮,也沒覺得同班的優秀應屆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如我,但為什麼這一次忽然不如我了呢?想了半天,最後忽然明白,肯定是以前比我成績好的那 54 名應屆生,都被這兩百餘名復讀生給嚇壞了!

這也有道理,復讀生比我們多學一年、兩年甚至六年,基礎知識應該比我們牢固,成績應該比我們好……估計那些優秀的應屆生,就是在作這種思考時被嚇壞了。

但我是那種對別人的存在不太在乎的人,而且父母從不給我施加壓力,所以麻木幫了我一個大忙,讓我成了前 55 名應屆生中唯一沒有被嚇倒的學生。

成功的秘訣只有兩個字:減壓!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後來每逢考試,我都睡得比別人多,吃得比別人香,玩得比別人爽……結果,我的成績每逢大的考試都能向前蹦 10~20 名,等最後中考時,我仍然是應屆生第一名,總成績也是全年級第一名。不過,扣除掉不計入錄取分數的歷史、地理和生物這三門課的成績,我就只是全年級前五名左右,但仍可以考上我中意的重點高中。

我那個女同學,也考上了她如意的中專,並且高出了中專線幾十分。

她的初九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她的成績出現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呢?

答案只有兩個字:減壓!

這要歸功於我們的班主任,他特別會做減壓的工夫。全年級八個班中,只有我們一個班有三四名應屆生考上了中專師範和重點高中,而其他七個班一個都沒有。這不是因為學生的素質和努力程度,而是因為我們的班主任經常對我們說:「應屆生怎麼了?你們別小看自己高看復讀生,好學生上初中三年足夠了,別怕他們!」

所以,我們應屆生沒有感覺到太多壓力。

同時,他也對復讀生說:「整天像老黃牛一樣學習,你們累不累。學了一遍又一遍,你們煩不煩。你們不是知識沒掌握好,是太把考試當回事了。」

所以,我們班的復讀生在中考時發揮得也特別好。最後,我們一個班考上中專、師範和重點高中的,居然和其他七個班的總和差不多。

聰明父母懂得減壓之道

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但這麼簡單的真理,卻好像只有少數人才懂得。

高三還沒開始,就有一些即將進入畢業班的學生給我來信說,現在父母整天都盯著他們,要他們為了「人生最關鍵的戰役」而好好學習,他們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很聽話地一天連著一天地刻苦學習,但心裡老想著:「萬一明年考砸了怎麼辦?豈不是太對不起父母?」考試焦慮就這樣提前開始了。

通常父母這樣做並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種隨大流或沒有主見的做法。

「教育部給各地教育部門施加壓力,各地教育部門給校長施加壓力,校長給老師施加壓力,而老師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同時,也給家長施加壓力,而家長再給孩子施加壓力。結果,孩子還沒考試就被壓垮了,」鄭教授說,「此外,媒體湊熱鬧,交通部門湊熱鬧,警察也湊熱鬧……全社會都極度關注高考,這種壓力最後全轉化到孩子身上,你說他們能沒有壓力嗎?」

隨大流的父母,或者人云亦云的父母,會順從這種壓力流,和全社會一起給孩子施加壓力。但聰明的父母,會用一些方法幫孩子分擔一些,從而減少孩子的壓力。

鄭教授就這樣做過,他有兩個兒子,老大不愛學習老二愛學習。「但不管老大還是老二,都有老師時常找到我,要我督促孩子學習,」他說,「我理解他們,因為他們有教學任務,所以我會對他們說,放心吧,我會督促孩子。但他們一走,我就把這事扔到腦後去了。幹什麼呀,孩子們夠累了,再說督促只能好心辦壞事,真要為孩子考慮,就要學會為孩子減壓,而不是加壓。」

用這種方法,鄭教授成功地給兩個兒子減了壓。後來,他的小兒子去了美國留學並留在美國工作,而大兒子只有高中文憑,但「他掙錢比我多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很快樂,這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