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 > 過火的自信=自卑? >

過火的自信=自卑?

有些人習慣性地喜歡分析別人或找出別人的缺點,以彰顯自己的高明洞見(不是基於職業上的需要,而是一種不自覺的日常習性),其實這也是源自深層的自我懷疑或低價值感—某種「自恨」的形式。因此,細微地去體認什麼是「自愛」,便成了轉化怨懟的關鍵點。

——胡因夢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細觀察你便會發現,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須要建立在別人自卑的基礎上。

我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民營企業工作,和她一同去的還有10多名大學畢業生。那是1995年,當地的民營企業第一次大規模招大學畢業生,所以成為當地的熱點新聞,頻頻被報紙、電台和電視台報道。

她做了老闆的秘書。工作幾個月後,有一天,辦公室裡就他們兩人,她忙著做秘書分內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話:

「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

今年,我這個朋友偶然和我說起這件事,她還是有些納悶,這個老闆當時為什麼對她說這樣一句話。

我問她:「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她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有一點點自卑,但不強。」

我解釋說:「他讓你自卑,是因為他自卑。」

聽我這麼解釋,她若有所思地回憶說,這個老闆的確是有些問題。譬如他常給大學生安排一些艱難的任務,美其名曰重用你,但一旦你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務,他就會諷刺說,瞧你們還大學生呢,還不如我這個沒文化的。他常這麼做,就令她隱隱覺得,這個強勢的老闆好像有點不對勁。

不過,也只是隱隱覺得而已,她沒有明確想過,老闆其實很自卑。現在經我這樣一提醒,她認為他的確是非常自卑的人。

「你怎麼這麼快就作出這個判斷?」她問我。

我回答說,現代心理學發現,一個人想和你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外部關係,就意味著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當這個老闆說「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時,他顯然是想和你建立這樣一個人際關係—「我行,你不行」。而他這麼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個內在關係模式—「我行,你不行」。

更確切的說法是,這個老闆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如果一個自信滿滿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麼可以大致推斷,這個貌似自信的人有著「我行,你不行」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

內在關係模式的四種類型

我的很多文章都講到,所謂的性格或人格,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這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更詳細的說法是,我們童年時和重要親人的人際關係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我們的一生,便是將這些內在的關係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的一生。當然,成年後的外部人際關係也會部分地改變內在的關係,但這很難。

在這些重要的親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文章將這個本來很複雜的內在關係概括稱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其實還有像「內在的祖父母」「內在的外祖父母」和「內在的兄弟姐妹」等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我差不多只寫「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只是為了寫文章的方便。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大致有四種:

1.「我行,你也行」

也即「『內在的小孩』行,『內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給予孩子自由,認可孩子的獨立空間和能力,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發展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

2.「我行,你不行」

也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對孩子極其嚴厲,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對待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3.「我不行,你行」

仍是「『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喜歡孩子溫順而聽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我行,你不行」與「我不行,你行」的差別是:前者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係時將「內在的小孩」投射給對方;後者則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係時將「內在的父母」投射給對方。

4.「我不行,你也不行」

即「『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又經常折磨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具備第四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最容易製造兇殺案件,譬如連環殺手和偏執狂。看新浪網的新聞,每天都可以看到情殺案件,即男人殺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或太太。這類案件的製造者多是偏執狂,愛人離開他們,是對他們最大的否定,令他們感到「我不行」。他們受不了這種打擊,於是將愛人殺死,隱含的意思是「我奪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

連環殺手和偏執狂自然是最危險的,但他們不是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人,因為人們很容易對他們產生防範。

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種人。因為他們看起來很自信,甚至在某些人眼中稱得上「非常優秀」,於是非常具有迷惑性。

最極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們會處處都要自己說了算,並且不能接受別人展示自己強大的一面。他們要麼用霸道的方式,要麼用巧妙的方式,讓周圍人感到自卑,從而將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充分地展現在他的外部人際關係上。

老闆為什麼只招窩囊廢?

這樣的人在普通生活中不難遇到。幾年前,我曾在一個論壇上和一個老闆論戰。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不願意招應屆大學畢業生,因為他們毛病太多。例如:

讓大學生買複印紙,大學生價都不講就買了回來;

讓大學生去談判,結果大學生把自己公司要付的價碼談高了;

沒規定著裝,結果大學生穿得亂七八糟;

……

我認為他是站在老闆的角度看員工,所以沒看清基本事實,於是我一直試圖站在員工和現代管理的角度上和他論戰,一一反駁他,如:

用人就是用人優點而避開缺點,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愛講價,你不必派他去買東西,說到買複印紙,一個斤斤計較的村婦更合適;

大學畢業生沒有經驗,你卻派他去談判,到底是重用他,還是害他?

規定著裝很簡單,只需你一句話,但你硬是不規定,卻又挑別人刺,這是很無聊的隱秘的權力遊戲;

……

當時辯論得很熱鬧,多數人支持他,少數人支持我。普遍看法是,如果是大公司,他鬥不過我,如果是小公司,我鬥不過他。

事情過了一兩年後,有一天,我無意中再次想起此事,突然發現一個被忽視的事實—這個老闆沒有開除過一個大學生。有大學生主動離開了他,他也承認,那些大學生有脾氣、有才華。那麼,留下的可以說是窩囊廢了。他說自己討厭這些窩囊廢,但他又為什麼不開除他們,反而將他們都留在自己公司呢?

我想,這其實是他潛意識中的渴望。他渴望營造這樣一種外部關係:所有人中,只有「我行」,而「你們都不行」。

他之所以渴望營造這樣的外部關係模式,是因為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是相當極端的「我行,你不行」。

有這種極端病態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似乎比比皆是。想必我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某個組織或機構要招人了,明顯是人才的,領導不要,而專門要了幾個能力欠缺但愛拍馬屁的。

能力欠缺且愛拍馬屁,這就可以讓一個領導很輕鬆地將自己「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權力空間。投射成功了,他自然會覺得很爽很自在,但是,這個組織或機構的前途就被斷送了。

我們常以為,這樣用人的領導一定能力低下,但並非總是如此。譬如項羽,武功蓋世,兵法嫻熟,而且貴族出身的他看似溫文爾雅,最後卻敗給了缺乏實際技能的劉邦。項羽的才能不可謂不強,但他太在乎自己的強,於是用的人全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如果一個屬下能力有超過他的地方,項羽就很容易猜忌他,從而中了一次又一次離間計。人們總以為,一個人之所以中離間計是因為智商低,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而是性格的問題,是中計者有一個「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聽命於他

我的一些自己開公司辦企業的朋友,他們都將萬科房地產公司的老總王石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主要不是因為萬科賺了多少錢、王石在事業上多麼成功,而是因為,管理萬科這麼大的公司,王石居然可以整年在外面遊山玩水,似乎很少花精力打理自己的公司。

王石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我和這些朋友探討時,他們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放權。他們認為,王石將公司管理權下放,所以自己就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既然放權可以讓自己很輕鬆,那麼,為什麼你們不放權呢?」我問他們。

他們給出的答案一般有兩個:自己的屬下能力不夠,能力夠的屬下他們不能信任。

但再探討下去,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性格問題。有人能放權,是因為他信任別人,從而總能找到放權的理由;有人不能放權,是因為他不信任別人,從而總能找到不放權的理由。

也就是說,關鍵不在於別人,而在於管理者自己。如果一個管理者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麼他就總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信任他們的理由,從而做到放權。如果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麼就會傾向於找能力低下的人,即便找了牛人進來,也要把這個牛人打磨成一個不自信的人,這樣他的確沒有機會做到放權了。

政治和工作中,想營造「我行,你不行」的外部人際關係模式的人很多。在家庭生活中,想這樣做的人也很多。其實,多數具備「我行,你不行」性格的人,他們會將自己這種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他關係網絡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絲·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中描繪了一些男人是如何控制他們的太太的,她引用了一個後來幡然省悟的男人的話:

沒有人能發現我的控制欲,因為我是個對待朋友很友善的人。但當周圍沒有別人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發火,我以為那是「發神經」……每次我「發神經」之後,都非常自責。類似下面這些行為,會經常發生在我與妻子之間:

1.不和她說話,讓她感到孤獨和被拒絕。

2.表現得很冷漠,當她問我有什麼問題時,我卻冷淡地說:「沒什麼。」

3.有時候出門去玩,故意不告訴她我去哪兒、什麼時候回,讓她在家裡忐忑不安地等一夜。

4.不讓她和她原來的朋友來往。

5.如果她問我問題,我就發火。

6.我總說是她的錯。

7.我告訴她,我結婚前比現在舒心多了。

8.指責她整天不知道做些什麼。

當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心痛不已。我想要明白這都是因為什麼。

這個男人這樣做,是他的潛意識在追求這樣一個結果:讓他的太太徹底失去自信,最終徹底失去獨立意志,從而完全聽命於他。簡單而言,他是希望太太徹底自認為不行,而認為他行。

帕萃絲認為,這個男人這樣做,是因為他渴望將他頭腦中的一個完美女性的形象投射到太太身上,而太太的任何獨立意志都意味著他的投射失敗,所以他會用盡一切辦法打擊太太的自信。

這種說法很好。不過,在我看來,這樣做的男人,他們先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被極力否認過,這令他們建立起了「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他現在只是試圖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展現在他和妻子的關係中而已。

一個持有極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他渴望別人不行的願望極其強烈,最極端者則可以稱為「戀屍癖」。即,這樣的人對生龍活虎的人不感興趣,他們希望自己交往的對象最好沒有一點獨立意志。

假若你碰見這樣的人,感覺到了痛苦,最好的辦法是遠離他。

多數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關係

不過,多數具有這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關係。

譬如,本章一開始提到的我那個朋友,老闆說了那句話後,她思考了一下說:「的確,可能我一輩子都掙不了你一個月掙的,但是,我覺得你很累。」

這是一個完美的答覆。老闆那句話傳遞了兩個層面的信息:事實層面,他的確一天比她一年掙得多;情緒層面,他希望她自卑。

秘書的答覆,則是先承認了事實,但同時拒絕接受他投射過來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過來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為一旦她接受這種投射,她就是承認自己不行了,那麼,以後這個老闆就會繼續蔑視她。相反,她將這個投射給擋了回去,暫時會令老闆覺得不舒服,但這個老闆因而知道,他繼續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於是他以後會有所收斂。

並且,更重要的是,這個老闆真的很累。因為,在玩「我行,你不行」的遊戲時,他得付出很大的代價,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種場合維持「我很行」的形象,這的確是太累了。

雖然累,但他不敢放鬆下來,因為他過去的經歷告訴他,當他表現出「我不行」的一面時,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評和呵斥,甚至有辱罵和暴打。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總是硬撐著。

但這個小秘書屬於另一類人。她當時儘管沒有理解老闆在幹什麼,但卻做出了完美的回復。她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這樣的人會本能地識破你的假自信,從而不會接受你投射過來的心理垃圾。但同時,這樣的人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假若你真的在他面前袒露你的脆弱,他不會看不起你,相反會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憶說,的確,這件事發生後,老闆對她越來越好。他仍會訓斥其他大學生,但逐漸給了她特殊待遇,不過不是物質獎勵,也不是升職,而只是對她有異乎尋常的尊重。

這個故事說明,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並且,真正自信的人,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