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 > 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 >

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

很多女性在有了事業之後,家庭本身可能就不幸福了。但我和我丈夫兩人卻學會了一起努力來平衡事業和家庭。我認為對男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感情上讓他們有安全感和滿足感,不要讓他們有一種「老婆成功,自己不行」的感覺。我的丈夫非常善解人意,他在感情上也靠得住。

——蘭·馬宗達爾·肖

(印度最富有的女人,生物製藥公司Biocon的創始人)

前不久,陪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去北京辦事。我們約在白雲機場見面,她早早訂了機票,時間是17時30分。我怕誤機,於是16時就趕到了機場,但一直不見她的身影。給她打了多次電話,沒接;發了幾個短信,也沒回。

17時05分時,她才姍姍來遲。「抱歉,我的兩部手機都調到了靜音。」她一臉歉意地說。

這倒沒什麼,我說,因為在等待的時候,我一直在讀書,所以不會浪費時間。但問題是,不能趕上原有班機,我們只能改簽下一班了。結果,兩張本來4.5折的機票,改簽成了兩張9.5折的機票,多花了近1500元人民幣。好在,這位朋友雖然年輕,但有一個規模不大不小的工廠,生意火爆,稱得上是成功人士,這點錢不會讓她心疼。

不過,我發現,她手腕上戴著手錶,而且來機場的路上,她有專門的司機幫她開車。然而,在到機場前的約兩個小時內,她一次時間都沒看過。這就很有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她告訴我,誤機對她來說是常事,「一半一半吧」。也就是說,一半時間能趕上原來的班機,一半時間要改簽,而她每年要坐二三十次飛機。

為什麼會這樣?和她聊了很久後,我找到了答案:這是優秀女性對成功的恐懼。

很多女性對可以預期的成功懷有恐懼,這是美國女心理學家霍納在1968年發現的一個現象。其原因有多種解釋,最通常的解釋是:如果太成功了,女性會擔心自己在與異性的親密關係上遇到麻煩。她們下意識地認為,男人懼怕優秀的女性,懼怕和成功的女性建立親密關係,除非自己比她們更強大。因為這種恐懼,許多優秀的女性會做一些連自己都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以避免自己過於成功。

我這位朋友,她不僅誤機,而且經常遲到,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商務談判中仍然如此。並且,她總說自己很笨,「是別人幫我把事情做好的」。此外,她的生活也比較缺乏計劃性。對她而言,這些做事的風格,和誤機一樣,其心理意義是,她在對自己、對周邊的男人、對整個社會說:「你看,我不是一個渴求成功的女人。我這麼沒計劃、沒條理,我經常遲到,我還經常誤機,所以說,成功不是我做來的,而是上天的安排與恩賜。」

或者,這樣做有更直接的意義,那就是毀掉一些機會,從而得以避免更成功。

小資料:成就動機

一個人成就動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認為,成就動機含有兩種成分:追求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一個人成就動機的水平等於追求成功傾向的強度減去避免失敗傾向的強度。所以,前者越強,一個人的成就動機就越強;後者越強,一個人的成就動機就越弱,因為如果太害怕失敗就會不敢接受挑戰,從而迴避困難的任務。

高成就動機者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1.具有挑戰性與創造性。高成就動機者具有開拓精神,喜歡富於挑戰性的任務,並全力以赴獲取成功。他們富於創造性,總是力圖將每件事做得盡可能地好。

2.具有堅定的信念。他們目標明確,對自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會持之以恆,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目標。

3.正確的歸因方式。他們把成功歸因於能力與努力,而把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這種可變的內在因素。這種歸因方式會使他們總是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並改變自身的缺點,不斷努力、不斷進取。改變自己是最容易的,但低成就動機者總是把成功歸結為外在原因,如運氣,於是自己不去努力改變自己,從而喪失了進步的機會。

關於成就動機的兩種傾向可以用下面這個例子說明。我經常誤機的這位朋友,其實有很高的成就動機。她最初是做推銷員的。她回憶說,在敲每一個客戶的門時,她都感覺不到有任何害怕,哪怕面對超大型公司的老總級人物,尚是一個黃毛丫頭的她仍能鎮定自若地和他交談。「我從不怯場,這是自然而然的,沒一點偽裝。」她說。換成心理學語言就是,她避免失敗的傾向極其微弱。

用跳槽逃避成功的女人

琪就是毀掉了一個又一個機會,所以工作能力極其出色的她,儘管已37歲,卻仍然只是一家小公司的小經理。

「我是做了一次心理咨詢後才意識到自己有成功恐懼。」琪在接受採訪時說,「成功恐懼的第一次表現是高考吧。」

她回憶說,她高三的成績極其出色,足以上北大、清華這種超一流的學校。但是,第一次高考時,她發揮失常,結果剛過重點線。因為她爸爸對她的期望很高,所以她沒去上,而是選擇了復讀。第二次高考,她發揮正常,超出清華分數線近30分。但在報志願時,她違背爸爸的意願,選擇了爸爸的母校—一所普通的重點大學。「現在回想起來,是因為我害怕上比爸爸的母校更好的學校,因為那意味著我比爸爸還出色。」琪說。

大學四年,琪成績一般,卻是風雲人物。她愛跳舞,又擅長組織活動,「出過一個又一個風頭」。畢業時,她被分配進一家大型的國營外貿公司,「是當年第一個被提拔的畢業生,也是公司歷史上升得最快的」。但3年後,她決定辭職。

這次辭職看起來有很容易理解的原因:琪離婚了,所以想換一個環境。這次她找的是一家港資電子類公司,一進去,因為她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公司老總想安排她做一個部門經理,但被琪拒絕了。「我要求從最低級的銷售員做起,公司老總很高興地答應了。他以為我是喜歡挑戰的人,我當時也這麼認為。」琪說。

兩個月後,因為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琪被提拔為部門經理—這正是她一開始就可以獲得的職位。又過了兩個月,公司打算把她升為副總。但是,她又辭職了。

「我一定是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這次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辭職,只是覺得很累,不想再做電子這一行了。」琪說,「大家都覺得我莫名其妙,畢竟副總不需要每件事都親歷親為,如果會統籌工作,還是可以做得比較輕鬆的。」

接下來,她又換了幾個工作,每進入新公司,她都要求從「最初級的銷售員做起」,但等升到一定位置後,她就辭職了。職位最高的一次也是副總,但剛升上去一個月,她就又辭職了。

後來,她乾脆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做機票、火車票的銷售。「當時這種公司很少,能拿到機票的人差不多可以算是壟斷經營,很掙錢。」琪回憶說,「我公司裡的小姑娘最多一個月都可以掙到兩三萬元,我的收入就更不用說了。」

這樣做了一年後,琪又把公司給關了,又是「說不清楚的原因,我跟別人說,是嫌麻煩,但實際上,我自己也覺得有點稀里糊塗」。

就這樣,琪不斷地跳槽,到現在已經記不清楚跳了多少次了。並且,在一個城市「待膩了」,她就換一個城市。迄今為止,她已在五六個城市工作過了。

這是一種奇跡,做過公司副總、自己開過公司,並且有一系列「輝煌回憶」的琪,現在只是廣州一家僅有10餘名員工的小公司的小經理。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一定是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琪說。於是,她兩個月前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分析:跳槽是對自己優秀的懲罰

在咨詢室裡,琪最先談了高考的事,咨詢師問她:「你是害怕成功嗎?」琪回憶說,聽到這句話,她當時有一種「五雷轟頂」的感覺。接下來,當咨詢師和她探討起她為什麼害怕成功時,她的內心深處一直不願被觸及的痛苦回憶終於被觸動了,而那正是答案。

原來,就在離婚前,她的哥哥遭遇了一場意外的橫禍而慘死。慘劇發生之後,她一直是家裡最堅強的人,從打理後事到出殯,都是她一手操辦,而且她也極力去撫慰父母那破碎的心。但是,「我內心深處的內疚感卻無法處理。」琪說。

原來,琪從小就是父母的寵兒。她非常聰明,爸爸對她寄予了極大期望,而對她哥哥卻沒有這種期望。她也不負爸爸厚望,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學校屈指可數的尖子生。

「小時候,爸爸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沒覺得有什麼問題。」琪回憶說,「但先是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我潛意識中不願意超越爸爸。等上了大學後,可能是女孩們共同的成功恐懼也感染了我,所以我不再刻苦學習。爸爸對我的願望是做中國的居里夫人,但現在,我只想做一個女人。」

大學時,琪就隱隱有了內疚感,「彷彿是,我開始覺得,不應該比哥哥強,我把本來屬於哥哥的寵愛奪走了」。

哥哥的慘死一下子將這種內疚感激發到頂點。「內心深處,我後悔自己比哥哥強。我佔有了那些屬於他的東西,我想他應該比我優秀才對。」琪說,「潛意識中,我決定把自己得到的這些給還回去。於是,我一次又一次地通過沒有價值的跳槽來懲罰自己,直到今天。」

琪的故事,多了一個受害者—她的前夫。

因為對死去的哥哥的內疚感,琪極力懲罰自己,離開前夫同樣是對自己的懲罰。其中的心理意義有很多種可能。或者,哥哥—這個親密男人的慘死帶來的傷痛太重了,琪不想再重複第二次,所以她先斷絕更親密的關係—與丈夫的關係,以防止這種可能性的發生;或者,只要有一個與異性的關係讓她覺得自己比男人優秀,她就要逃,因為這個關係和她與哥哥的關係一樣,會讓她極為內疚;或者,因為她無法接受自己最重要的部分—她很能幹,而變得也無法接受自己最親密的人。

「對於優秀的女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忠於你自己,接受你的確優秀的事實。」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陳祉妍博士說,「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就會如何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否認自己,我們也會容易否認別人。」

「事實一旦產生,就不容否認,也無法否認。」陳祉妍說,「如果你的確很優秀,但又不想承認這一點,極力否認這一點,那麼,你內心對優秀的渴望會更強烈。只不過,你不再要求自己優秀,而是要求親密關係中的其他人優秀,譬如你的戀人、丈夫或孩子。並且,除非他們比你更優秀,否則你會攻擊他們,認為他們不配你。」

解決之道:接受天賦才能

我的一個研究生同學,她是我們當中被公認為最有天賦的人,最有可能在心理學上有所成就。然而,她自己對被公認為頭號才女的事實感到不舒服。她說:「在很長的時間內,我極力想掩飾自己是一個才女的事實,我內心中隱隱覺得,不這樣做就嫁不出去。」

這種掩飾在她結婚後達到頂點。那一段時間,我每次見到她都覺得很難過,因為她身上那種天才的銳氣似乎消失了,她「變成」一個中規中矩的家庭婦女,說平常女性都說的話,做平常女性都做的事,而且走起路來,個子很高的她總是彎著腰。但儘管做了這些努力,這次婚姻並未能持續下去,相處了近兩年後,她和丈夫離婚了。

「我以為否認自己的優秀,把它們壓下去,就可以和一個男人相處了。」她說,「但我錯了。你扭曲自己、否定自己,你必然會覺得很委屈。於是,我最後把這種委屈轉嫁給了我的前夫。」

其結果就是,她一開始認為自己能接受這個有點平凡的男人,但最終,她對他越來越挑剔,雖然這種挑剔沒有表現出來。譬如,她從不說刻薄的話,或做刻薄的事,以刺激丈夫,但卻越來越不願意看到他。

「這不是他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她說,「優秀的女人勢必有對優秀的渴望。你否認自己優秀,不成長了,你就會把這種渴望投射到身邊的男人身上。如果男人果真卓越,你會欣然接受。如果男人不如自己,你會特別憤怒,恨他怎麼就那麼差勁!」

她繼續說:「你如此憤怒,首先是因為你對自己憤怒,因為你否認了自己最重要的天分,但這一部分不會消失,它會反抗你的壓制,它讓你心中充滿憤怒。並且,這種憤怒藏在潛意識中,尋找一切機會噴湧而出。那個機會就是,當男人脆弱的時候。」

這對夫妻關係有巨大的殺傷力,因為再強大的男人,脆弱的時候,也需要理解與保護,而不是相反。

其實,哪怕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女人,她也仍然是一個脆弱的女人。如果她全面接受了自己,既能接受自己的脆弱,又能欣賞自己的優秀,那麼,她也會安然地接受男人,欣賞他的優秀,接受他的脆弱。這時候,關係會自然而然地變得和諧。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女性的成功恐懼到處可見。譬如,在接受新工作或新職務時,女性常猶豫不決,總是先考慮自己能力是否足夠,或是說「我要先回去跟家人商量」。此外,年輕女性也常常在閒談中說:「不想幹了,找個老公養我就好了!」

這看起來像是玩笑話,實際上卻反映了女性恐懼成功的集體潛意識。

霍納是最早研究女性成功恐懼的美國女心理學家。1968年,她請女大學生構思一個故事,其開頭語為「第一學期末,安妮發現自己在醫學院的班上名列第一」,而對於男大學生,開頭語中的「安妮」改為「約翰」。結果發現,68%的安妮的故事比較悲慘,典型的故事是她取得事業成功,但在婚姻上不幸,要麼是遲遲找不到另一半,要麼是離異。相反,91%的約翰的故事比較幸福,最終的結局多是「才子佳人」,不僅取得了事業成功,還找了一個漂亮老婆。

霍納由此提出女性有恐懼成功的傾向,原因在於社會和家庭給女性的定位是柔弱的、被保護的、不出頭露面的,所以成功就意味著對這種性別角色定位的挑戰和背叛。我國研究者也做過類似的研究,都驗證了霍納的結論。

不過,女性並不是恐懼所有方面的成功,在符合女性性別角色定位的職業上,譬如護士、音樂、演藝、文學等方面,女性的成功恐懼就比較低。相反,在女性的傳統領域,男性倒明顯有了成功的恐懼。譬如,《信息時報》2006年12日的報道稱,「男護士在各大醫院受歡迎,戀愛上不受歡迎」。就因為護士是女性的傳統領域,於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護士就和女人味之間畫上了等號,女孩因為下意識裡擔心「男護士=有女人味的男人」,從而不願意和他們談戀愛。

劉玲是一個富有上進心的女孩,立志做一名激光專家。經過努力,她在大三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年級專業課第一名的好成績。她非常高興,她想,這是向理想邁出的第一步,但離實現人生目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而無論多難,她都會堅持下去。此後,她更加發奮學習。同學們梳妝打扮時,她在圖書館學習;情侶們外出逛街時,她在實驗室做實驗。漸漸地,她與周圍的同學疏遠了。

父母勸她,女孩子有個大學文憑就夠了,不然會嫁不出去的,但她仍堅持己見。33歲時,她獲得了博士學位。隨後幾年,她成績斐然。然而,她的婚姻問題一直沒解決,每天晚上都與孤燈相伴。後來,她不得不委屈自己,與一位60多歲的失去妻子的老幹部結了婚。沒想到,結婚剛一年,丈夫就提出離婚。劉玲感歎道:「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矛盾真是一門比激光還艱深的學問!」

——一名計算機專業女大學生對女性成功後的想像

趙剛是年級中學習的佼佼者,這次又考了第一。當然,激光本來就是男生的專利!班裡的女生學起來都是不要命的,她們關心分數,但男生這樣做就很難。大部分人對趙剛的成績沒什麼想法,只是成績在他後面的幾位女生不服氣,認為趙剛只是運氣好而已。趙剛自己對此也並不十分看重,他只看重過程。假如趙剛結婚,他的妻子一定是個「佳人」,才子佳人嘛。婚後的趙剛事業會更上一層樓,家庭幸福美滿,孩子很有教養。

——一名計算機專業男大學生對男性成功故事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