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理學的故事 > 第七章 縱深探索者: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

第七章 縱深探索者: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一節 關於弗洛伊德

在心理學編年史上,沒有哪位人物能像西格蒙得·弗洛伊德一樣,其理論既備受吹捧,又慘遭詆毀。他既被視作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令人尊敬的學派領袖,同時又被斥為騙子。然而,不管是他的崇拜者還是他的批評者,得出的認識是相同的,即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心理治療及西方社會看待自己的方式等所產生的影響,比科學史上的其他任何人都大得多。

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弗洛伊德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他的人生故事吧。

和大多數有名望的心理學家相比,他從背景上來說最沒有希望成為學術界的泰斗。弗洛伊德於1856年出生於弗賴堡,父親是一個沿街叫賣的猶太小販。在孩提時代,他從未聽說過科學這類事情,更談不上現代心理學了。他的祖先當中也沒有哪一位曾上過大學,甚至連預科學校都沒有讀過。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講,他都應該像其父親一樣,做一個小商小販。

弗洛伊德的父親撫養了7個孩子,這個家庭的大部分歲月是在艱辛中度過的。這也是為什麼弗洛伊德終生都對金錢存在一種焦慮感的原因。不僅生活貧苦,他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他是猶太人,社會禁止他們從事大部分職業,更不准他們進入高級公職階層。由於他的父親早已拋棄猶太人的東正教信仰,弗洛伊德更成為雙重的局外人。他不被社會接受,也不參加猶太社區的任何活動。

弗洛伊德出生之後,一位農婦曾對其母親預言,這個孩子將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童年時代,他的父母時常給他講起此事。不管是否出於這個原因,早在幼年時,他就成為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學習刻苦用功,在預科學校的7年中,一直是班上第一名。法律和醫學在當時都對猶太人開放。在預科學校的最後幾年中,他讀到一篇歌德論自然的文章,於是決定終生投身科學。1873年,他考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在那裡他受盡同班反閃族同學的排斥,或許正因為此,他脫穎而出。

但他迅速發現,醫學對他並沒有吸引力。在學醫中途,他開始受到恩內斯特·布呂克(Ernst Brucke)的強烈影響。布呂克是生理學教授,是當時統領整整一代心理學者的機械生理學派的核心人物。布呂克比弗洛伊德年長近40歲,這位老人當然也對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有強烈興趣,不久他即成為弗洛伊德在科學上的師長和生活中的慈父。弗洛伊德後來說,布呂克「在我一生中的重要程度勝過任何人」。對於一位花費近50年時間才形成一門與布呂克完全不同的主觀內省心理學的偉人來說,這一句話確屬不易。

弗洛伊德對內省法的關注還是後來的事。當時,他確實被生理心理學深深吸引,並把6年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實驗室的工作台上,解剖魚類和龍蝦,追尋它們的神經通路,並透過顯微鏡觀察神經細胞。

他醉心於學術上的生理心理學,希望成為一名生理學家,終生進行純粹的研究,但布呂克建議他不要這樣。弗洛伊德沒有錢——他依舊住在家裡,靠父親供養——當時,從事純科學研究對一個沒有額外進項的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有望在學術上取得很高的地位。對於一個猶太人來說,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於是,弗洛伊德放棄這個夢想,極不情願地完成醫學課程,並於1881年拿到碩士學位。

他繼續待在這個研究院裡,但在第二年,他邂逅並愛上妹妹的一個朋友,一位名叫瑪莎·柏恩雷(Martha Bernays)的迷人姑娘,不久即向她求婚。她也為這位膚色黝黑的漂亮醫生所吸引,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他的求愛。但結婚還是很遙遠的事,因為此時的弗洛伊德還無力娶妻生子。對他來說,能夠自食其力的最可行辦法是開一家私人診所,因此,他離開布呂克的研究院,來到維也納通用醫院,師從當時世界上最負聲望的腦解剖學家西奧多·梅內特(Theodor Meynert)。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裡,他迅速成為診斷不同類型的腦損傷和腦疾病的專家。

在通用醫院刻苦工作的幾年他既孤獨又沮喪。瑪莎·柏恩雷跟母親生活在漢堡,在很長的時間裡,弗洛伊德只能偶爾看到未婚妻,他們主要靠鴻雁傳書,幾乎每天一封。他總是在愛意綿綿的長篇情書裡展望自己的美好前景,幻想自己已成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博士,私家診所的神經學家,財源滾滾而來,並幸福地與心愛的瑪莎喜結連理,生兒育女。雖然偶爾他也在信中透露自己內心的狂亂,但那時候我們還不能看出將來的他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而不是神經學家。

第二節 催眠醫師

弗洛伊德步入自己獨特的職業生涯,源於與約塞夫·布羅伊爾(Josef Breuer)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後者是位成功的醫生和生理學家,比他年長14歲,弗洛伊德通過布呂克與他相識。雖然年齡地位相差懸殊,但他們仍然成為莫逆之交。

1882年11月,布羅伊爾告訴弗洛伊德,他的一個病人,一位年輕婦女,患有歇斯底里症,他已經為她治療一年半了。病人叫貝爾塔·帕本海姆,是一個富裕猶太人的女兒。弗洛伊德讓布羅伊爾詳細介紹了她的病情,並在數年以後與布羅伊爾一起撰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就是心理分析學的第一份個案報告。

貝爾塔·帕本海姆是一個漂亮且聰敏的21歲姑娘,她深深地迷戀自己的父親,並在他生病期間,竭盡全力地照料他,直到自己因嚴重的歇斯底里症而病倒在床。她失去胃口,肌肉無力,右臂麻痺,一旦緊張就劇烈咳嗽。兩個月後,隨著父親去世,她的病情更趨惡化。她在幻覺中總是遭遇黑蛇和骷髏,語言產生障礙(有時,她不能講德國母語,但能用英、法或意大利語交流),即使渴得要死,也不能喝水,同時還伴有陣發性的「失神」,或恍若夢中的時空錯覺,她稱其為「時間消失」。

布羅伊爾告訴弗洛伊德說,病人在產生「失神」時,常會呢喃出一長串詞語,而他偶然發現,若給她稍加催眠,他就可以讓她以這些詞語為起點,講出她的意識深處所發生的場景和幻想的故事。在之後的幾個小時內,她的精神不再錯亂了。第二天,她也許會進入另一種「失神」,布羅伊爾又可以通過催眠來驅走這種「失神」。她把它叫作「談話療法」,有時叫「掃煙囪」。

如果布羅伊爾能在催眠病人時讓病人想起某種特殊的症狀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怎麼出現的,這種症狀就會消失。例如,有一次,她追究起自己為什麼不能喝水時,突然想起從前某個時候曾看見一條小狗在水杯裡喝水,並因此產生噁心的感覺。醒來後,她竟然可以喝水了。此後,這個症狀便再也沒有出現過。

通過談話療法,布羅伊爾一個接一個地攻下了她的病症,控制了她所有的病情。但事實上,這些症狀只是暫時消失。這個情況促使弗洛伊德在幾年以後進一步探尋,得出的結論是,病人不僅需要回憶引發各個症狀的事件,且得找出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意義。

1886年,31歲的弗洛伊德終於開了自己的診所(並在該年娶了瑪莎),以神經和腦病專家的身份開始其職業生涯。由於病人較少,當布羅伊爾推薦過來歇斯底里病人時,他也樂於收治。他為這個課題進行過專修,並從布羅伊爾的神經學研究所裡得到一小筆資助,前往巴黎小住幾個月,在那裡接受名噪一時的神經病理學家讓·馬丁·夏爾科的指導。

在夏爾科的影響下,弗洛伊德在處理自己的歇斯底里病人時多半使用電擊療法,這在當時非常流行。他把電極接到身體的敏感部位,釋放出輕微電流,使身體產生微顫或肌肉抽動。他用這種方法取得一些初期療效,但連他自己也懷疑治療效果的產生不是因為電流的刺激,而是因為電擊前暗示病人一定會有效果。

弗洛伊德採用這種療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好景不長,他很快發現,病人只是部分且暫時地擺脫了症狀,於是,他決定用布羅伊爾治療貝爾塔的辦法進行催眠,就是催眠病人後要其回憶並講述第一次引發病症的創傷性事件。這種治療對有些病人來說,結果相當滿意,但就總體上說令人失望,因為病情總是反覆。且對於許多無法催眠的病人來說,這種療法根本沒用。

儘管局限很多,他還是和布羅伊爾在五六年的時間裡研討了一系列的病案,漸次形成了他們的歇斯底里理論。這套理論是完全心理學上的。他們的結論是,「歇斯底里症受回憶影響」,病人對痛苦情感體驗的回憶引起了他們的病症,當記憶通過催眠而得以疏導和排解時,症狀就會消失。

第三節 心理分析的發明

弗洛伊德邁向發明心理分析學的第一小步並不是預先設計的,而是他對一個病人的需要所做出的反應。這位病人就是男爵夫人凡妮·莫塞爾(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文中將其化名為弗勞·艾米馮恩,一個40歲的寡婦)。她於1889年求醫於弗洛伊德,當時的症狀是面部抽搐,幻遇扭動的蛇和死鼠,噩夢中總有貓頭鷹和可怕的野獸,嘴巴裡不斷地發出噓聲或撲撲聲,並因此而經常中斷交談,害怕社交,討厭陌生人。

弗洛伊德利用宣洩式的布羅伊爾方法,一段時間後治好了她的許多症狀。接著,他從病人身上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啟示。有一天,弗洛伊德問她為什麼會胃疼,她的回答是,她也不知道。他請她第二天再想,她卻帶著明顯的抱怨口氣說,醫生不應該問這問那,應該由她把想說的東西說出來。

這一點使他茅塞頓開。弗洛伊德意識到,應該讓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講述下去。她開始談到丈夫的死亡,並從這裡東拉西扯,最終講到夫家親戚和一個「意圖不明的記者」對她的誹謗,大意是說,是她毒死了自己的丈夫。雖然這些嘮叨與她的胃疼毫無瓜葛,卻使弗洛伊德想到了她與人隔絕、不愛交際及討厭陌生人的原因,而所有這些都是以前他無論如何詢問都無法找到的真相。他於是想到,讓病人想哪兒說哪兒,倒是比直接催問更為有效的路徑。這種做法最終使他悟出了自由聯想法。

弗洛伊德進一步意識到,對於那些催而不眠的患者,這個方法可以大派用場。他請這些病人,在診所的躺椅上躺下來,閉上眼睛,集中精力回想,想起什麼說什麼。然而,他們常常什麼也想不起來,或者想起很多毫不相干的東西。箇中原因是,弗洛伊德注意到,大凡很難回想起來的記憶,涉及的多是羞恥、自責、精神痛苦,也就是說,是實際上的傷痛。不願回憶創傷性情節的病人,大都是在無意識地保護自己免受痛苦的折磨。

弗洛伊德把這種不能回顧痛苦記憶的現象稱作「抗力」,並發明出一種辦法以打破這種抗力,於1892年首次使用。當時的患者是一個少婦,她不接受催眠,也回憶不出任何有用的細節。他用手按著她的前額,向她保證說,這一按一定能產生這樣的回憶。她開始回想起事情,第一件事是一個晚上,當時她剛從一個朋友的聚會上回來,站在父親的病床邊。從這裡開始,她繼續想下去,慢慢地,東一句西一句,但大都是相關的思想片斷,過一會兒,她想起來,她當時感到非常內疚,因為父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卻在外面開心。終於,經過相當艱苦的努力之後,弗洛伊德使她認識到其中一個症狀——腿疼——的原因,這是潛意識要她別再作樂,以免產生內疚感。後來,她不但完全恢復,且還結了婚。這個過程的關鍵,並不是弗洛伊德用手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是病人同意去做。對此,他後來解釋道:

我(向病人)保證,只要他額頭上有壓力,他就可以感到眼前產生一個畫面,或在他的思想裡,將閃現一個突然的念頭。我請他把這個畫面或念頭告訴我,不管它是什麼。不要對它做出批評,也不要因為情感上的原因不願說,或覺得它不重要,不值一提。只有以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找到需要的東西,而且萬無一失地找到它。

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極少來自塵封的痛苦記憶,多半來自聯想鏈中的某個環節。然而,如果加以追索,它就會慢慢地導向某個病源念頭及其隱藏意義。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文中,弗洛伊德把這一過程稱為「分析」,次年,也即1896年,他開始稱其為「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迅速得出結論,認為掌壓技巧——另一種形式的暗示——並不值得推薦。到1900年,他開始拋棄這個方法,自此以後,他便完全依靠詞語的暗示了。到1900年為止,他的整個治療方法主要是讓病人在躺椅上放鬆,醫師重複一些暗示,病人同意說出任何聯想。經證明,此種方法不僅對治療歇斯底里症有效,且對其他精神疾病也能產生作用。

此外,另外兩種由弗洛伊德發展而來的心理分析因素,也對他治療病人、將心理分析視作一種調查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是移情現象。移情現象是指,在以催眠療法和自由聯想法為主體的精神分析過程中,來訪者對分析者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感,是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太多投射到被咨詢者身上的過程。

1900年,他開始治療一位年僅18歲的姑娘多娜。他與她一道將她的歇斯底里癥結追溯至她的鄰居K先生與她之間的性親近,接著追溯至她對這位先生的矛盾心理,即一方面感到噁心,另一方面又為他的性感所吸引。然而,多娜在3個月後突然中斷治療,這使弗洛伊德感到很奇怪,於是仔細探討她逃避治療的理由。他對她所做的一個夢進行重新審查,果然發現:這種逃避其實類同於她在K先生家受到性親近時的逃避行為。由於自己煙癮很大,說話中總帶有濃濃的煙味,她便情不自禁地聯想到K先生,因為K先生也是癮君子。他還發現,也許她已開始將她對K先生的矛盾感覺轉移至他的身上,而他竟然忽略了這一點,沒有給她提出適當的建議以解決這一問題。

分析技巧的第二個要素是釋夢,這也是後來成為弗洛伊德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儘管他當時未能看出多娜的夢是向他移情的重要跡象,但後來他一直在利用病人的夢來獲取無意識的素材,而且收效甚大。

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他假設,夢的基本作用是讓我們繼續睡眠,否則我們就會醒來。夢可以滿足一些願望,有些夢滿足的是簡單的肉體需要。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說,任何時候,只要他吃的東西過鹹,晚上口渴,夢中就會大口喝水。他還引證了一位年輕的醫生同人的夢。他喜歡睡懶覺,一天早晨,女房東在門外喊他:「起床啦,佩皮斯先生!該去醫院啦!」但那天早晨佩皮斯特別不想起床,於是夢見自己是位病人,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然而,許多夢所滿足的願望是很複雜的。這些願望通常隱藏在無意識裡,如果它們跑到意識裡來,人就會因刺激而醒來。為了保證繼續睡眠,這些願望通常會在夢裡轉換成某些相對不那麼刺激的因素。因此,許多夢好像要講述什麼,而實際上卻又不是那麼回事。

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來自於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個夢的分析。1895年7月,他夢到自己正在治療一個名叫艾瑪的少婦。夢很複雜,簡單來說,他在一個大廳裡遇見她;客人們正紛紛趕來;她告訴他,她的喉嚨、胃和腹部都在疼痛;他擔心是由於自己的診治不當,但他通過許多其他細節發現,責任在於他的朋友奧托,一位年輕醫生,曾用一支不清潔的注射器給艾瑪打針。

弗洛伊德通過自由聯想追尋這個夢背後的真實意義。他想起來,之前,他的確為一名叫作艾瑪的女士治療過。他的一位足醫朋友奧斯卡·萊認識艾瑪,並對弗洛伊德說:「她好多了,但沒有徹底康復。」弗洛伊德恍然大悟:

事實上,奧托的話使我非常生氣,他說,艾瑪的病並沒有完全治好,於是,我就在夢中報復他,把責任全推到他頭上。夢把我應對艾瑪負的責任推掉,稱她有待康復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夢代表事物的一種特別狀態,即按照我所希望的樣子表現出的狀態。因此,它的內容是某種願望的滿足,動機則是某個願望。

通過對自己不高尚動機的殘酷自查,弗洛伊德發現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技巧。在接下來的5年裡,他接連分析了1000餘患者的夢境,並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報告說,這種方法是心理分析治療和無意識思維研究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然而,用心理分析法實現研究目的一直受到眾人的責難,大家認為它在方法論上並不可靠,因為沒有辦法證明分析師對夢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

第四節 弗洛伊德的新發現

就弗洛伊德而言,自由聯想和夢的解析使他免於犯下一個非常嚴重的科學錯誤。

在從事心理治療的早期,他推測,性慾障礙可能是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根基。他的這種認識可能是從《時代精神》雜誌上得來的。儘管當時的維也納社會在性慾問題上仍持虛偽的道學態度,但在醫學及科學圈子裡,性卻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

但所有這些著作,幾乎無一例外是關於成人性慾的。在他們看來,兒童是天真、純潔的,不可能受到性慾或性經驗的污染。然而,弗洛伊德卻不斷地從病人那裡聽到其費盡心力地回憶童年性覺悟。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大都受過成人的性騷擾,其經驗範圍從被猥褻到被強姦不等。歇斯底里是解脫的一個出口,重度精神病、恐懼和偏執等是另外一些出口。這些有罪的成人多是保姆、管家婦、家僕、教師、兄長等。令人震驚的是,在一些女性患者中,還有父親。

弗洛伊德大為震驚,同時認為自己有了一個重大發現。1896年,在進行過五六年的催眠治療和分析之後,他提出了自己的引誘理論,並將其發表在一篇文章裡,同時在大人物克拉夫特·伊賓主持的當地精神病暨神經學協會的會議上進行宣講。大家對演講的反應平淡如水,甚至說「聽起來就像是一篇科幻故事」 。在講座之後的幾周甚至幾個月裡,弗洛伊德感到自己在醫學界受到排擠,甚至陷入孤立,推薦來的病人數量也急劇減少。儘管他一度堅信自己的發現,但最終連自己也懷疑起這一理論來。

但到此時為止,弗洛伊德可以說事業發達,人丁興旺。全家搬到伯格斯19號一個更為寬敞的公寓裡,享受著十分安寧的生活,每年還要舉家出遊一次意大利。然而,生活中還有許多事使他感到壓抑和焦躁。1896年,父親辭世,他感到自己「被連根拔起」;他與給過他很多幫助的布羅伊爾宣告友誼終結,因為後者無法接受他越來越激進的精神病理論與治療方法;他在大學裡10多年來一直未能獲得受人敬仰的教授職位,而這將對他的事業大有助益。所有這些使弗洛伊德的精神症狀不斷加劇,這些症狀特別表現在對錢感到揪心,揮之不去的還有對心臟病的恐懼和對死亡的困惑。

1897年夏天,41歲的弗洛伊德開始對自己進行心理分析,企圖理解並解決自己的精神病因。笛卡兒、康德和詹姆斯——甚或蘇格拉底——都曾檢查過他們各自的思想,然而,只有弗洛伊德想到去揭開自己潛意識的奧秘。

自我分析在字面上似乎是個矛盾。一個人怎麼能同時既做引導者又做被引導者,既做分析者又做被分析者呢? 然而,誰也沒有接受過類似的培訓,或有資格來做弗洛伊德的分析師,於是,他只好自導自演了。但是,他還是邀請威廉·弗裡士充當他的代理分析師,因為他對後者有著很強的依賴感。弗裡士雖然是位耳鼻喉科專家,但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弗洛伊德經常或定期給弗裡士寫信,將他在研究和自我分析中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他,並時不時地與他會面,兩人一聚就是兩或三天,激烈地就他或弗裡士的工作和理論展開討論。

一連數年,弗洛伊德每天都抽出一定時間用自由聯想法對晚上所做的夢進行審查,以尋找隱藏的回憶、早期的經歷,以及隱藏在每天的願望、情感、說話走題和短暫失憶等現象背後的動機。他要瞭解自己,並通過對自己的理解來理解整個人類共通的心理現象。這個過程非常困難,他也曾不止一次地發現自己走入死胡同,結果卻是柳暗花明——最後,他終於成功了。

不難看出,這個工作非常難做,因為他正揭示的是自己的「糞堆」——那些令人難堪或使人產生內疚感並因此而塵封起來的記憶。比如,他在童年曾對一個弟弟十分嫉妒(他在搖籃期的夭折給弗洛伊德留下了永恆的內疚感),他對父親擁有又恨又愛的矛盾感情,並在兩歲半時,他看到了赤裸的母親,產生了性衝動。

這次自我分析得出了一些理論,這些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兒童即使在其早年,也存在非常強烈的性感覺。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父或母的性的吸引,這些父母通常都有別於自己的性別。然而,兒童感覺到,他們的慾望和幻想在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眼中非常邪惡,於是,他們不得不將其深埋進無意識之下,竭力忘掉自己曾經有過衝動或慾望。

弗洛伊德終於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病人都說自己在兒童時期受過引誘。他們揭示出的「記憶」,大多是一些兒童期的幻想,而不是事實上的引誘。事實上,弗洛伊德的同時代人發現,他新近發現的兒童性慾和亂倫欲理論,將遠比他早先的引誘理論嚇人。然而,弗洛伊德儘管對錢有所顧忌,儘管有孤立感,儘管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但還是覺得要把真實的情況公佈出來。他也的確這麼做了,一部分發表於1900年,其他的發表於1905年。

到1900年為止,他的成就遠不止新的精神療法的發明和兒童性慾的發現。他還研究出一系列高度連貫的人類心理學理論,不管是正常的還是非正常的心理現象,都在他的理論範圍之內。在吸取其他心理學家的最新發現和觀點的同時,弗洛伊德更多地在著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創意——且絕大部分是自己的——這些創意大多來自他通過某種形式對自己及其病人思想的探索。就這一點而言,心理學史上可以說前無古人。

第五節 動力心理學:早期論述

在1895年至1900年短短5年的時間內,弗洛伊德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心理療法,首創了若干有關人類心理學的革命性理論。在後來的許多年裡,他對這些理論不斷地修正和增補。即使在1900年以後他什麼也沒有做過,但他對心理學的貢獻也是全方位的。他就意識問題所闡明的理論,散見於這個時期所寫的各種文章裡,主要內容如下:

動力無意識

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學家所進行的幾乎所有研究和理論上的歸納,都旨在解決意識的精神過程,如感知、記憶、判斷和學習等。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關於無意識及其對人類行為的關鍵作用的理論。

確切地說,弗洛伊德並沒有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發現了無意識。其實,兩個世紀以來,思想家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從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茨,到19世紀的催眠大師們,從浪漫主義詩人和哲學家到亥姆霍茲,再到沃茲堡學派的所有成員及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把這個相對蟄伏但又容易進入的精神區域叫作「前意識」,認為它與無意識有根本不同。

他認為,意識在功能上有三種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最後一種是意識王國中最大也最有影響的部分,它遠非某種處於非活躍狀態的材料庫,而是一個極其活躍的區域。無意識領域不斷對有意識的思維造成壓力,促成和決定著我們的大部分行為。無意識領域造成壓力的是:強而有力的原始驅動力、各種偽裝過改變形態的受到禁錮的慾望。

弗洛伊德慢慢相信,對精神病人適用的東西,對正常人也同樣適用。然而,後者卻以另外一種形式發展,即他們不為人接受的慾望,也就是藏在清醒頭腦之外的東西,被轉變為某種可以讓人接受的行為方式。因此,健康的行為,如同病態的行為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無意識力量的促進和誘導。

原初過程及次級過程

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領域純粹是一所監獄,羈押著我們思維當中原初和不成熟部分無法忍受的思想和慾望。他把發生在裡面的精神過程稱作「原初過程」,它們通過行動來打破禁忌,滿足慾望,但在行動受到現實世界的制約時,則通過幻想或夢幻,就像兒童期間的引誘概念一樣。無意識的內容雖然沒有來自現實世界,卻是促使我們行動的精神現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知道,我們並不能按照那些不受控制的原初過程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我們開始學會哪些慾望在現實世界裡可被接受,可以實現,哪些不能;我們的思維操作方式,開始尋求方法去滿足社會所能接受的欲求,並實現它們。這個過程叫作「次級過程」。

快樂原則

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趨樂避苦。弗洛伊德將這種認知歸入無意識理論,但重心有所改變。他認為,沒有得到滿足的願望或沒有得到平息的激動是整個心理機制的基本促進動力。平息了未滿足感(不快)的願望,就消解緊張得到快樂。起初,弗洛伊德將之叫作「非快樂原則」,但後來重新命名為「快樂原則」。該標籤後來即成為心理學詞彙的一個部分。

比如說,飢餓是典型的願望。當原初思想(想像、夢見食物)的畫餅充飢達不到平息非快樂的效果時,次級思維過程開始啟動,情感投注或心理能量被轉移到現實世界的活動之中,如購買食物、烹調等。這些活動不久即可排除飢餓的感覺,帶來快樂。

因此,原初過程按快樂原則行事,次級過程則按現實原則行事。弗洛伊德後來進一步補充道:

用現實原則來替代快樂原則,並不意味著可以去除快樂原則,只意味著對它的保護。由於其結果的不確定性(希望的結果),暫時的快樂最終遭到拋棄,從而使思維順著這一新的路徑在不久之後獲得確定的快樂。

性慾:俄狄浦斯情結

直到1900年以後,弗洛伊德關於性慾的思想才初見雛形,並在他的理論體系裡佔據獨特地位。然而,眾所周知,早在1900年之前,他已堅信性慾的驅動力是最勇猛的力量之一,它甚至存在於人類的兒童時代,並在正常人格或精神病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認為,該驅動力的最重要方面是,在兒童時期,它通常因為原初過程而導向異性父母。眾所周知,弗洛伊德把這一驅動力叫作俄狄浦斯情結,因為在希臘神話中,這個名叫俄狄浦斯的年輕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殺親父,娶下生母。在男孩心中,這種戀母的性意識導致其仇視父親,視其為情敵,甚至還伴隨有甩掉他的惡劣願望。然而,通過現實的次級思維,男孩認識到,他的父親遠比他強,在這場爭鬥中必贏無疑,而且,這種俄狄浦斯式的願望還包含著某種嚴重的危險。

這種願望與恐懼的衝突最終導致男孩產生一種無法忍受的焦慮感。到1910年,弗洛伊德將這種感覺最終稱作俄狄浦斯情結,但在19世紀90年代末期,在他寫給弗裡士的信件當中,已將之類比為俄狄浦斯神話,並在1900年的《夢的解析》中,正式以簡單的形式公開地論及這一理論。他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把最初的性衝動導向我們的母親,並把最初的仇恨和我們最開始的謀殺願望導向我們的父親,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我們的夢告訴我們,事情就是這樣。」

後來,他又以此類推出一套關於女孩子的理論。

抑制

為排遣俄狄浦斯情結造成的焦慮,孩子們只好抑制自己的俄狄浦斯願望,把它們藏進無意識裡。抑制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機制,是心靈自我防範的基本方式,可以避免因擔心原初願望可能會在現實世界裡受到傷害而產生的高度焦慮感所引起的衝突。瓊斯說:「肯定地說,它可被認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和最富於創造性的貢獻之一。」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弗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結及通過抑制解決問題的理論進一步擴展,並使其成為兒童成長理論的核心。

衡定原則

亥姆霍茲提出的能量守衡原則,是指任何封閉系統中的能量總和為常數。弗洛伊德相信這一原則也可應用到精神現象中去。

當某些事件引發過多興奮時,比如發生某件令我們生氣的事情之後,我們傾向於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來消解這種憤怒,以保持正常的興奮平衡。布羅伊爾和弗洛伊德舉例說:「當俾斯麥必須在國王面前壓抑其憤怒時,他往往在事後將一個昂貴的花瓶摔到地上進行發洩。」

衡定原則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信條,也是他解釋精神病和其他現象的基本部分。由於精神激發保持為衡量,如果它在一個思想中受到削減,就會在另一個相關的思想中增補回來,得到「轉移」。

第六節 成功

1900年,已完成自我分析的弗洛伊德,儘管已年屆44歲,卻大有理由氣餒與沮喪。他原本對《夢的解析》抱著極高的期望,然而,1899年12月這本書出版以後,雖也聽到幾句恭維,在維也納名噪一時,但其他地方卻反應平平。從商業角度看,該書更是虧大了,6年時間只賣出去351本。

弗洛伊德比此前任何時候都感到受人冷落,他繼續遭受懼怕貧窮的折磨,他與好友布羅伊爾的友誼之線早已扯斷。弗裡士曾是他最親密的夥伴和偶像,弗洛伊德在自我分析期間,曾仔細地分析過他對弗裡士近乎崇拜的感情,發現裡面隱藏著某種近乎精神病的傾向,甚至有一種同性戀的因素。當自我分析使弗洛伊德從對弗裡士的情感依賴中解脫出來時,弗裡士又惱又怒。在1900年8月的一次會議上,他們彼此攻擊。幾年以後,他們的友誼完全終結,因為弗裡士譴責弗洛伊德把他尚未出版的萬有遺傳雙性論透露給哲學家奧托·魏寧格,卻不點明這是弗裡士的觀點。

在私生活中,弗洛伊德一定也感到了某種程度的孤立。儘管他與瑪莎的關係一直保持良好,但卻失去了婚前的那種熱切與親密,他已不再與她談論自己的觀點。在他37歲時,就已中止了與瑪莎的夫妻生活。此後,雖然他們之間的性生活有所恢復,但他卻在1900年告訴弗裡士,他感到自己性冷淡。

然而,從這一年起,弗洛伊德的生活卻開始有所好轉。1902年,他終於被提升為維也納大學教授。在之後的生涯中,他以弗洛伊德教授聞名天下。這項榮譽來得委實遲了些,但無論是名分上還是實際上,卻都是雪中送炭,使他受益匪淺。

同年,維也納一位名叫威爾漢姆·斯特克爾的醫生因患陽痿,求弗洛伊德診治並痊癒。他建議弗洛伊德每週開一次例行晚會,凡志同道合者都可參加。弗洛伊德喜歡這個主意,於是向其他3位醫生發出邀請。

1902年秋天,一共5位自稱「星期三心理學會」的醫生開始在弗洛伊德的辦公室內定期碰面。會上,一位成員提交論文,幾個人就著咖啡、茶點,對該論文及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療法展開討論。

這個團體慢慢成長起來,早期的成員在後來都成為心理學運動中的大腕級人物。到1906年,該團體已有17名成員,兩年後,這個不斷成長的團體改名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不過已經生出分支,成員爭吵不斷。這一時期,歐洲和美洲也冒出許多類似的學會。

弗洛伊德的教授地位和組建星期三心理分析學會的工作,使他在門診業務和收入上都有斬獲。他已有能力單獨開出一個辦公套間,與他家中的寬敞住宅完全分開。他開始收藏羅馬和希臘的小型雕像及其他古董,還有閒錢使他到更遙遠的地方享受豪華的度假生活。他習慣於努力工作9個月,而後休3個月的暑假。在假期的前半部分裡,他與瑪莎、他們的6個孩子、瑪莎未嫁的妹妹明娜等一起來到山區的度假勝地。儘管他在照片裡顯得神情嚴肅,可在私人生活中,他卻是個熱情、豁達、不拘小節的人,度假時常背著一個背包,穿著遠足衣和長靴,帶著稍大一些的孩子行走在森林裡,爬山,找蘑菇,釣魚,等等。

弗洛伊德在新世紀的頭幾年裡完成了大小不一的許多著述,其中有兩部特別重要,一部使他聲名大噪,另一部卻令他惡名昭彰。

第一部是出版於1901年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談論的是諸如遺忘、說話走嘴和做事笨手笨腳等話題。弗洛伊德認為,所有這些不只是小毛病,而是有其重要的無意識原因。《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成為弗洛伊德一生中最為暢銷的書,在其活著時,已經再版11次,被譯成12種語言。

第二部是《性學三論》,出版於1905年,將性描述為人類行為中最根本的力量。

《性學三論》第一篇主要論述性錯亂行為,第二篇主要論述嬰兒性慾,第三篇文章則講述青春期性慾和因解剖學差別而形成的男性人格與女性人格的差異。《性學三論》裡的許多暴露性細節以及書中有關兒童性慾的理論,觸犯了歐、美中產階級中一些思維受到約束的小鎮居民們。弗洛伊德被稱為思想骯髒的泛性論者、維也納的浪蕩子,他寫的書被定性為色情作品,是對兒童純潔本性的玷污。然而,該書同樣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人們廣泛地討論此書,使它再版多次,並被譯成9種語言。

3年之後,弗洛伊德受邀在一次心理學大會上任主講人,這次邀請可以說是國際社會對他個人及其工作的第一次肯定。他的演講在各家日報和《國家報》的討論中也受到好評,並被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大會以後,弗洛伊德名聲大振。

然而,這一切並未為他帶來寧靜。弗洛伊德驕傲、敏感、倔強、自我,在這個由他一手開創的運動中,總是試圖控制因理論和治療方法而產生的各種紛爭,但又總是事與願違,同好多朋友之間裂痕頻現。

弗洛伊德與密友布羅伊爾、弗裡士等,也開始鬧僵,甚至於彼此間惡語相向,不相往來。

在弗洛伊德的家庭餐桌上,有一次在談到他無法團結門徒這一話題時,弗洛伊德的姑姑一語道破天機:「西格蒙得,你的問題在於,你根本不瞭解別人。」

所有這些令人壓抑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前掠奪與混亂等,使他的業務量急劇下降,戰後的通脹更把他前半生的積蓄一卷而空。令人驚奇的是,在生活的打擊下,弗洛伊德還與從前一樣高產。

他繼續通過與病人進行的臨床診療來發展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論,並通過信函和國際會議與同行們交流思想以豐富自己的理論。作為一種療法和心理學,心理分析學獲得成功,弗洛伊德本人的名聲也自1909年起扶搖直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人們常常將他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許多著名的學者紛紛給他寫信,或尋機攀龍附鳳。媒體業巨頭試圖以他的名字和聲譽大撈一把。1924年,薩繆爾·高德溫曾提出給弗洛伊德10萬美元,以幫他製作一些描述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故事的電影,弗洛伊德的答覆使自己的名字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弗洛伊德婉拒高德溫,維也納心理分析大師面對電影合作的飛來巨款不動聲色。」顯然,弗洛伊德對這些顯赫聲名興趣不大,可在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時,他卻宣稱是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人生高峰」。

1923年,在弗洛伊德67歲時,他的上顎因抽雪茄而生癌變,他不得不到醫院讓外科醫生動手術。這是他一生的第一次手術,在此後的16年中,這樣的手術他共經歷了30次,醫生們不厭其煩地為他切除那些癌變的組織。他不得不在口腔裡裝上一個很大的支架以分隔口腔和鼻腔,這使他無論是談話還是進食都很困難。他還得定期忍受巨大的疼痛將之取下來,以清洗受到感染的創傷。

他的晚年因納粹德國的興起而蒙上陰影。自1933年起,他的書開始遭到納粹的焚燒。眼看納粹運動就要席捲奧地利,朋友和家人極力勸告他離開那裡,他堅決不從。接著,德國佔領奧地利,納粹收繳了他的營業執照。直到此時,年屆82歲身老體弱的弗洛伊德才意識到危險的逼近,幸而由於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總統和駐法國大使威廉·西·布立特等的干預,納粹不得不將他放行。1933年的晚些時候,忠實的瑪莎與他一道僑居倫敦。此時,他的癌症已經無法再做手術,但弗洛伊德仍然在意識清楚時堅持寫作,甚至堅持為一些病人診治。

最後,由於實在無法忍受劇烈疼痛,他請醫生給自己注射過量嗎啡,從而永遠結束了痛苦。1939年9月23日,他與世長辭,而此時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僅有3個星期。

第七節 動力心理學:發展及修正

自1900年到1923年,弗洛伊德發展和修正了他的一系列心理學理論。然而,自此以後,他對心理學再也沒有決定性的貢獻了。

心理分析療法以極細微的方法來看待這個世界。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偉大、也最大膽的理論都是從極細微的小事上得出的——病人夢中的一個圖形或一個名字、說話走嘴一個玩笑,一個奇怪的病症,兒童時代某個場景的回憶,某種面部表情,等等。在一次有關「閃失」(小毛病、小過失)的講座中,弗洛伊德以無法模仿的迷人風度對聽眾說:

進行(心理分析)觀察的材料,通常都是由不足掛齒的小事提供的。其他科學往往對它們不屑一顧,認為它們不過是現象世界的殘渣廢鐵……(然而,)世界上不總是存在一些只在某些條件下或在某段時間內以極隱晦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重要事情嗎?……比方說,如果你是位年輕人,難道不是通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判斷你是否已經贏得某位少女的芳心嗎?難道你一直傻等著愛的直接表達或熱烈的擁抱嗎?一個不為外人察覺的流盼難道不是足夠了嗎?輕微的動作、溫柔的撫摸就多那麼一秒,不已足夠了嗎?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追捕兇犯的偵探,你會寄希望於在作案現場找到兇手的照片且照片後面貼有他的住址嗎?如果你能在那裡發現一點點兒關於案犯的蛛絲馬跡,難道不也很滿足嗎?

正是因為他對病人和無數細微瑣事的高度重視,弗洛伊德才得以將自己所創立的心理學體系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串連起來。他對自己的早期發現所做的主要擴展和修正如下:

兒童期性慾

1905年,他在《性學三論》裡強調說,性的驅動力甚至存在於嬰兒期。他的結論是:「兒童自小就具有性本能和性活動,性與生俱來。」

然而,弗洛伊德在此所指的嬰兒期和兒童期性慾,在概念上要遠比成人性慾寬泛,應為廣義的衝動。儘管弗洛伊德將之稱作性慾或利比多,但他在實際上指的卻是追求任何意義上的肉體快感的普遍慾望。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嬰兒是多重倒錯的。剛開始,嘴唇是其主要的快感帶,最初通過吮吸,然後通過銜咬和進食以獲取快感。在1歲半至3歲之間時,肛門區成為主要的快感來源,因為他或她已開始控制並意識到糞便的排泄或保留。而在3歲至6歲期間,他們往往通過生殖器的自我刺激來獲取快感。

然而,對於這些原始的快感滿足,父母往往施加影響以對之進行壓抑,影響手段通常是排泄訓練,或對手淫行為進行嚴禁與懲罰。就這樣,這種原始的多重性慾本能變得越來越窄,逐漸被導向成年期與性夥伴的生殖器性慾之上。

不適當的育兒方式,將阻礙兒童在生殖器性慾方向的發展。表現為成年生活中的性偏離(例如,喜歡口交或肛交),或者形成對應的性格特徵。例如,在口唇期過度沉溺的孩子,可能會在成年期喜歡吃、喝和抽煙。在口唇期滿足度不夠的孩子,則可能成長得非常消極,往往在依靠別人中產生自我價值感。同樣,在肛門期內沒有能夠調節過來的兒童,可能會在成年生活中形成「肛門特徵」——強迫性潔癖、吝嗇(守物)和倔強。

性慾發展的後期階段

兒童期最關鍵的心理學事件,發生於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陰莖期(弗洛伊德用該詞指代兩個性別),也即3到6歲期間。兒童性慾主要靠自淫滿足,對兩種性別的幼兒都能產生相當的影響。但在陰莖期內,兒童已通過許多線索得知哪種人可能提供更為合適的性滿足。他們的最理想模型——最近、最容易得手的——當是異性父母。

這一點,弗洛伊德早年曾經說過,將直接導致俄狄浦斯情結的出現。他將之描述為一個關鍵的階段。現在,再往前一步,他推想,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對於性格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弗洛伊德的理論是,與父親的對抗使男孩開始擔心起來,他擔心強大的父親為了戰勝他而將他閹割(而不是殺害)。出於對這一恐懼的反應,他不僅壓抑住自己對母親的性感覺,代之以親情,而且慢慢地將針對父親的敵意和反叛轉變成對他的認同,並承認他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就女孩子而言,情況稍有不同。按照弗洛伊德在女性成長這一問題上所持的觀點,在意識到自己沒有陰莖時,她便想像自己的陰莖已被閹割掉了。她遭受到「陰莖嫉妒」的痛苦,並由此而對母親產生敵意(在她的想像中,母親允許自己在出生時沒有陰莖或陰莖被閹割掉)。同時,她夢想通過與父親生一個孩子來彌補這個缺失。可經證明這個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她只好放棄,轉而認同母親,並解除引起自己焦慮感的敵意。

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約5歲時,大都經歷過性慾的壓抑過程,而後進入人生的「潛伏期」。在此期間,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性本能引起的擔心和焦慮,並將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轉入上學和成長之中。然而,被壓抑下去的性衝動只是被封鎖起來,並沒有得到根除。它們一直嘗試著衝出封鎖,並以夢的形式找到間接的出口。在某些沒有完全解決好俄狄浦斯情結的兒童身上,它們則以病態的形式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最後,在孩子12歲時,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再一次喚醒了沉睡的性衝動,被壓抑的感情開始以社會可以容忍的形式向外宣洩,宣洩對像通常是家庭之外的異性。在兒童成長期的最後階段,也即生殖器階段,性渴望轉變成目標之愛——性慾和感情慾望以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對另一個人的愛中得到滿足,這個人通常是與受禁的性愛對像相類似的人,也即父母中與自己的性別相異的那個。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慾發展理論,通常被狹隘地局限在性慾望和性行為方面。但在實際上,它要解決的卻是一些非常重大的問題:孩子氣與成熟之間、本能慾望與社會規範之間、願望與現實之間基本和不可避免的衝突。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性格發展和社會生活都至關重要。

精神的結構

弗洛伊德最初認為,精神是由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組成的一幅圖畫。然而,隨著他的心理性慾發展理論的出現,他開始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精神狀態來對之進行重新描述。

在新生嬰兒中,所有的精神過程都是本我過程,全部處於無意識和原初狀態。本我是一口大鍋,裝滿了滿足原初慾望的一切本能要求。這些原初慾望大都與自我保存(飢餓、渴望之類)、性慾和進取有關。本我的要求按快樂原則進行,對社會規則或尋找釋放行為的現實後果則置之不理。

養育孩子和社會生活旨在控制本我的力量,並將其導向可接受的行為。這就是自我,或是自身,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與本我區別開來。本我往往形成諸如俄狄浦斯情結之類焦慮中的思想和感情,但總是被自我的壓抑推回去,並給牢牢地封鎖起來,使其再也無法回到意識之中。然而,自我當中有相當部分卻不屬於有意識,它的很多過程是潛意識的。例如,訓練有素的音樂家的手指,在他讀樂譜時便能自動彈奏出正確的音鍵,他不需要就此思考。

超我是無意識的,它負責監督和督促自我,約束我們不做違背社會道德的事。因為超我的存在,孩子會對自己同性別的父母產生認同,接受父母的教育。通過認同,將「你不能」與「你應該」等命令很快轉變為「我不能」與「我應該」。一個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他的自我可能認為,將食物和水遞給一個行將死去的同伴是浪費,超我則可能勝過自我,堅持與同伴分享剩下的東西。

個人行為就是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我尋找最直接的慾望滿足,自我尋找可接受的方式以滿足這些慾望,超我用父輩的教誨來對自我施加控制。當本我的力量強大到自我和超我均無法控制時,此人的行為要麼呈現病態,要麼就去犯罪。當超我太強,超出自我時,此人就會充滿負罪感、挫折感,表現得道貌岸然或樂於迫害他人。而在健康人身上,自我會控制整個系統,尋找讓本我得到充分滿足的各種方法,且並不招惹從憤怒的超我那裡洶洶而來的負罪感。

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心目中的「本能」,與生物學家的概念並不一樣,前者有「衝動」 「變動的力量」或「驅動力」之意。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曾假定,與嘴唇、肛門和性器官相關的性本能構成精神力量的總和。後來,他逐漸相信,在人的意識裡還有一種毀滅本能。當這種本能向外導出時,它就以侵略的形式出現,如果受阻,它則被鎖定在內心,向縱深發展,如在重複的強迫性衝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況。

他由此逐漸形成自己的二重本能理論:一是生存本能,或依洛斯,由所有的生存保護衝動構成,其中包含性驅力;二是死亡本能,或坦那托斯,由所有導向敵意、虐待狂和侵略的衝動構成——他甚至小心翼翼地提出,還有一種導向自我死亡的神秘衝動。一般來說,最後一種本能的衝動在表現中要比生存衝動弱得多,也難得多。但在弗洛伊德看來,對於受虐狂現象和其他一些與快樂原則相左的行為來說,這也許是唯一可能提供的解釋方法。

第八節  衰微與復興

然而,就在好評日多、業界給予肯定之際,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聲望與影響,尤其是心理分析理論的普及,均呈下滑趨勢。

行為科學的大力發展及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削弱了弗氏理論的地位,沖淡了分析療法的熱望。婦女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使弗洛伊德針對女性的理論飽受衝擊,而同性戀革命的代言人更是大肆攻伐弗洛伊德針對同性戀的某些觀念。學術心理學也證明,兒童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很多影響與弗洛伊德的論斷並不完全一致。在臨床心理學中,鎮靜劑和抗精神病藥物開始讓眾多患者走出了精神病院,藥物的治療速度遠比他的談話療法來得更快。

儘管弗氏理論遭到這麼多攻擊,但其許多思想已經永遠滲入並改變了我們的文化。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敵人還是他的崇拜者都承認的是:他的概念已滲入西方文化,產生了一大批不同的心理分析療法,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影響了藝術家、作家、立法者、教師、父母、廣告商和大多數的有文化者,使他們重新考慮人性和他們自身。

復興局面出現了,它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現代和大幅改造後的心理療法使學者重拾興趣。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在過去6年中有所擴大,目前在冊成員已經增至34001名,而一個名為全國心理分析推進協會的復興團體也有近1500名成員。更為重要的是,當代神經科學已經證明了弗氏心理學的正確性。

最後,我們不得不對弗洛伊德的自謙之辭——他不是一個偉人,只是得出了一個偉大的發現——表示一點不同意見:只有偉人才能得出偉大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