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塑自我: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 > 第四節 減法一:如何事半功倍做選擇 >

第四節 減法一:如何事半功倍做選擇

我們從六座的飛機上走出來,沿著金屬梯一步步下來。深邃碧藍的天空像壁紙一般籠罩在世界的上空,舉目望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金黃色麥田。

皮特·阿斯頓是歐洲一家服裝連鎖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飛機落地後,由我負責陪同他參觀大賣場折扣店。

三天的時間裡,我們乘坐飛機飛越了五大湖,飛越了嶙峋的巨石,還飛越了茂密的森林。

15分鐘後,我們從出租車上下來,走進了一家大賣場,開始四處考察。他提了許多問題,拍了許多照片,我在旁邊一邊幫他做記錄,一邊幫他補充。

當我們走到服裝區的時候,皮特突然停下了腳步。他滿臉驚異的表情,兩隻眼睛鼓著。隨即,他迅速掏出了手機,迅速拍下了幾張照片,一副興奮的模樣。“服裝區的生意多紅火啊!”他說。

“顧客擠得水洩不通的,剛才那幾個區可沒這麼熱鬧。注意到了沒有,上兩個大賣場的佈局可沒這麼井井有條,服裝的款式、顏色、品牌、標籤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在他們那兒買件衣服得拿出尋寶的勁頭。”

我點了點頭。同是一家連鎖企業旗下的賣場,這家的整體感覺就是與眾不同,生意也紅火很多。

“這家店的服裝區給人一種一目瞭然的感覺。衣服從總公司運過來,卸完貨後,按照款式、主題、顏色的不同分類擺放。襯衫擺在這邊,褲子擺在那邊,裙子擺在後邊。三種顏色的分類亦是如此。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服裝區之一,比許多海外店面強太多了。”

啟程飛往另一座城市去考察幾家新開業的賣場時,我就問皮特那家店的佈局到底有何精妙之處呢?

“顧客在意的是商家的口碑。值得信任的人的選擇自然是靠得住的。誰有那麼多時間如大海撈針似的去細細挑選呢。否則,顧客要麼寧可不買,要麼准就是吃虧上當。

“而這家店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將服裝的顏色、款式分得清清楚楚。顧客來了,有相中的就買,沒看中的扭頭就離開了。這種二選一的簡單選擇既給了顧客信心,又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我剛剛出道那會兒,打了一份暑期工,是幫美國一家超市連鎖店的採購解決魚的問題。”他繼續說道。“那家超市的魚應有盡有,調料品更是琳琅滿目。魚全都是實打實的鮮魚,絕對稱得上是物美價廉。可就是無人問津。這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們終於發現原來顧客對買鮮魚還是存有疑慮。哪種魚味道最鮮美?如何給魚調味?如何烹製?面臨的選擇有點太多了。於是,我們改變了策略。一次只上3種魚,而不是10種、15種。另外,每種魚只配一種調味品。

“這樣,顧客只需要做一道選擇題就夠了。阿卡迪亞鱒魚、照燒三文魚還是檸檬鰨魚?挑好魚後,賣魚的就會將魚蘸上調料,並附上烹飪指南。

“這麼一來,銷售額增長了500%。”

由此,我意識到,少即是快。這樣,在選擇時,我們的大腦就不必為了每一個選項反覆思量、謀劃、算計、遲疑。

所以,少即是快。

奧巴馬和扎克伯格是如何事半功倍做選擇的?

抉擇的時間越短,干其他事的時間就越多。

奧巴馬總統是如何評價選擇的呢?“大家可以看到,我的西服不是灰的就是藍的。”他在2012年《名利場》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

“我正在盡力減少選擇,不肯在吃穿上花什麼心思,因為有太多太多重要的抉擇需要我拍板、拿主意。你需要集中你的決策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而不能被那些不值一提的瑣事所糾纏。”

說得多好啊,不能被那些不值一提的瑣事所糾纏。

那麼,馬克·扎克伯格,這位臉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所持的又是何種態度呢?

“我有大約20件一模一樣的T恤。這就是說,我每天穿的都是一模一樣的。”他在接受《今日秀》的訪談時說。

馬克是不會關注什麼時裝走秀的。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他的目標是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每天,心思多一分鐘花在挑選T恤上,就少一分鐘花在公司上。

本傑明·李的新奇案例

減少抉擇、砍掉抉擇、放棄抉擇。

這得從我多年前的第一份白領工作談起。當時,我才22歲,剛剛從大學畢業。寶潔公司雇我做封面女郎和蜜絲佛陀化妝品的品牌經理助理,從那年夏天開始入職。

本傑明·李是我入職第一天見到的第一個人。

他是名華裔,二十五六歲的樣子,身材瘦瘦的,眼神中透著股緊張不安,一頭短髮,穿著緊身的黑色衣服。我猜,他一定是在修禪。不然,怎麼桌子上連照片、藝術品甚至辦公用品都沒有,上面孤零零地就擺放著一小碟石頭,其間點綴著三兩根嫩竹。

他的桌子就挨著我。一起共事了幾周之後,我開始留意到他的著裝風格,黑鞋、黑襪、黑褲然後搭一件色彩鮮亮的襯衣,真是帥極了,簡單又得體。

“我能問你個問題嗎?”一天晚上加班的時候我問他。“你的衣服都是哪兒買的?”

他笑道:“說了你肯定不信。我一年買一次衣服:30條白內褲、30雙一模一樣的黑襪子、15件亞洲尺碼的正裝襯衣還有5條黑褲子。一個月才洗一次衣服。我從來不用操心襪子的搭配。我週末從不購物,也從不花時間考慮著裝的問題。我衣櫃裡的衣服都是輪著穿。兩三星期後,你很可能看到我再次穿著這件藍襯衣來上班。”

這讓我回想起了幾個月前的一個星期天。我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逛街,為的就是買一身第一天上班穿的衣服。此外,每天早晨光挑衣服就得花好幾分鐘。每個週末還要乾洗衣服,而每次洗完後又都忘了把同一雙襪子收拾在一起。

“我算了算,每天僅這些就可以節省平均15分鐘的時間”,他接著道“這還沒算思維跳躍時的‘摩擦時間’。這樣算下來,我一個月可以省出來8~10個小時,一年等於又擠出了一周的時間。你知道這多出來的一周可以干多少事情嗎?”

我當然知道這多出來的一周對他意味著什麼。

他在公司裡平步青雲、業績出眾、備受同事和領導的賞識。儘管他和其他人一樣每天都是工作很長的時間,但工作時長頂多是和別人持平。他的撒手鑭就在於決定時講究少而精,講究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我有幾個朋友,他們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了挑選袖扣上,領帶和襪子的搭配上,還有追求時髦的襯衣上。我知道,我的這些朋友就算是拿整個世界跟他們換,都不肯犧牲購物時間的。浪費時間?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他們簡直是樂在其中。

但具體到我,我可不會去想穿什麼的問題,我還是好好想想其他的事吧。

那麼,我每天用來做決定的時間是多少呢?

哪些決定是不重要的呢?

最令我傷腦筋的主意

我決定花一整天的時間將我所做的決定全部寫下來,然後看看到底有哪些是可以刪掉的。本傑明將穿衣服的決定排除了!而我該如何取捨的問題就成了排除決定的第一步。過程雖然煎熬,但的確是值得的。以下就是我在一天之內所做過的決定:

你現在為何疲勞的285個理由

真是緊鑼密鼓的一天啊!

285條決定。攪得我是筋疲力盡。這些決定都是關於什麼內容的呢?我不得不難為情地承認,其中有75條是在健身房做下的決定,62條是關於查郵件的,還有32條是和飲食息息相關的。

僅這三類就佔去了一半,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當然,健身是很好的。但不遵循科學的健身方法卻是說不過去的。

沒錯,我的工作態度是積極的。但積不積極跟你是不是一有時間就老想著查郵件卻毫無關係。每天抽15分鐘查兩次郵件並不代表就不積極。

我喜歡吃,不想落下任何一頓飯,也不想在辦公桌上進餐。但每天清晨預先打好的奶昔,還有拿頭天晚上剩下的晚餐當午飯,既可以給我提供喜愛的食物,又可以幫我省下32條決定。

這些決定意味著什麼?

為何每晚回到家中都是身心疲憊?

其實答案就在你我的面前。

早與晚,得與失

想像一下,每天早上一睜眼,腦子裡就帶著一塊被移植的亮黃色海綿。聽起來恐怖吧,其實卻不然,因為這是一塊神奇的海綿!你所有的決定都是由這塊亮黃色海綿支配的。就像這樣!每做一項決定,就會有一小塊海綿脫落。一整天都是處於這種狀態當中。那海綿掉完了怎麼辦?沒有了就是沒有了,就沒有辦法做決定了。要想使海綿再生,只有兩個方法,一是靠吃,一是靠睡。

不吃不睡,腦子就容易犯迷糊,決定時就容易犯錯。

約翰·蒂爾尼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意志力:關於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的作者之一。

他說:“決策疲勞解釋了為什麼富有理性的普通人會朝同事和家人發火,會瘋狂地買衣服,會在超市買垃圾食品,會無法抵制經銷商的蠱惑為新車做防銹保養。無論你多麼理性、多麼高尚,都不可能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連續不斷地做決定。這和普通的身體疲勞迥然不同,儘管不覺得累,但實際上你的精力已經嚴重下降。”

許多人都對逛商場的痛苦並不陌生。為了購買婚禮清單上的物品,在大商場裡轉個不停。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和萊斯莉10點鐘的時候到的哈德遜灣,渾身充滿了能量。黃色的碗還是藍色的碗?深黃色還是淺黃色?亮的還是不亮的?杯子呢?是要8個還是要12個?重的還是輕的?高杯還是矮杯?設計要什麼樣的?還有紅酒杯,也要12個嗎?要什麼形狀的呢?什麼牌子的攪拌器?要買幾條毯子?幾個枕頭?幾條毛巾?毛巾要什麼顏色的?

最後,我們累得簡直快吐血了。大腦裡的海綿已經到了支離破碎的地步了。結賬前,我記得當售貨員問我們是否要加一把價值300美元的冰桶時,我們倆竟然張著大嘴、呆若木雞似的點頭同意了。

“一旦精力耗盡,人就不願權衡利弊了”,約翰說,“因為這牽涉到一種複雜的、繁重的決策形式……妥協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能力。

“故此,一旦意志力衰竭,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就是這種能力……購物時,很容易只從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比如,價格的高低:只要是最便宜的就行……決策疲勞使人極易受到商家的誤導。

“因為他們知道該如何把握銷售的時機……為何將甜食放在收銀台這一醒目位置呢?一則是顧客在經歷了一番決定、排隊結賬時,早已累得筋疲力盡;二則是隨著意志力的下降,他們更容易受到誘惑,尤其是糖果、汽水和一切含糖的東西。”

人人都要毫無選擇地服從自己的規則

我苦苦投資了數年有餘。

我讀過一本教人投資的書。從中,我學會了應該將收入的一小部分存入一個投資賬戶,然後再將其放入一個多元基金。

沒有理由不去投資啊!可等到每年行將結束的時候,我的錢還是一分沒動地放在那裡。不投資,就沒有增值,沒有回報,總之是什麼都沒有。只能眼看著手裡的錢被通貨膨脹一點點蠶食。

為此,我感到愚蠢、感到懶惰、感到健忘。

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回頭想想,我驚奇地發現自己對身上的決策疲勞竟然是渾然不知。發生這種情況時,人一般只有兩種選擇:

1.不做決定

2.做錯誤的決定

我存錢的銀行沒有自動投資服務。所以,一切都得自己來。我每月都會設置時間提醒,嘗試著拿一部分錢做投資。

可是,……一到每月的一號,總會有狀況發生。我看著基金的牌價,如果比前一天、前一周或者前一月有漲幅,我就會告訴自己:“現在可不是買進的時候。太貴了。等過幾天跌下來再說吧。”

就這樣,我每天都會查看牌價,一天會看上好幾次。偶爾降下來一點,我就買入一些。但有時候牌價卻是在持續增長。於是,我就一邊看著它漲,一邊告訴自己只要一有回落就果斷出手。

第一天是50美元,下一天是51美元,再下一天又漲到了52美元。即使後來回落到51美元,我還是會告訴自己這還是沒有開始時便宜。所以,我就在不斷地觀望。

最後,一個月過去了,時間提醒的鬧鐘再次響起,提示我投資的日子又到了。而上個月我什麼投資都沒有做!現在,我攢了兩個月的薪水,這就意味著什麼時機入手更得掂量著辦了。

在決定投資與否時,我的腦子裡充滿了無數的選擇。我不過是嘗試著買一隻基金而已。而我卻難以克服這種心理上的恐懼。不久,又一個月過去了,接著又是一個月。唯恐投資失敗的焦慮湧上心頭。一天晚上,我在惶恐中給我的朋友弗雷德打了電話。

弗雷德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師從約翰·納什攻讀經濟學,在投資銀行工作數年,更為重要的是,他是我值得信任的人,和他分析我經濟上的失敗是完全靠得住的。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他說,“我給自己制定了約法三章。我將這三條寫在一張紙上,放在桌子上。無論情願與否,都必須嚴格執行。”

規則1:如果活期賬戶超過1000美元,就要將超出的部分轉入投資賬戶。

規則2:如果投資賬戶超過1000美元,就要將超出的部分用於投資。

規則3:切莫違反前兩條規則。

“因為不再執著於那種綜合的考慮,這種方法果然奏效了。我別無選擇,只能逼迫自己對這種投資方式樂在其中。

“假如基金漲了,我就會告訴自己早點出手是明智的,增值的部分又轉化成了資本!

“比如,當市場持續走高,沒有太好的機會入手時,我就會告訴自己:‘小伙子,我敢肯定現在不買太多是明智的,千萬不能把棺材本都押上。’反之,如果是跌了,我又會寬慰自己說,把錢存到這會兒以低價買入真是太明智了。

“所以說,這是種雙贏的方式。現在,我所有的錢都用於投資了。我不但不需要向任何顧問支付費用,還不用為這件事操心。”

規則、限制、障礙。鑄起一座精神的壁壘阻斷決策吧,就像超市裡調整賣魚的策略那樣刪除所有的選擇。

我們何不為自己的大腦制定規則呢?還是將我們的決策力用在重要之處吧。就像是遵循指導地科學健身還有清晨那杯預先打好的奶昔。

當我們不再給自己那麼多選擇時,究竟會發生什麼呢?

深陷困境時的意外之喜

《跌倒的幸福》的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對此也很好奇。在TED演講中,他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他在哈佛校園所做的一次實驗:

我們開了門攝影課程,專教黑白照片的拍攝,還教他們如何使用暗房。

我們發給他們相機到校園裡拍攝12張照片,可以是他們最喜愛的教授,可以是他們的寢室,也可以是他們養的狗。

他們交回相機後,我們製作了一張聯繫表,然後他們挑出最滿意的兩張照片。

現在,我們花6個小時的時間教他們使用暗房。膠片沖洗後,他們各自就有了兩張10英吋大小的照片,拍攝的對象對他們都是很有意義的。

這時,我們問他們:“你要捨棄哪一張?”他們反問道:“必須這麼做嗎?”我們答說:“是的,我們需要一張作為上課的憑證。你們必須給我留一張。你們必須做出選擇。自己留一張,給我留一張。”

這個實驗將學生分成了兩組。其中一半的學生被告知:“你必須明白,即便改變了主意,我無論如何都是會拿走另一張的。在未來的四天裡,在我還沒將這些照片寄去總部之前,你們隨時可以找我交換照片……為保證清楚無誤,我再聲明一次,要改變主意,隨時可以退給你們。”

另一半學生被告知的內容完全是相反的:“做出你們的選擇。兩分鐘之後郵件就會被寄到英國。你們的照片將插上翅膀飛往大西洋彼岸,永遠也見不到了。”

就這樣,一半的學生……開始思量到底喜歡哪張照片,而另一半學生則回到寢室欣賞、揣摩著留在手裡的這張照片。看看我們都發現了什麼吧。

首先,……(學生們)認為他們可能會更喜歡留下的那張照片。但這並不是主要的差別。喜歡的程度只是小幅度地有所提高,而且可不可以改變主意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否則的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些不過都是些皮毛而已。真正的區別在於,無論是在交換照片之前還是在五天之後,那些對照片沒有選擇權,無法反悔的學生反而對照片更加喜愛。

而那些還在反覆思量的學生——“該不該換呢?我選對了嗎?這張是不是不太好呢?那張是不是更好些呢?”——卻被弄得是焦頭爛額。

他們不喜歡手裡的照片。即使是錯過了留給他們猶豫的機會,他們仍然還是心存不爽,對照片總是不滿意。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可以改變主意”那條是不利於幸福感的產生的。

在實驗的最後階段,我們又吸納了一群天真質樸的哈佛學生,並且告訴他們:“你們知道,我們在開一門攝影課。我們有兩種方式。一是將兩張照片拿走,給你們四天的時間考慮是否改變主意,或是拿著兩張照片現場拿主意,而且不能反悔。你們願意接受那種方式呢?”

結果有66%,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了前者。這不是開玩笑吧?竟然有高達66%的學生會做出最終將令他們痛苦不堪的選擇。

難怪會被決定折騰得筋疲力盡,這完全是我們自找的。

看電影,專挑影院最忙的檔期;選餐廳,菜品單一的不去;逛個鞋店,還得要求鞋的款式多種多樣。殊不知,選擇越多,幸福感就越低。我們就會為決策疲勞所困。

每到這時,做任何決定都準保壞事。此外,我們還總是擔心做了錯誤的選擇。這不僅是我為何一再錯過投資時機的癥結,還是我和萊斯莉當初納悶的根源所在。購買婚禮清單時,究竟是誰選了那些沒用的東西?後來,我們不得不又用新鮮的海綿重新捋了一遍。

“自由與自主是我們幸福的關鍵,而選擇又是自由與自主的關鍵”,《無從選擇》的作者巴裡·施瓦茨如是說。“然而,儘管現代的美國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擁有更多的選擇,想必自由和自主亦是如此。但從心理上,我們似乎並未因此而受益。”

牢記四點,分清主次

決定越少,辦事效率就越高,可能高5倍,可能高10倍,也可能高得更多。但總而言之,都必須當機立斷,分清主次。你可以看一下你每天所做的決定,然後決定哪些需要放手、哪些需要規範、哪些需要踐行、哪些需要權衡。

Ruby Watchco.是多倫多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在這座城市的上千家餐廳中名列前十。這家餐廳的老闆是明星廚師林恩·克勞福德。在開餐廳以前,林恩曾是曼哈頓四季餐廳的行政總廚、主演過《餐廳大換裝》、還寫過兩本暢銷的烹飪書。

在多倫多,這家餐廳的經營是獨一無二的!

每天只在兩個時間段接受預訂,每人只需花50塊,包含四道菜的套餐天天不同。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可點的嗎?答案是沒有!

顧客們沒得選擇。根本就沒有什麼其他的可選,而且還沒有菜單,也不用考慮價格,餐後還有免費甜點。而廚房呢,只需照顧到有過敏體質的顧客就可以了。

整個烹飪過程都是流水線式的,菜品的菜量相同,也避免了大量的浪費,而且結賬還很方便,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餐廳的翻檯率。

上菜時,盛在大盤子裡的“家常菜品”擺在餐桌的中央。每天晚上,微光映照下的餐廳中總是座無虛席,客人們邊吃邊聊,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環球郵報》評論道:“這種方式下所呈現出來的菜品完全是廚師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必為提供花樣繁多的菜品而冥思苦想,而且還免去了囤積、烹飪不同食材所帶來的成本和壓力。一切都是那麼游刃有餘!”

林恩談道:“在餐廳裡,決定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我就怕別人說:‘讓我替你燒菜吧。’”

免除了一切延遲,免除了一切選擇!像Ruby Watchco.這樣的生意怎能不紅火呢?

猜猜看,在斯坦福研究人員希娜·艾揚格的報告中,當寶潔公司將貨架上的飄柔洗髮水從26種砍為15種時,出現了什麼樣的結果呢?是不是顧客看到洗髮水的數量少了一半,銷售額就急轉直下了呢?

當然不是。非但如此,銷售額反倒是增加了10%。

面對太多的選擇時,我們:

一、什麼都不做。

在大腦極其疲勞的情況下,我們完全放棄了抉擇。

這時,我們會走出去以示抗議!譬如,當我們需要從25種不同的投資基金中選擇一種作為養老金的投資門路時,或者當我們需要從26種洗髮水中選擇一種時,我們就會是這個樣子。

人們會怎麼辦呢?對一切置若罔聞,棄之不顧。我們累到這種程度時,就會徹底放棄。

二、表現差勁。

不喜歡放棄?好吧,那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做出糟糕的決定。

在疲勞狀態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

比如,在你的婚禮清單上加一把價值300美元的冰桶。在雜貨店結賬前順手拿一支超大的雀巢棒棒糖。這些是敷衍了事的表現。

大腦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財富。靈機一動,就可以產生改變世界的思想、創造美輪美奐的藝術,探知不為人知的生命奧秘。

不過,除了這些,我們的頭腦裡還有那些無足輕重的決定在沒日沒夜、無休無止地躁動著。它們就如同閃爍的光芒,逼得我們無法深入思考。

當我們——鈴!——時,如何能——叮!——思考——乒!——呢?這些沒完沒了的決定彷彿竊賊一般偷走了我們的深思。

用句粗俗的話,這些瑣碎的決定簡直就是佔著茅坑不拉屎。它們無須付費、無須道歉。它們無恥地竊取了我們的腦力。當然,許多時候,這都是我們這個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造成的。

《紐約時報》暢銷書《淺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爾談道:“互聯網帶來的交互性是我們查詢信息、表達自我、與人聊天時的一件新的強有力的利器。但與此同時,它也把我們變成了實驗鼠,通過不斷按壓槓桿汲取少量的社會或智力滋養。”

我平均每天做出285項決定。我醒著的每一分鐘,大腦都在思考、權衡、判斷、抉擇。

然而,這裡面卻有一條秘訣,一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選擇,事半功倍地做出決定的秘訣。

在以常青籐畢業生的成功人士、《財富》全球500強的首席執行官和暢銷書作家為對象,仔細研究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領導力特質後,我慢慢發現,凡是最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即每天給他們的大腦清除數百條額外的決定負擔。

這很簡單。

只要按照下圖做就可以。

請看,就是這麼簡單。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在這張圖中找到。

時間或長……或短!重要……或不重要!無一不在其中。

現在,請看表格裡的具體內容。

放手

——買手紙和洗滌劑、支付電話費、決定上班路線、計劃健身流程。凡是這種耗時少、重要性小的決定,都可以聽之任之。轉移大腦的注意力,不去為這些問題傷腦筋。

為此,可以每月網購一次手紙和洗滌劑,在手機銀行上設定自動支付話費的服務,下載路況應用軟件跟著導航開車上班,安排健身流程並且身體力行。

總之,解放你的大腦,千萬不要給那些不重要的決定鳩佔鵲巢的機會。比如,決定每天健身當然是重要的,但接下來舉哪個啞鈴就算不上了。

踐行

——去幼兒園接孩子、每晚與家人共進晚餐、每天早上向你的團隊成員問好。

踐行儘管看似是個很大的詞,但卻很容易理解:就是做完、完成、只管去做的意思。

凡是耗時少、重要性大的決定,就必須完成。你沒得選擇,只管做就是了。

規範

——查郵件、安排日程、干雜活。

凡是耗時多、重要性小的決定,就要規範起來。制定規則並且依此行事。

為此,可以設置一個單獨的電子郵件窗口、安排一次日程規劃會議、每週日集中處理一次雜事而不是天天為一兩件事而發愁。

權衡

——買房子、選配偶、找工作、跳槽。類似這種耗時多、重要性大的決定必須花最多的時間考慮。

為此,可以在腦子裡做一權衡、給信任的朋友打電話、或者分析比對其中的利弊。

總之,務必三思而後行,真正做到權衡再三。畢竟,這些決定都事關重大。

放手、規範以及踐行將決定從大腦中清除乾淨了。

那你還剩下什麼呢?

自然是權衡。

權衡就是要深思熟慮、刨根究底、追本窮源。

之所以要權衡重大的決定,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錯誤的產生。

時不時想想人生中所做出的決定並將它們在這張圖中對號入座有助於我們分清什麼是輕重緩急。哪些是可以聽之任之,不需要再費心去想的?哪些是需要規範,可以在固定時間、固定窗口去做的?哪些是可以踐行,放手去做的?哪些又是必須權衡利弊、反覆思量以確保萬無一失的?

久而久之,你自然就會養成這麼做的習慣,根本無須再費心去想。同時,你的肌肉自然也會養成習慣,砍除那些不必要的決定。

眼下,這條秘訣還並不完善。一些小的決定偶爾會成為漏網之魚,最終演變為了不得的大事。不過,這都沒有關係。畢竟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完美。只要狀況比以往有所改善這就可以了。總而言之,放手、規範以及踐行既可以解放思想,又可以節約時間。

備受煎熬的大腦將為此對你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