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11.2.2 B群人格障礙:戲劇性,情緒性或不穩定人格障礙 >

11.2.2 B群人格障礙:戲劇性,情緒性或不穩定人格障礙

B群人格障礙的一般特徵是:其行為在他人看來是誇張、誇大、戲劇性、情緒化和飄忽不定的(APA,2000)(見「DSM-IV-TR:B群人格障礙」)。B群人格障礙的四種亞型的特徵是極端的和經常很豐富的行為表現。其一般特徵還有症狀的波動性,即總在兩極間搖擺。這些行為模式最容易破壞人際關係,就像後面的案例中所說明的那樣。

DSM-IV-TR B群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 是一種持久對他人權利的漠視與冒犯的人格障礙類型,特點如下:

·不遵守社會規則,不遵守法律的行為、可遭拘捕的行為、撒謊、使用化名、詐騙

·衝動或做事缺乏計劃性;易激惹及身體攻擊,漠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一向不負責任

·年齡至少18歲,15歲之前有品行障礙的證據

自戀型人格障礙 是一種普遍存在浮誇的人格障礙類型,需要他人的讚揚,對人缺乏同情。特點如下:

·誇大自我重要性;不顧事實而沉浸於幻想的成功和力量

·認為自己是特殊和唯一的

·對過分讚揚的需要,權利感

·為了自己剝削別人,對人缺乏同情

·嫉妒他人或者認為別人嫉妒他

·對別人傲慢自大的態度和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 是一種普遍在人際關係、自我意象及情緒等方面具有不穩定特徵的人格障礙類型,顯著的衝動性如極力避免真實或者想像的遺棄。含以下5項以上:

·人際關係緊張,特點是在極端理想和極端自我貶斥間波動

·明顯的、長期的、不穩定的自我知覺

·至少在兩種有潛在自我毀壞的環境下容易衝動(除了自殺或者自殘行為)

·經常發生自殺行為、自殺姿態、自殺威脅或者自殘行為

·由於顯著的心境反應而情緒不穩

·長期的空虛感

·不恰當的易激惹及憤怒

·應激相關的偏執信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

表演型人格障礙 是一種以過分情緒化及尋求關注為特點的人格障礙類型。至少含以下5項:

·如果不是大家關注的中心會感覺到不舒服

·不恰當的性誘惑或挑逗行為

·情緒迅速變化及膚淺的情緒表達

·用外貌吸引他人關注

·願意講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內容卻很簡單

·過分情緒化及做作

·易受他人影響

·對人際關係的感知比現實更親密

資料來源: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ext Revision,Fourth Edition,(Copyright 2000).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是一種普遍存在對他人權利的漠視與冒犯的人格障礙類型(APA,2000),男性多於女性。這種人格障礙在歷史、文學及司法系統中長期存在並有各種名字,包括精神病態、社會病態、逆社會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診斷至少要到18歲,並在15歲之前就有品行障礙的症狀(見第12章),這說明其反社會行為始於童年,並隨著時間而定型和加重。在青春期常見的行為包括虐待動物和人、破壞財產、欺騙和盜竊或者嚴重違反社會規則(APA,2000)。

因其惡行,ASPD的診斷要比其他人格障礙的診斷容易些。基本上,具有ASPD的人不遵守社會規則,這經常導致司法問題如拘捕。他們經常撒謊,使用化名,為了利益或單純找樂而欺騙他人,破壞財產,騷擾別人,做違反他人基本權利、願望、安全及情感的事情(APA,2000)(見「真實病例:傑夫瑞·達莫:反社會人格障礙」)。有關特徵還包括極易衝動,憑一時衝動從事問題行為,這會導致身體攻擊、大發脾氣、身體虐待行為、經常變換住所、危險駕車以及其他高危的衝動行為,這將傷害他自己的安全和幸福(比如,高危性行為,在醉酒、吸毒狀態下駕駛造成的車禍)。另外一種常見特徵就是不負責任,表現為失業、不充分就業、工作表現不穩定、經濟上不負責任如惡性貸款、無法養家和孩子。此外,具有ASPD的個體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他們通常會責備那些受害者,認為是他們刺激了自己的行為。比如:受害者被強姦是因為她穿著性感;或者打架時歸咎他人(比如,「對方想找茬」)。也許人們會認為他們會嘗試將行為結果降到最低以及嘗試事後感到不悔恨。實際上,他們對他們的行為結果完全漠視。

反社會人格障礙通常根源在兒童期,這時他們就有像偷盜和破壞公物等反社會行為。

真實病例 傑夫瑞·達莫:反社會人格障礙

傑夫瑞·萊昂內爾·達莫(Jeffrey Lionel Dahmer,1960—1994),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連環殺手,1978~1991年,他至少謀殺了17名男子和男孩。達莫的殺害特別可惡,涉及暴力雞姦、奸屍(與屍體性交)、肢解和吃人肉。

是什麼原因導致有人犯下這種令人髮指違反人道的暴力行為?是瘋狂,精神病,魔鬼,還是以上都有?在達莫案例裡,幾位法醫專家在那次著名的庭審中探討了這個問題。雖然從來沒有被專家證人正式診斷過,但達莫還是表現出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他從來不為自己對別人犯下的罪行感到悔恨,行為衝動、無情、愛操控、好鬥的行為方式反映了他對社會規則的不接納。此外,在他童年的時候就有很多行為亮紅燈了。

在達莫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解剖死了的動物。在14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喝酒,在18歲時,他的父母離婚後不久,達莫第一次殺人。他邀請受害人到他家,並殺害了他,因為他「不想讓他離開」。在1991年的夏天,達莫幾乎每週殺一個人,用一種典型的反社會手段,用他的個人魅力去吸引他的受害者,這些受害者是一些同性戀的男人和男孩兒。

安妮·施瓦茨,在《密爾沃基新聞衛報》(Milwaukee Journal)報道了達莫的故事,她談到達莫的個人魅力,「達莫被宣判的日子,我聽到了他冷靜而雄辯地向法庭宣讀他的陳述,我都迷惑我怎麼那麼容易就被他瞞過去了。」她繼續說,「當他笑的時候,他是一個有魅力的男人……我能想像到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被他欺騙。」

在無可辯駁的證據面前,達莫選擇不認罪,他辯稱自己是由於精神錯亂,他的戀屍癖那麼嚴重以至於他無法控制自己。法庭宣判達莫有15項謀殺罪,判處他15個終身監禁,一共937年的徒刑。達莫服刑直到1994年年底,那一年他被同室犯人毆打致死,只是因為在監獄健身房工作時的一點小事。

達莫是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犯罪有關的極端案例。然而那些反社會行為的個體並不全是罪犯,40%的重罪犯確實與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標準相一致。在這種情形下,心理疾病與犯罪行為的界線並不清晰。疾病和罪惡的區分無疑將會在未來的醫院、監獄和法庭中產生極大爭論。

資料來源:https://www.criminalprof-iling.com/Psychiatric-Tes-timony-of-Jeffrey-Dahmer-s 115.html

https://www.crimelibrary.com/serial_killers/notori-ous/dahmer/19.html

https://www.tornadohills.com/dahmer/life.htm

布蘭登出生在一個這樣的家庭:爸爸、媽媽、妹妹,但是他與他們都沒有親密關係。沒有父母的監管和參與,布蘭登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就由於不當的舉止而使他經常在學校出現問題。儘管他非常聰明,他的成績卻很差因為「他壓根不在乎」。13歲的時候,因為吸食大麻他闖進鄰居的房子裡並因此被送到青少年拘留中心,很快他就被釋放了。後來,他開始劫車。

在19歲的時候他因重罪被送到州立監獄,服刑18個月。在監獄中,由於布蘭登可使用武力令其他囚犯屈服,他獲得了「老大」的名聲,他臉上的刺青是一滴眼淚。他被釋放後,因在鄰州的飛車槍擊案中作為謀殺從犯又被送回監獄,然後轉移到聯邦監獄。

在監獄中,布蘭登經常自誇他引誘婦女的能力,他總是用假名字,一旦取得她們的信任就拿走她們的錢。布蘭登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悔意。他只把這些暴力事件看成他皮帶上的一個勒痕。沒有暴力他就不能和別人交流。開始的時候,布蘭登靠他漫不經心的態度征服了他的獄友,但是只有少數人看上去被他騙了,大多數人還是害怕他的暴力行為。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發展特點可從其童年和青春期的早期不端行為中看到。隨著布蘭登長大,其不端行為的嚴重程度在不斷加重。他對受害者缺乏同情心,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悔意。儘管並不是所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個體都會在監獄中結束一生,在布蘭登的案例中,他早期的品行問題是導致他一生犯罪行為的第一步。

2.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普遍存在浮誇的(幻想出的或行為上的)人格障礙類型,需要他人的讚揚,對人缺乏同情(APA,2000)。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有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經常沉浸在無止境的成功幻想中。他們對自己優越感的沉浸還表現在不斷尋求關注,靠炫耀和吹噓自以為的特殊能力去贏得別人的讚揚。這種行為掩蓋了他們脆弱的自尊。來自外界不斷的表揚或讚美繼續使他們的自大得到支持。

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經常表達一種權利感,或認為他們應該得到最好的東西,只能與同樣高素質的人共事。例如,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不會滿足於當一名普通醫生,她可能想當最頂尖的醫生、最棒的設計師或者最著名的律師,他們不甘平凡。

對自己成就感過高估計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會走向逆命題,即低估他人所做的或完成的任務。由於不斷地炫耀他們的優越,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會保持他們的傲慢與自大。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經常是盛氣凌人和倨傲的。他們完全沉迷於自我而對他人的同情則徹底缺乏。他們太沉浸於被表揚和讚賞的需要,因此不能理解他人的渴望、需要或感受。他們周圍的人經常感受到被忽略、被低估和被利用。

史蒂文在小鎮上高中的時候,從外表看總是很自信。他認為他已超越了自己的中西部郊區的同學,因為他在小時候就去歐洲旅遊過。他的前衛、電子音樂和他的愛好——水球在他所在的公立中學是不流行的,他曾經在《紐約時報》週末版上瞭解到這些活動在上流社會的私立中學是流行的。與其他同學相比他感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他總是看不起他所在學校的那些他認為的「一般」品位,他幾乎沒有什麼朋友並保持自己的自負。然而,在他去東部一個有聲望的文科大學讀書的第一年,史蒂文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的想法變得更加強烈。他交朋友的標準是:對方是不是出現在雜誌的社交新聞欄或對方父母是不是大學有名捐贈者。他對教授和同班同學是冷漠和粗魯的,他上課只是因為「受迫」於學校的規定,他抱怨「去上那些對成為世界500強公司的CEO一點作用都沒有的課程是耽誤時間的」。然而,在商務課程上,他非常地有能力,口才很好、非常聰明,他經常撒謊說他的經濟學知識是來自他的父親,他說他的父親是一名傑出的商人並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寫稿(實際上,他的父親是一個便利店店主)。在學業上他顯得特別成功,但當面對團隊工作的時候,他的同伴經常感到與史蒂芬一起工作簡直就是一個噩夢,他會因為自己的一點小錯而責備大家,或者「挖坑」讓同學們互相攻擊,然後他站在旁邊看熱鬧。史蒂芬很少寫文章,說「如果我能很容易地說服那些幼稚的、剛做完高中畢業致辭的新生為我做這些,為什麼還要浪費我的時間去做這些呢?」當史蒂芬拚命追求並相信周圍的人對他是欣賞的、關注的、羨慕的,甚至是害怕的時候,他卻常被他的同學看成是傲慢的、可惡的。

這個案例說明史蒂芬在他的內心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傳奇式角色。他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得多,他過分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未來。在他的信念(周圍的人都欣賞和尊重他)與現實(周圍的人發現他非常難以令人忍受而且傲慢自大)之間有一個很深的斷層。

儘管表面很自信,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會經歷極端的心境和自尊。當他們對欣賞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至少短時間內他們會感到受傷或挫敗,從而導致心情低落和社會退縮。

3.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普遍在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緒及衝動等方面具有不穩定特徵的人格障礙類型(APA,2000)。其症狀可能會劇烈快速波動。突然發火、抑鬱、焦慮,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或一整天的時間。其他行為包括衝動性敵意、自我傷害、吸毒或者酗酒。認知扭曲和不穩定的、衝突的自我及自我價值將導致長期目標、職業計劃、工作、友誼、性別認同和價值觀的頻繁變化。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感到被誤解、受虐待、無聊、空虛,並且自我認同不穩定。極端的時候,其認同混亂會嚴重到他們感覺自己好像根本不存在。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核心是對被遺棄的深深恐懼。一次小的分離或者治療師要去度假或同伴為工作要去外地會被他們錯誤解釋為被遺棄了、被留下一個人了甚至被拒絕的信號,並導致他們拚命嘗試與別人保持聯繫和接觸。為防止這種分離,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可能會做出衝動和絕望的行為,如用自殘或自殺來企圖將這些人留在他身邊(見後面案例)。

這些破壞性的行為和個性風格,可導致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理想化(強烈的積極感覺)會快速地被貶低(強烈的氣憤和厭惡)所取代。具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很快地將自己與另外一個人建立聯結,並將他/她理想化。然後,當有小的衝突事件發生時,他們會迅速轉向另一個極端,並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另一個特徵症狀是衝動,可能表現為暴飲暴食、在商店偷竊、賭博、不計後果地消費、不安全的性行為、藥物濫用或魯莽駕駛。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也存在自殺和自我傷害的高風險(Paris,2002;見本章後面「人格障礙的治療」)。如上所述,感到被遺棄或感到空虛、無意義會導致自我傷害和自殺。自殘包括割自己,燒自己,戳刺自己或各種導致身體傷害的行為。這些行為會發生於解離期(dissociative episodes,與現實的暫時脫離)。一些個體報告,自殘可釋放潛在累積的壓力。也有個體報告,這可以幫助他們知道自己仍能體驗到情感。另一些人則報告說這樣做可以抵消他們所認為的自己的某些罪惡或污點。

邊緣型人格障礙伴隨多種衝動行為,包括自我傷害。

索菲婭在費城的一所大學上2年級,遠離父母,她不知道她是否要完成春季的學業。她是那樣厭惡她的媽媽,每星期都寫信問她過得怎麼樣——「這難道不是她本來離開賓夕法尼亞的原因嗎?」索菲婭想到,「我不就是為了遠離白癡的、令人生厭的父母嗎?」她認為「他們是那樣依賴整個社區以及移民前老家的那些『廢物親戚』,難道他們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在美國嗎?」當她的媽媽給她發郵件只是簡單問好的時候,索菲婭立刻想:「我那麼恨她,她是那樣麻煩和討厭!」她非常嚴厲地給媽媽回信說,希望她的媽媽「在她面前消失」!就像以前好多次那樣,無論是一個來自父母簡單的友好郵件,還是一個來自上司的不同建議,或者其他使她不安的事情,她的反應總是那樣過激。這些反應有時是情緒化的語言爆發,但有時她會指向自己:在她的大腿內側劃一些小口子,那裡可以掩蓋她的傷口,以防止別人給她找麻煩。當她爆發後,她感到孤獨、無力、無助和空虛。她會給媽媽回信道歉,說自己是多麼需要她的愛,自責自己是一個「不配活著的、討厭的、自私的人」。然後,她會因自己的「盲目樂觀和奉承」而沮喪。索菲婭陷進一個猶豫不決的怪圈中,這使她的情緒和身體受到傷害、常常去喝酒、思維總在兩極間震盪以及不能保持人際關係。

當人們學習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是什麼樣的邊緣」。從歷史上看,這個詞指的是神經症與精神病的邊界,因為一些但不是所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都會經歷短暫的精神病發作。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相處是有挑戰性的。朋友和夥伴會感覺他們的情感像坐過山車,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價值則像震盪的股票市場。索菲婭的母親常對她的丈夫說,她永遠無法預測索菲亞從學校回家或在打電話時將要發生什麼,是那個可愛和令人崇拜的索菲亞還是那個憤怒和討厭的索菲亞?患者經常體驗到的自我不一致也經常被他/她周圍的人所體驗到。他們經常感覺筋疲力盡和「很難伺候」。從他們的內部體驗和社會關係兩方面培養一種穩定感對於平衡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複雜情緒而言是個關鍵。

4.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以過分情緒化及尋求關注為特點的人格障礙類型。「表演型」指的是「戲劇化」或「舞台化」,有這種障礙的人通過不斷地「表演」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到他們身上來(APA,2000)。起初,他們是迷人而有魅力的,他們靠他們的活潑、豐富的行為和情調吸引別人。然而,當他們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他們就會做出讓聚光燈重新回到他們身上的行為。他們經常用外貌或者煽動性、誘惑性的行為將大家吸引過來,這樣做可能會破壞當時的社交或職業場合的氣氛。

他們的情感表達惹人注意,但缺乏深度以及多變。這些多變的、膚淺的情緒會給人留下不真誠、假裝或感性的印象。表演性的發言也會有戲劇性和膚淺的痕跡。有時可能會濫用華麗的詞彙、表達強烈的看法、做出戲劇性的動作,但她的行為似乎渲染太過且不真誠。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認為其人際關係比實際上要更親近和更親密。再加上他們富有戲劇性的語言,他們可能會指著一個偶然認識的人說對方是「整個世界上我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或將在現實中很疏遠的關係描述成很親密(例如,在餐廳看到一個名人,並隨後聲稱他們經常在他們最喜歡的小酒館一起用餐)。

當和夥伴蘇珊參加聚會的時候,丹妮是一個精力充沛的、愛交際的人,是受人關注的中心。她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開始的時候她非常迷人:她很容易就開始對完全陌生的人講起笑話,好像她都認識了他們一輩子似的。但在丹妮4個小時的戲劇性社交和輕佻行為後,蘇珊厭倦了並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陪襯人。這是這個星期的第四場聚會,當丹妮與別人調情時蘇珊感覺不被尊重。丹妮最大的關心就是別人怎麼看她,當她感到不安全時會發脾氣,而這通常會指向蘇珊。蘇珊越來越厭倦被丹妮當作指責對象。因為丹妮總想操控別人和做決定,隨著境遇的變化,她的情緒會從憤怒到滿意來回波動,蘇珊想離開她都好多次了。兩個星期前,蘇珊建議她們不要出去參加聚會了,因為她還有一整天繁重的工作需要去做,丹妮抓起玻璃花瓶就摔在地上,還憤怒地尖叫起來。吵架後,丹妮不跟蘇珊聯繫了,有好幾天不說話。等她氣消了,她又對蘇珊變得非常溫柔和關心。丹妮不可改變的戲劇化和成為他人關注中心的需要最終導致了兩人關係的結束。

與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一起生活,會造成人際關係的損害。雖然丹妮最初是迷人的,但她要成為他人關注中心的恆久需要以及與別人的調情,這些都不能與蘇珊建立起健康互信的情感關係。這個案例說明,行為的過分戲劇化和對他人的關注是會破壞人際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