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8.1.3 理解性行為 >

8.1.3 理解性行為

自金賽、馬斯特斯和約翰遜之後,出現了更多旨在瞭解人類性行為的研究。在過去的20年裡,已經出現了一些對照做得很好的大型調查,第一個目標人群是20~39歲的男性(Billy et al.,1993),第二個目標人群是處於大學年齡階段的女性(Debuono et al.,1990),第三個目標人群是40~80歲的成年人(Nicolosi et al.,2006)。對性實踐的調查研究為我們理解本章中的性障礙提供了重要信息。

12個月內,95%的18~30歲之間的男性和87%的18~22歲之間的女性有陰道性交的性行為(見圖8-2)(Billy et al.,1993;Debuono et al.,1990)。此外,74%的男性和86%的女性用口交的方式來刺激了性伴侶的生殖器,79%的男性和65%的女性接受了性伴侶的口交性行為。相比之下,只有少數人(男性占20%,女性占9%)在12個月內有過肛交方式的性行為。

圖 8-2 18~30歲男性和18~22歲女性的性活動 如圖所示,儘管兩性比例以及性行為的種類不同,年輕的男性和女性均涉及種類不同的性行為。

事實上,所有年齡段的成年人的性都很活躍。其中一項涉及27900人的大規模調查評估了來自29個國家年齡在40~80歲的被試。該研究發現,在這個大樣本裡,82%的男性和76%的婦女認為「滿意的性生活對於維持彼此關係是重要的」(Nicolosi et al,2006)。如圖8-3所示,儘管有隨年齡下降的趨勢,但在70~79歲的年齡段裡,48%的男性和25%的女性每月至少會有幾次性活動的想法(Nicolosi et al,2006)。實際上,70~79歲的被試人群中有22%的男性每天都會想到性。此外,40~80歲只有17%的男性和23%的女性會認為老年人不再需要性。顯然,令人滿意的性功能對許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來說是重要的。與對該重要性的認識一致,93%的40~49歲男性是性活躍的,53%的70~80歲男性是性活躍的(Nicolosi et al.,2004)。對於女性來說,88%的40~49歲女性是性活躍的,21%的70~80歲女性是性活躍的。年輕人以及中年和老年男性比女性更多思考和從事性活動。

在美國,性和性行為的研究往往忽略對文化方面的考量,尤其是針對拉丁裔和亞裔人口的研究(Meston&Ahrold,2007)。而在美國本科學生中拉丁裔所報告的性經驗似乎與非拉丁裔白人相當(Cain et al.,2003),亞裔學生報告較少參與性交、自慰、口交和愛撫(Meston et al.,1996),亞裔女性報告的這些行為出現率比非亞裔女性或亞裔男性要低。同樣,拉丁裔男性比拉丁裔女性的性開放水平更高(Cain et al.,2003)。此外,非洲裔美國女性比白人女性更可能贊同「性是重要的」這一觀點,而日本和中國的女性相對於白人女性來說更少同意「性是重要的」這一觀點(Cain et al.,2003)。

圖 8-3 不同年齡段男性和女性考慮性活動的頻率 在說英語的人群中,人們日常考慮性活動的頻率是隨年齡下降的,但即使是在晚年,對性的興趣也不會消失。 引自「在五個說英語國家中,成年人性活動、性障礙和相關尋求幫助行為的性態度與行為全球調查(GSSAB)」A.Nicolosi,et al.,Journal of Sex&Marital Therapy,32,331-342.Copyrightc2006 Taylor&Francis Group,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Taylor&Francis Group,https://www.informaworld.com). 女性的適當著裝受文化決定。左圖,美國女孩的典型著裝。右圖,伊斯法罕,伊朗女性的典型著裝。

不同文化中性和性行為的構成差異很大(Nieto,2004)。一些研究者認為,性吸引力不是簡單的生物或社會文化反應,而是一個綜合反應(Tolman&Diamond,2001)。我們已經注意到一個生物學因素即年齡可能會影響性的運作。在某社會文化背景下,存在於社會中的性關係反過來又存在於一個更大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回憶第1章裡弗洛伊德闡述兒童存在性感覺和性慾這一理論是如何使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感到「震驚」的)。然而在尼泊爾的Khumbo這個地方,普遍認為兒童在5歲時即發育成性個體,他們不再被看作孩子而必須像成人一樣通過衣物來遮蓋各自的生殖器(Nieto,2004)。因此,沒有關於何謂「正常」性行為的通用標準。事實上,由於上網人數增多,一種被稱為網絡性愛的新的性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見「研究熱點:互聯網和網絡性愛」)。

研究熱點 互聯網和網絡性愛

互聯網色情網站是網絡第三大產業(Carnes et al.,2001)。搜索「網絡性愛(cybersex)」詞條超過500萬次點擊。與之相反,使用科學搜索引擎(Pub Mad)搜索該詞條僅有143次點擊,其中僅有22項是對照研究。顯然,公眾對網絡性愛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但網絡性愛能導致個體在性功能方面的痛苦和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已開始對這種日益普遍的行為進行相關的研究。

·如何定義網絡性愛 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一些研究人員將所有網上性活動都稱作網絡性愛。還有一些人對網上性活動做了區分,認為可能包括有關性功能障礙或性治療的信息搜索和網絡性愛,並將網絡性愛定義為出於性快感的目的與搭檔交流(Southern,2008)。還有一些定義將網絡性愛的參與者分為三類:消遣者、性強迫者和高危者(Cooper et al.,2004)。

·有多少人從事網絡性愛 瑞典的一項研究表明,30%的男性和34%的女性至少有過一次網絡性愛的經驗(Daneback et al.,2005),其中有38%的人在18~24歲之間,有13%的人年齡超過50歲。一項網上調查顯示,當詢問受訪者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在線性活動時,其中19%的人承認他們無法停止該行為(Cooper et al.,2004)。還有一項研究表明,可能多達1180萬人在控制自己的網絡性行為上存在著問題(Goldberg et al.,2008)。

·有什麼負面影響 使用網絡性愛會導致人格或睡眠模式的變化、忽視責任、對現實性伴侶喪失性興趣、現實生活中的不忠、性剝削和離婚(Goldberg et al.,2008;Schneider,2003;South-ern,2008)。如果網站收費,用戶可能會招致巨額債務。員工生產力會受影響,70%的網絡性行為發生在工作日的上午9時至下午5時之間(Southern,2008)。從網站下載性資源可能導致兒童色情作品的非法交易(Cooper et al.,2004)。

·誰是過度網絡性愛的高危人群 最緊迫的研究課題之一是確定誰是這些行為的高危者。然而,目前還沒有該問題的實證數據。

總之,很明顯網絡性愛已成為一個問題,但至今我們的知識只是來自臨床報告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然而,其流行率的增加和潛在的有害影響推動著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展開各項研究以便更好地瞭解該行為,如果網絡性行為上升至成癮水平,這些研究就能夠為對其治療提供幫助。

人們可能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異性戀),與同性發生性行為(同性戀),或在某些情況下,與兩種性別的人都發生性行為(雙性戀)。大約在25年前,很多人認為同性性傾向是一種精神障礙,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不清楚與同性發生性行為的人數有多少。原因之一是,由於人們很難主動去討論性行為,同性的性行為問題很少被寫進成人性行為的調查中。在首次調查中(Billy et al.,1993),2.3%的20~39歲的年輕男子報告說他們有過同性之間的性活動。這個比率與在美國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一致,該調查選取的被試年齡在18~70歲之間,其中2%的人報告說他們的性行為對像僅針對同性或兩性都有(Leigh et al.,1993)。這些比率也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針對英國和法國成年人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3.6%的英國男性曾至少一次與同性發生過性行為,法國男性該現象的比例為4.1%(Bajos et al.,1995)。

總的來說,2%~5%的男子和1%~2%的女性專門受同性吸引(Diamond,1993;Laumann et al.,1994;Wellings et al.,1994)。儘管通常是文化習俗和相關處罰而不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的身份決定著這些比率,但這一比率仍存在全球一致性。換句話說,人們可能會受某個同性吸引,但他們可能因宗教或文化習俗的原因不採取相應的行動。與異性吸引力一樣,在同性吸引的力量上也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更易被專一同性吸引,女性則形容自己更易被兩性同時吸引(Bailey et al.,2000)。這種性別差異反映出在女性之間存在著更大的情慾可塑性(Rahman&Wilson,2003),她們的性慾,更易受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此外,這些差異也反映了性取向發展的不同病因途徑。

性取向的發展似乎是有生物學基礎的。事實上,超過半個世紀的研究都沒有提供任何支持基於心理學理論的病因結論(Rahman&Wilson,2003)。同性戀或同性取向至少部分地址遺傳決定(Kendler et al.,2000;Kirk et al.,2000)。在一項研究中,所估計的同性戀遺傳力,女性為50%~60%,男性為30%(Kirk et al.,2000)。然而,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決定性取向的遺傳學基礎。

在另一個嘗試理解性取向的生物學研究中,將關注點放在性激素上,即雄性激素的作用。胚胎發育過程中雄性激素的非典型水平或時間(高或低,早或晚)並不總是在第二性徵、性器官解剖結構或性腺功能上造成差別,而是有可能會影響性取向。一些人員研究了同性戀與1非右利手,2食指與無名指的比率差異,3指紋脊線模式的對稱這三種因素之間的關係。在後兩項中,男同性戀者的模式更像女異性戀而不像男異性戀。儘管這三個差異可能與產前發育的雄性激素異常水平有關(Rahman&Wilson,2003),但因樣本數量小目前還無法定論。同時,對該關係的測量方法是間接的,特別是,本研究使用成人的物理特性假設產前激素的存在,也即假設胎兒在子宮時的情況。更直接或許更確鑿的結論,應從子宮內這些激素的直接測量得出。

已公佈的男性兄弟出生順序為此研究提供了更確鑿的數據支持。在眾多不同樣本的研究中(Gooren,2006),對比男異性戀,男同性戀的哥哥人數更多。對這種現象的一個解釋是,母親的免疫系統與男性胎兒的雄性激素不相容。母親的身體對雄性激素會產生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以抗體(對抗雄激素)形式存在。這些抗體會透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的激素水平。隨著孕育男性後代數量的增加,這種免疫反應會增強可能會影響胎兒大腦的男性化,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影響是針對整個大腦還是只針對某些特定腦區(Blanchard&Bogart,2004;Blanchard et al.,2006;Kauth,2005)。風險估計表明,每多一個哥哥會增加弟弟33%~48%患同性戀的風險,但總體而言,這些對同性戀的流行率影響很小。此外,並非所有的男同性戀者都有哥哥,而且,當然,這個理論也不能用來解釋女同性戀或女雙性戀的現象(Gooren,2006)。因此,儘管這種激素理論能解釋一些男同性戀者性取向起源的原因,它也只可能是許多潛在的病因之一。

小節回顧:

·金賽、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的工作推動了對性行為的科學研究。

·人類性反應分為四個階段:慾望、喚起、高潮、解欲。

·雖然性行為的頻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認為令人滿意的性功能是重要的。

·性取向看來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它受遺傳和產前激素的影響。然而,這項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新興理論只能解釋專一同性吸引的很少一部分,因此也顯示了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性。

應用題 如果以對性活動或性快感的渴求來定義性慾的話,那麼男性比女性有更強的性慾。然而,女性相對於男性具備更強的性活動能力,而且對女性來說,性慾的概念除了性活動和性快感外,還包括情緒性親暱。這些對「性」的不同概念,如何影響我們對情緒狀態如「愛」和「承諾」的解釋呢?